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職院校的攝影專業所涉及的知識面非常廣泛,而且具有較強的實踐性。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與發展,傳統的攝影教學手段與技法在當今的教學中不具有任何優勢,只有結合當今數碼影像技術發展的優勢來改進攝影課程的教學模式。本文主要針對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著重從攝影教學內容改革及教學形式的轉變等方面展開研究。
【關鍵詞】高職院校 攝影教學 改革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23-0183-01
近幾年,中國高職院校普遍開設了攝影課程。攝影屬于技術與藝術相結合的學科,這就決定了攝影教學的特點。本文結合高職院校學生自我發展需求及特點,對高職院校攝影基礎教學做出了一些反思,對攝影教學的改革提出一些措施。
一 高職院校中攝影課程教學模式探析
攝影屬于視覺藝術,具有視覺藝術所具有的直觀性及具體性,現代社會攝影技術的不斷發展,人們對于拍攝的要求越來越高。這就要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攝影教學的特點及高職院校學生自身的需求,采取不同的措施改革教學模式,進行綜合性的教學,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自主動手能力及對圖片的賞析能力。
第一,設定教學主題。在教學過程中給學生一個主題,確定的這個主題要緊密結合攝影課程內容,使學生圍繞著這個主題構思并對學生的拍攝內容進行優化指導,使之接受的知識由淺入深循序漸進,便于整體掌握。
第二,現場講評、圖片賞析同步教學。在完成課程教授后,教師要給學生布置一些攝影作業,然后對學生上交的攝影作品,教師要在課堂上及時講評,并展示一些較出色的圖片,讓學生進行對比,分析作品,找出學生作品中的不足之處。
第三,互動、競賽式教學。在教學過程中,適當舉辦一些競賽活動,給予一定的名譽及實質性的獎勵,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及競爭意識,使之在準備攝影作品過程中能提高自身知識儲備,提高創新性及攝影技術。進行互動式的教學方式,教師要注重課堂上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以學生為主展開教學。
二 現代教育手段的應用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及科學技術的不斷成熟,現代多媒體的開發與廣泛應用,為促進高職院校教學模式的改革及教學質量的整體提高帶來了較大的挑戰與機遇。目前,現代化教學手段也被廣泛應用到高職院校的攝影課程教學中去。
第一,進行多媒體教學。多媒體的應用,其教學信息量大大擴大,使教學內容的表現力更強。教學手段的日趨多樣化豐富了課堂教學內容,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及主動性。
第二,計算機后期處理技術。現今的攝影藝術處于一個數字攝影時代,拍攝的照片與影片大部分都需要經過后期加工處理。俗話說,攝影中三分靠拍攝,七分靠制作,這就突出了計算機的后期處理技術在數字攝影中占有的重要作用。
第三,移動投影機的教學應用。日常教學過程中,應用移動投影機結合實時教學的模式。為了方便開展現場教學,可以在影棚中設立移動的影機與幕布,提高整體教學的能動性。
三 現代教育技術應用時應注意的事項
現代教育的技術手段在課程改革、教學改革中具有重要意義。在攝影課程中,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的應用突破了傳統的教學模式,整體提高了教學效率及學生的學習質量。正是如此,該教育手段的應用對于教師來說是一項新的挑戰,需要教師不斷提高自身專業水平及整體素養。
第一,備課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在進行課程教學前,教師要將即將應用到課堂中的內容以課件的形式制作好,可以將一些名人或得獎的優秀作品嵌插到所要講解的攝影理論知識中去,在教學過程中便于與學生一起將作品進行對比,使學生在視覺、聽覺的共同配合下,直觀、形象地吸收所學知識,這樣不僅能提高學生的知識儲備,又能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
第二,注重與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在使用網絡手段教授學生時,要注重與學生之間的溝通,開通學生溝通平臺,使學生在遇到問題時能及時向教師發問,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分組討論,增強師生之間的交流及學生學習的氛圍。
第三,加強建設實訓室工作。在高職院校中,實訓占有較為重要的地位,在攝影課程中更是如此。因此,學校要加強實訓室的建設工作,也可以選擇與社會上的企業建立合作關系,讓學生進入社會企業中,在實踐中提高自身攝影技術及適應社會的能力。
四 結束語
在高職院校攝影課程中應用現代教育技術,能夠有效促進課程教學的全面化。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應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的優勢,以適應社會的快速發展對攝影技術人才的需求。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要適應時代潮流,不斷改進及更新教育觀念,設計出內容豐富多彩的多媒體課件,并掌握使用技巧,處理好傳統教學模與引進的技術之間的關系,使之有效結合。在教學過程中要不斷總結經驗,改革教學模式,提高學生學習效率,保證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向東.西南民族地區高校非專業攝像教學路徑探新[J].貴州民族研究,2010(12):74~75
[2]唐楠.關于技工院校攝影教學的幾點思考[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0(15):18~19
[3]李益、夏光富.藝術設計類專業攝影教學改革探索[J].美術教育研究,2011(26):48~49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