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美軍自建立以來,十分重視對軍人進行精神教育,尤其是道德教育。美軍道德教育歷史可分為:獨立戰爭、南北戰爭、兩次世界大戰和冷戰四個時期。美軍根據各個歷史時期的不同任務和軍隊存在的不同問題,進行了有針對性的道德教育,起到凝聚軍心、提升戰斗力的積極作用,為美軍不斷取得戰爭勝利奠定了精神基礎。
【關鍵詞】美軍 道德教育 歷史
【中圖分類號】E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28-0200-02
美國軍隊全稱美利堅合眾國聯邦軍隊,創建于1775年,至今已有230多年的歷史。美軍是由喬治·華盛頓在北美殖民地分散的民兵游擊隊的基礎上創立起來的,經過獨立戰爭的洗禮、南北戰爭的考驗,美軍逐步發展壯大起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美國軍隊之成了美國資產階級推行侵略擴張政策、維護帝國主義利益的工具。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軍成長為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力量。冷戰后,美軍一躍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一流軍隊。美國軍隊之所以能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發展成為當今世界首屈一指的武裝力量,既有國家經濟實力、戰略戰術、后勤裝備方面的因素,也有國家政策制度、軍隊教育和訓練方面的因素,其中美軍道德教育工作的作用功不可沒。
一 獨立戰爭時期
1775~1778年,為了進行獨立戰爭,北美殖民地建立了由各階層和各民族人民參加的新型軍隊——大陸軍,其中包括黑人以及一些進步的歐洲人。建軍伊始,大陸軍仿照英軍設立隨軍牧師制度,喬治·華盛頓任總司令。在大陸軍建軍和作戰的過程中,華盛頓在堅持嚴格訓練部隊的同時還進行了大量加強團結、整頓紀律、保持榮譽等道德教育工作。初期的大陸軍內部地方主義嚴重,“康涅狄格的部隊中不愿有馬薩諸塞人,馬薩諸塞人則認為不需要在他們的隊伍里安插羅得島人”。①華盛頓對這種不利于軍隊內部團結和民族團結的傾向,進行了耐心的教育和堅決的斗爭,積極促進“美利堅”民族統一,呼喚民族獨立,指出“除了團結取勝,別無他策。只要我們團結一致,不可動搖,就不怕大不列顛的任何伎倆。”②大陸軍時期雖然實行正規軍、民兵與志愿兵相結合的軍事制度,但事實上美軍士兵主體是民兵,他們多來自勞動人民,有技工、手工業者、農民和社會最底層的黑人,盡管他們為民族而戰斗的熱情很高,但他們服裝不整,裝備很差,紀律渙散。華盛頓曾向大陸會議抱怨民兵缺乏紀律,他寫道,“他來了,你不知道怎樣來的;他走了,你不知道何時走的;他作戰,你不知他在何處浪費你的裝備,消耗你的庫存,而在緊急關頭卻脫身而去。”③為嚴肅軍隊紀律,制止逃兵和懲處叛變分子,華盛頓通過視察部隊、講評工作、發布命令等形式,開展了紀律教育和整頓。華盛頓十分注重激發士兵為自由而戰、為獨立而戰的責任心和榮譽感,同時十分注重物質利益在維護軍人榮譽中的重要作用,他多次建議大陸會議改善軍人待遇,“缺乏衣服使人們痛苦,使士兵喪氣,使軍官心灰意懶,……從軍的榮譽也因之蕩然無存,而無榮譽感的士兵是不能一戰的”,④“愛國主義本身可能激勵人心,使人們行動起來,忍受艱辛痛苦;但是,如不以利益相輔,則不能持久”,⑤這奠定了美軍以物質利益激勵軍隊士氣和維護榮譽的傳統。
二 南北戰爭時期
美國獨立后,建立了大奴隸主、大資產階級的聯合專政,但北部的資本主義制度同南部的奴隸制度之間存在尖銳的矛盾,并日趨激化。1861年4月,南部奴隸主發動武裝叛亂,南北戰爭爆發。林肯發布征召志愿軍的命令,號召所有忠誠公民行動起來維護聯邦統一。1862年5月,林肯政府頒布《宅地法》解決土地問題,把美國農業納入資本主義發展軌道。9月,林肯簽發《解放宣言》,規定自1863年1月1日起,所有叛亂各州境內的黑奴即被視為自由人,可以應召參加聯邦軍隊。以廢除奴隸制、解放黑奴為主要內容的宣傳教育,鼓舞了千百萬勞動人民和聯邦軍隊的戰斗意志,內戰開始發展為真正的群眾性革命戰爭。獲得解放的黑人參軍參戰是北方取得內戰勝利的決定性因素,林肯曾贊嘆地說:“倘若從我們這方面拿走20萬黑人,并且讓他們到戰場上或玉黍地上來反對我們的話,那么我們將被迫在三個星期內放棄這個戰爭。”⑥盡管如此,招募黑人參軍的工作還是遭遇不少阻力,一方面懷有種族歧視的白人士兵羞于與黑人為伍,不愿與黑人并肩作戰;另一方面,由于反對派的造謠中傷,使許多黑人心懷疑懼,不敢參軍。為此,聯邦軍隊進行了大量說服教育工作,對廣大白人士兵講解黑人參軍的意義和作用,并號召廣大黑人站起來爭取自己的自由和平等,針對黑人在軍隊中待遇問題,國會于1864年7月通過法案,實現了黑白人士兵同酬。經過內戰的洗禮,美國廢除了奴隸制度,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快車道,同時軍隊增添了黑人兵源,開始種族紀律的教育,美軍的許多優良傳統都是在南北戰爭時期的聯邦軍隊中形成的。
