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孔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孔子的德治思想深植于華夏文明的土壤中,其本土性和可用性非常強,具有先天性優點。這種德治思想對社會主義和諧高校的建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本文試圖從孔子的德治思想出發,分析當代大學生思想道德現存狀況,以尋求孔子的德治思想對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啟示和借鑒意義。
【關鍵詞】孔子 德治思想 大學生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28-0016-02
一 孔子德治思想概述
孔子是中國儒家學說的創始人,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孔子的德治思想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源遠流長,對中國的思想道德文化建設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孔子的德治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以德治國的理論源頭。與法治相對,孔子的德治思想采用道德教化的方式將社會道德要求和行為規范內化為國民自身意識,以提高國民的思想道德素養,在孔子的德治理論體系中,以“仁”為其核心內容,即愛人,其出發點都是要求本著愛人的思想精神實行或接受統治。孔子的德治思想以“禮”為外在形成。認為仁愛的精神最終要通過禮體現出來。孔子在《論語·子路》中提到“必也正名乎!”,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孔子德治思想致力要達到的和諧社會狀態。人們行事的準則應當是“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而所謂的“克己復禮”就是儒家認為實現德治的最好方式,就是要求人們自覺地追求道德完善,創建和諧有序的人際環境。最后,孔子認為“禮樂教化”是保障德治順利實施的必要手段。
二 德治思想的特點及內容
孔子的德治思想對我國民眾的道德養成及社會經濟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德治一直是中國封建社會治理國家的重要手段。“德治”源于周公的“以德配天”、“敬天保民”思想,其核心是用道德教化來規范人們的言行,以達到治理天下的目的。作為儒家思想的奠基人和倫理道德集大成者,孔子剖析了春秋時期各國的經濟下移、政治下移、文化下移,總結出“德治”是治國安民和保持社會穩定的最有效手段。
孔子德治思想的基本內容是為政以德。孔子認為為政者如果實行“德治”人民就會心悅誠服的接受統治。“德治”就是主張“仁德”思想教民、愛民、取信于民。孔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可見道德的力量之大,能使人從思想上認清“丑”與“惡”,規范自己的行為,以創造一個安寧和諧的社會。孔子認為為師者實行“德治”要因材施教、循序漸進、以德修身等,以達到道德教育和自我修養的目的。孔子認為“禮樂”教化,其中“禮”和“樂”是仁義的外化形式,要求人民做人要“仁義”,治理國家要“禮樂”,這也是中國文化經久不衰的原因。
從孔子德治思想的內容和特點來看,孔子的德治思想不但包括治國之道、政治之論,還包含做人之道、教育之方,這種德治思想對當前高校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培養具有積極的影響。
三 當代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現狀
當代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總的取向是積極健康向上的,他們具有高漲的愛國熱情、渴望成才、思維活躍、視野開闊、有很強的求知欲、對全面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努力實現自身價值的愿望強烈。隨著經濟全球化、信息化、文化多元化以及社會不良現象的負面影響,給社會的道德體系帶來了沖擊,使得當代大學的思想道德判斷標準和行為準則出現了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1.急功近利思想突出,政治動機多元化、功利化傾向明顯
在當前經濟社會條件下,當代大學生對信念與實惠、責任與利益、道德原則、社會法則等的認識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使部分大學生的理想信念動搖、信心不足,職業選擇上更注重個人理想和個人價值的實現。部分大學生黨員承認入黨的動機是為了謀取好職業而增加競爭力和更好地發揮自己的才能,把政治看成是個人成長的客觀條件和實現個人利益的手段;把擔任學生干部、參加社會實踐,作為擇業和就業的一種競爭籌碼,功利傾向明顯。
2.集體主義觀念淡薄,自我意識膨脹
當代大學生自我意識很強,他們關注自我發展,自我奮斗,過分地追求自主、獨立、與眾不同、但很少關注集體,團隊精神和服務意識缺乏、認同感強、實踐能力弱,導致一些大學生對社會實踐、學校的活動、班級的工作等漠不關心。
3.誠信缺失,精神空虛
考試作弊、隨意毀約、頻繁跳槽等現象是大學生誠信度降低的有力證明,大學生損壞公物、借東西不還,不交學費,貸款不還,聯系工作時違約現象時有發生。一些大學生學習缺少目標,無聊、發呆、郁悶、網游成了大學生活的代名詞。
