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網絡英語新聞優勢顯著,是許多大學教師進行輔助教學的良好資源。本文結合教學實踐,從三大方面就如何巧妙應用網絡英語新聞資源進行輔助教學,實現教學內容與時代發展同步進行了論述。
【關鍵詞】網絡英語新聞 大學英語 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28-0001-02
大學英語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現行教學中,大部分教材雖已經過多次改版,但其內容大多無實質性改變,在一定程度上表現出形式單一、內容滯后等缺陷,若教學中僅依據這些教材內容進行教學,難免出現教學內容與瞬息萬變的社會生活相脫節的情況,當前,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網絡傳媒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的重要工具,網絡英語新聞也因其覆蓋面廣、信息量大、內容豐富、時代性強、成本低等優點成為諸多英語愛好者學習英語的重要資源,并被許多大學教師所推崇,成為輔助英語教學的亮點。本文結合教學實踐,就如何順應大學英語教學發展的新趨勢,巧妙應用網絡英語新聞資源進行教學,實現教學內容與時代的同步進行粗淺探討,以供參考。
一 優選教學素材,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網絡英語新聞資源豐富,涉及領域寬泛,并非所有資源均適合作為教學輔助材料,因此,做好素材的優選尤為關鍵。
第一,優選網站。結合多年實踐,筆者以為央視網英語新聞頻道(http://english.cntv.cn/01/index.shtml)、中國日報網英語點津(http://www.chinadaily.com.cn/language_tips/)、時代周刊英文版(http://www.time.com/time/)、大耳朵英語網站(http://www.bigear.cn/)四個特點各異的網站基本能滿足學生不同層次的需求。其中,央視網英語新聞頻道和中國日報網英語點津所提供的材料由國內兩大新聞權威機構編輯,時代周刊號稱世界“史庫”,為美國最具影響力的大眾性期刊,在國際國內熱點大事的跟蹤報道方面獨占鰲頭,大耳朵英語的材料則主要源于路透社(Reuters)、美聯社(AP)、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美國彭博財經資訊公司(Bloomberg)、英國廣播公司(BBC)、美國廣播公司(ABC)、美國之音(VOA)、法新社(AFP)以及CCTV英語頻道等全球較具影響力的主流媒體,以上網站語音地道純正,實效性強,內容豐富多彩且積極向上,能與教材形成良好的互補。
第二,嚴把新聞材料的難易度。美國語言學家Krashen提出,當學習者理解了略高于自己現有水平的輸入材料時,習得語言就能發生,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i+1”公式論,其中“i”代表學習者現有的語言水平;“i+1”代表略高于學習者原來語言水平的語言輸入,因此,為確保所選的語言材料對學習者產生積極作用,應選擇略高于學生閱讀水平的文章或音頻、視頻文件,在剛開始教學時,應適當性地選用一些慢速英語新聞,以播報語速控制在每分鐘30~60個單詞為宜。
二 視、聽、說三者結合,提升學生英語綜合運用能力
《大學英語教學基本要求》要求學生“基本聽懂英語國家慢速英語節目,語速為每分鐘130個單詞左右,掌握其大意,抓住其要點。”“能基本聽懂英語國家的廣播電視節目,語速為每分鐘150個單詞左右。”然而在實踐中,在教學環境、教學進度等客觀因素的限制下,聽力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往往居于次要地位,難以達到教學目標,為此,教師應積極利用網絡資源,精選一定數量的網絡英語新聞節目刻錄成盤或制成教學軟件,以供教學時選用。同時,還可以將每天重要的英語新聞通過校園網傳遞到學校的局域網或網絡教學平臺上,向學生提供下載,有效實現資源共享。但另一方面,豐富有趣的網絡英語新聞雖對提高學生聽力具有強有力的輔助作用,但其信息密度較高,若學生注意力被平均分配,則勢必抓不住要點,因此,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深刻了解并掌握各種新聞的文體特色及語篇結構等,從而讓學生做到有的放矢,有效率地捕獲新聞要點。