三 兩次世界大戰時期
兩次世界大戰時期,為了適應戰爭實踐的需要,資產階級軍事家約米尼、克勞塞維茨等人的軍事理論對美軍建設產生了重要影響,美軍越來越重視精神教育和道德力量。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為克服軍內外的反戰情緒,美軍創建新聞發布委員會,通過向廣大民眾和士兵發布戰爭新聞、愛國廣告、政治漫畫、愛國電影,宣傳“為世界安全和民主而奮斗”;并在愛德華·芒森將軍的努力下,于1918年成立士氣局,制定了“獲勝意志”教育計劃,每個團和每個訓練營配備一名負責士氣的軍官。1921年美國陸軍改組時,撤銷了士氣局,代之以人事部的福利局,這樣旨在培養愛國主義、信仰、信心、集體協作和共同目標的教育,就讓位于對娛樂設施、民事關系、圖書館和小賣部的經營。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后,美國采取“中立”妥協政策,直到珍珠港事件后,才被迫參加反法西斯戰爭。由于實行選征兵役制,美軍再次面臨維持士兵士氣的問題,雖然在1940年7月重設士氣局,但“士兵們還是對自己被迫服役而別人未被征召的現實以及國家一切照常的態度感到憤怒”,⑦在許多部隊,反對勞工的情緒比反對納粹還激烈。珍珠港事件后,羅斯福總統以三軍總司令的名義,向全軍發表《我們將打贏這場戰爭,我們還將贏得戰后的和平》的廣播講話,著重說明了德、日法西斯背信棄義、慣用偷襲的方法發動侵略戰爭,號召全國軍民緊急動員起來,積極投入這場艱苦的戰爭。1943年,美軍仿效英軍將國際形勢課(后改名為宣傳教育)列入部隊每周訓練計劃,目的是要士兵“了解我們為何而戰,了解我們的敵人,了解我們的盟國,了解部隊和個人的使命并為之自豪。要了解時事及其意義。要了解美國及其前途,并對之充滿信心。”⑧
四 冷戰時期
冷戰時期,美軍保留了宣傳教育體系,隨著冷戰局勢的加劇,恢復并加強了政治訓練活動,用條令的形式頒發宣傳教育計劃,在部隊開設每周一小時的討論課,主要內容是突出“反共”主題,宣傳美國的資本主義制度優越,宣傳為“自由”而戰。陸軍牧師隊還制定了“品德指導計劃”,希望以宗教信仰的力量確保對民主的信念,使每個軍人具有良好的公民責任和義務感。20世紀70年代,“道德傳統和自我修養”課程取代“品德指導”課程,旨在維持有獻身精神的公民的道德基礎。越南戰爭的失敗使美軍遭受到有史以來最沉重的打擊,美軍在汲取教訓實施改革的同時,更加注重倫理道德在增強部隊士氣方面的重要作用,從軍人價值觀的角度實施道德教育。美軍認為,軍人價值觀是美軍的精神支柱,由軍人職業道德觀和個人價值觀兩部分組成,并將1986年定為軍人價值觀年。自20世紀80年代起,美國每年都召開由國防大學牽頭的三軍聯席職業倫理研討會,邀請軍隊和地方專家就軍事倫理問題展開廣泛深入的研討,已經出版了《戰爭、道德和軍事職業》、《決策過程中的倫理問題》⑨等多部軍事倫理的著作,空軍軍官學校還創辦了《職業軍事倫理學》期刊。美軍道德教育的指導思想、實踐機制、研究教育等都越來越完善、越來越系統。
注 釋
①②③④⑤〔美〕喬治·華盛頓.華盛頓選集[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9:56、79、97、108、135
⑥佟明忠主編.中外軍隊政治工作思想通史[M].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2:257
⑦⑧〔美〕摩里斯·賈諾威茨、斯蒂芬·韋斯布魯克.軍人的政治教育[M].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7:232、235
⑨Readings in Military Ethics ,James H. Toner, Military Review,1996:1~2、40
〔責任編輯:范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