4.責任意識不強
大學生做事不負責任,承諾的事情不容易做到,大事做不了,小事不想做等社會責任缺失狀態。在當今重視教育的社會價值取向的氛圍下,常用一些外在的社會標準來要求和評價德育活動及學生的思想道德面貌,對大學生人格塑造和個性發展重視不足,造成了大學生本應承擔、也完全有能力承擔的基礎性責任被忽視。
5.缺少感恩
當今大學生感恩意識淡薄、感恩行為缺失,中國父母給予子女的關愛呈現出“超重”的趨勢,與此同時,子女則出現關愛“失重”的狀況,造成現在的孩子習慣于接受,而不懂得付出。
四 當代大學生思想道德意識缺失的原因
1.社會環境與社會改革帶來負面影響
我國市場經濟體制改革,不僅深刻改變了社會物質關系、就業方式、利益分配,也誘發了人們利己主義、個人主義、拜金主義等不良傾向,在改革開放過程中,西方文化產品的大量涌入;同時更有西方的一些消極、不健康的書刊、音像、網絡信息等乘虛而入,這些世俗文化所體現的價值觀將淡化大學生的理想信念,弱化他們的愛國意識和情感。同時社會經濟體制改革也使人們的經濟、社會地位、利益等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以及社會上出現的腐敗現象,將導致一些大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產生厭倦和逆反心理。
2.應試教育模式的影響
傳統的應試教育重視學習,忽視了德育,強調的是科學文化素質的培養,忽視了作為立身處事的道德素質的培養,把分數作為衡量學生是否優秀的唯一指標。而目前高校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基本停留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和寓教于樂的校園文化等形式上。“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內容和方式相對滯后,忽視品德陶冶,片面強調能力的培養,重視口頭說教,缺少社會實踐,思想政治教育一直處于“他律”狀態,難以轉化為自律。
3.大學生自身的不足
當代大學生多數是獨生子女,在“6+1”模式的家庭環境下成長,養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再加上家庭條件優越,社會和家庭給予太多,也未受過艱苦生活的磨煉,容易感情行事,急功近利,責任感缺失,自私、自大,缺乏為他人服務的意識,缺乏感恩、心理素質不夠成熟等,不可避免地在人生觀、價值觀方面出現種種弱點。
五 孔子的德治思想對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啟示
1.孔子的德治思想能夠更好地促進高校思想道德文化建設,使當代大學生更好地遵守社會公德和道德規范
在幾千年的歷史發展中,中國傳統道德文化造就了無數的道德楷模與精神典范,生命力極為強大,并成為中華民族極為珍貴的精神財富。高校也應改變思想道德教育的觀念,在循序漸進中發展教育,道德文化也是一個不斷積累的過程。高校在進行思想道德教育時也要針對學生求新求變的心理,通過活動、社會實踐以及其他情境教育,讓學生自己去體會,避免僅僅從感性認識上來理解社會現象,努力培養大學生自身的責任感,也有利于大學生克服集體主義意識淡化、個人意識滋長的傾向。
2.孔子的德治教育思想有利于推動新形勢下公民道德建設,以形成知榮辱、樹新風、促和諧的文明風尚
需要注意的是,在引領大學生繼承孔子德治思想的同時,高校必須堅持社會主義道德要求,深入貫徹《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教育大學生自覺遵守當代社會公德,遵守道德規范,養成良好道德習慣。落實到家庭教育方面,要求父母要有全面發展的教育觀念,要從子女自身出發創建開放式的家庭教育模式來開展思想德育教育,更多地關心孩子的人格、品質的發展,而不僅僅是孩子的學習成績。落實到高校的思想道德實踐中,就應轉變教育觀念,建立機制、突出德育為首,在德育工作開展過程中能以社會常規教育為起點,進行養成教育,使大學生能懂得并遵守社會道德要求和社會行為規范。這不僅是高校思想道德教育要解決的實際問題,也是廣大學生做人最基本的條件,決定著大學生能否以一個文明人的姿態步入社會并在現代社會中引領道德新風。
3.孔子的德治思想能更好地引導廣大青年學生繼承傳統道德文化
當前,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應積極引導廣大青年學生繼承傳統道德文化,把弘揚優秀傳統道德的文化作為加強思想道德教育的一個切入點,大力汲取傳統道德文化中的精髓并借鑒其中永葆先進的道德教育成果。高校應該以學生的“成人”為出發點,讓學生“成才先成人”,努力培養德才兼備的人才,以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畢鳳娜.儒家德育理論及其在公民教育中的作用[J].國際關系學院學報,2000(2)
[2]韓立娟.孔子德治思想之管見[J].中國德育,2007(7)
[3]徐柏青.論孔子的德治思想[J].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3(5)
[4]方斯實.孔子“德治”思想的現代價值探微[J].淮北煤炭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6)
[5]張玉閣.論新型社會主義“德治”觀的確立[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4(3)
[6]賴美琴.孔子德治思想評析[J].學術研究,2004(12)
〔責任編輯:肖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