一般而言,新聞的撰寫者往往有著共同的思維定勢和約定俗成的寫作模式,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可將新聞稿的文字資料以PPT的形式借助多媒體進行播放,借助各種直觀手段(PPT、圖片以及網絡音視頻等)營造語言實踐的情境,對新聞的背景知識進行補充,從而幫助學生認識英語新聞的語篇結構,特別是中西方新聞在語篇結構上的差異,讓學生快速掌握新聞語篇的大意、段落要點及重點,增強學生對新聞語篇的理解力和記憶力。由于聽、說、讀、寫是相互聯系的統一體,若在教學中只一味地強調對英語新聞的收聽,在這種長期的被動狀態下,將大大降低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學習興趣,因此,除了鼓勵學生多聽英語新聞,教師還應采用其他手段組織學生進行諸如簡述聽力材料內容、回答問題、推測新聞大意、聽后討論等聽說結合的訓練,實現聽說活動的交替進行,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提高教學效果。此外,教師也可以結合時下的熱點新聞預先布置下節課要討論的話題,讓學生運用課余時間在網上搜索相關的新聞信息并進行思考,從而加強對新聞話題的理解程度,促進教學的有效性。
三 強化素材的時效性和多角度,提升學生的英語文化知識
網絡英語新聞中的英語文化因素極強,如政治主張、民族沖突、自然災害、恐怖事件等,教學中,教師既要從教學的需要出發進行選擇,又要從學生的興趣特點出發注意素材的時效性和趣味性,多角度地選擇適宜的資源作為素材,并對所選素材的文化背景知識進行相關介紹,從而幫助學生積累和儲存越來越多的文化信息,增長學生的英語文化知識,加深學生對英語文化的理解。
例如斯諾登事件,教學中,教師可先讓學生到各大新聞媒體的網絡版上尋找相關的新聞,再讓學生在課上結合相關報道用PPT進行演示。如有學生在課上用VOA的一個新聞“The origin of the US surveillance program PRISM”(美國“棱鏡門”的由來)進行演示,通過共同學習,大家既掌握了英美人士評論當今政治經濟大事的文體特色,又在無形中掌握了眾多新鮮相關詞匯,如:“the US surveillance program PRISM”(美國棱鏡門)、whistleblower(告密者)、surveillance(監控)、supervision(監督)、seek asylum(尋求避難)、extradition(引渡)、personal privacy(個人隱私)、expel(驅逐)、traitor(叛徒)、WikiLeaks(維基泄密)等。
再如,還可以引導學生每周閱讀一篇長短適中的新聞評論,如“For the U.N.,Syria Is Both Promise and Peril”(敘利亞危機考驗聯合國公信力),讓學生了解敘利亞問題的有關信息,再向學生推薦其他相關性文章,如“What Sir William Would Do in Syria”(對待敘利亞,軍事行動不應取代外交)“On Syria,a U.N. Vote Isn’t Optional”(敘利亞問題應尊重聯合國秩序),“On Syria Vote, Trust,but Verify”(敘利亞問題,美國人需要看到證據),由淺入深地了解敘利亞問題的整體形勢及各方反應,并安排學生在課外對所讀材料進行討論,發表自己的感想,提高英語綜合運用能力。當然,數量上新聞英語是對現有教材的補充和輔助,不應代替大學英語教材,所以每次教學中新聞英語的量不宜過多,時間最好控制在25分鐘左右。
總之,在信息時代,知識的更新速度遠遠超于任何時候,英語作為一門世界范圍內的通用語言,教師要培養并不斷提高學生實際運用英語的能力,必須與時俱進,利用網絡英語新聞進行輔助教學,符合當前大學英語教學發展方向,對提高學生英語綜合運用能力有積極意義,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教師要結合教學目標,適時適量,同時還要注意文本、音頻、視頻的緊密結合,營造趣味盎然的課堂氣氛,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羅湛.網絡英語新聞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有效應用[J].科教文匯,2012(11):105、112
[2] 孫曉磊、劉愛蓮.網絡新聞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考試周刊,2012(20):84~85
[3] 黃海英.新聞英語網絡資源在綜合英語教學中的運用[J].梧州學院學報,2009(2):105~107
〔責任編輯:肖薇〕
* 基金項目:云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基金“邊疆少數民族地區中學英語教師課堂教學決策研究”(編號:2013Y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