【摘 要】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教育制度改革的推進,傳統會計專業的市場定位有待重新斟酌,與之對應的會計專業課程的設置必須進行改革,方能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為學生職業生涯的可持續發展打下基礎。
【關鍵詞】會計專業 課程改革 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23-0182-01
會計專業歷來是許多中職學校開設的熱門專業,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教育制度改革的推進,傳統的中職會計專業課程設置顯得滯后,需要不斷改革,形成具有專業特色的課程體系,培養出來的學生才能更快、更好地適應社會工作。以下筆者就中職會計專業課程改革談幾點看法。
一 了解社會需要學生具備的能力
學校培養出來的學生是否合格,主要是看學生畢業后是否能勝任就職的工作崗位以及用人單位對他們的評價,還有學生本身職業生涯的可持續發展,近年來,我們通過與用人單位財務及相關崗位對人才的需求情況的調查總結出以下幾點:
第一,能較好處理人際關系,有團結協作和吃苦耐勞的精神。這需要學生在長期的生活學習中培養,除了社會和家庭因素外,學校在教書育人時應注意對這方面素質的培養。
第二,具備一定的文書及電腦操作能力。中職會計專業畢業生所在的崗位不管是否與專業相關,都要求有一定的寫作能力和熟悉電腦操作,如財經應用文的寫作,各種通知和請示,辦公軟件和財會軟件的運用等。
第三,有過硬的專業實操技能。書法與阿拉伯數字書寫、點鈔、珠算、財務軟件的運用、獨立處理賬務等,都是作為會計人員所必備的基本專業技能。
第四,擁有創新能力和職業能力判斷力。創新能力是對個人拓展能力的要求,而職業能力判斷力是建立在能熟練駕馭專業能力的基礎之上的,這是對學生提出的更高要求。學生若擁有較強的創新能力和敏感的職業判斷力,有利于在紛繁復雜的工作狀況臨危不亂,盡可能地降低風險,規避損失,進而在本職工作上取得更大的突破。
二 明確中職會計專業培養目標
當前中職學生生源大部分是不能升入普高的學生,要求我們的會計專業學生畢業后成為“管理型人才”頗顯吃力。面對當前就業形式的壓力,應將中職會計專業畢業生定位為“應用型”人才較為恰當。許多的畢業生都是從收銀員、會計文員、出納員、跟單人員、倉庫管理員這些崗位做起,不斷提高專業技能逐步成為管理型人才。
三 會計專業課程設置改革構想
根據社會的實際需求和對中職會計專業學生的培養目標,我認為應遵循以下思路對會計專業課程設置進行改革:
第一,活化基礎課。基礎課是學生基礎素質培養的根基,我們在課程設置時應參考我省中等職業教育教學大綱,同時結合實際情況,靈活上好基礎課。如語文課、應用文寫作除了培養學生人文知識等,還要教會學生掌握工作中常用的各種文書寫作;德育課是每學期必不可少的,應結合學校實際情況和社會背景加強對學生道德情操的培養,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第二,減少難度大且實用性不高的課程,減少重復課程。當前大部分中職生的共性是實操能力較強,但理論水平有限。管理學、金融基礎等課程已經超出學生的理解范圍,實操難度相當大,建議可以縮減課時,提高專業課程的實用性。會計專業課程比較多,對于交叉內容比較多的課程可以合理處置,減少資源浪費。
第三,將考證內容滲入到課程設置當中。國家財政部門規定各企業會計人員必須持證上崗,職業中學財會專業畢業生在畢業考前應按通過三科聯考方能通過會計上崗證考試,取得會計上崗證。自2009年國家實行無紙化考試以來,會計從業資格考試的難度大大增加,這也給我們一個信息,就是在課程設置時盡量向考證靠攏,有了上崗證才有工作的機會,才能為以后的助理會計師、中級會計師等做好鋪墊,我們在設置課程時要充分考慮這些因素。
第四,多開實操性強的專業課。上課時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可以增強學生的積極性,尤其是在第一學期開設點鈔、財會書法、小鍵盤應用等會計基本技能,可激發學生對本專業的熱愛,某程度上也可以減少學生的流失率。
第五,加強模擬實習,多到企業實踐。學校應加強模擬實驗室的建設,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建立模擬公司或超市讓學生去管理經營,由專業教師做指導,讓學生輪崗實習,了解不同崗位的職責和能力要求。與此同時,還應多與企業合作,如我校每學期都與會惠州麗日集團合作,將會計專業學生送到該集團頂崗實習,在實習期間輪崗工作,學生在自己的崗位將會計知識轉化為自身處理經濟業務的技能,既鞏固了會計理論知識,又提高了運用知識的能力。
會計專業課程設置改革是一項艱巨的任務,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教育制度的改革,中職學校更應跟上時代的步伐,不斷優化課程設置,更新教學理念,豐富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手段,培養符合社會需求的、就業競爭力強的初級會計人員。
參考文獻
[1]孫孝江.關于會計專業課程改革的思考[J].現代教育(教育版),2011(19)
[2]謝華、李麗萍.淺析會計專業課程改革與建設[J].經濟研究導刊,2010(21)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