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小學中學引導不足、家庭配合不足的困境。這些困境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全社會給予關注,逐步改善。本文就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闡述,并分析了其原因。
【關鍵詞】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困境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28-0029-02
通過進一步解析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和分析現階段思想政治教育的實際做法,分析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以尋求解決之道。
中共中央國務院2004年發出《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意見認為:一些大學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價值取向扭曲、誠信意識淡薄、社會責任感缺乏、艱苦奮斗精神淡化、團結協作觀念較差、心理素質欠佳等問題。所以,需要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1)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深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2)以愛國主義教育為重點,深入弘揚和培養民族精神教育;(3)以基本道德規范為基礎,深入進行公民道德教育;(4)以大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深入進行素質教育。
要真正理解《意見》中的教育要求,我們需要從對“思想觀念”的理解著手,因為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是一種思想觀念,愛國主義是內心對國家和人民的觀念和看法,道德規范是對歷史文化延續下來的利他行為的理解和認識,全面發展是人生對自我的一種認識和意愿。“思想觀念”中的“思”,顧名思義是“思考”的意思,是人們的在經過大腦的邏輯思維后而產生的一種對大自然、人類社會的種種判斷,這種判斷的過程和結果我們可以稱之為“想”。總體來說,就是關于事物整體上的認知和覺悟。觀即看法,念即想法,總體來說就是對某一事物的理解和產生的看法。通過這般說文解字,可以更為透徹地理解《意見》里的教育要求。我們換個描述方式,可以將《意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四點內容轉換成如下的表述方式: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教導學生如何看待人和事,另一部分是教導學生如何分析人和事。人包括個人和團體,其中個人又分為自己和他人,他人又分為親戚、朋友或同事和陌生人;事包括家事國事和天下事。
進行了新的詮釋后,我們發現,對問題的認識更為具體化,就如何應對并解決這些問題,能夠更清楚地思索出操作性較強的解決方式。我們從問題出發,分析問題性質,可以將八個問題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因認知不足造成的;第二類是價值判斷扭曲沒有及時糾正造成的;第三類是實踐不足缺乏逆境體驗造成的。接下來,我們將進行一一的闡述。
一 認知不足造成思想信念不堅定
八個問題中的政治信仰迷茫和理想信念模糊更多的來源于認識的不足,這里說的認識是深層次本源上的認識。為了更好的理解,我們做一個類比解釋:如果你有5000元錢打算資助某希望小學的某個學生,希望小學的老師向你推薦了兩個學生,麗麗和明明,對你說,麗麗和明明兩個學生的家庭都極為困難,你資助誰呢?如何決策,過少的信息對你作出決定沒有幫助,答案在你腦海中是模糊迷茫的,只有在獲得了更多對于兩個學生的個人信息后,例如家庭人口、具體年收入、家長未來創造財富的能力等,通過具體的比較才能有助于你作出最終的決定。學生選擇怎樣的政治信仰,確定怎樣的理想信念也是一個道理,對國家的政治現狀、政治歷史的認識如若只停留在知曉歷史和背誦結論的層面,沒有思考、質疑和思辨的過程,即使完美地回答了試卷上的問題“為什么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也不一定真的對我黨產生崇敬甚至向往之情,更談何樹立偉大的共產主義信仰?
對于理想和信念模糊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回溯到大學生的年幼時光。相對于大學時期的學生,年幼時期的他們更容易回答“你的理想是什么”這個問題,答案可能是科學家、文學家或者是醫生、老師等。在初始的理想確定之后,家長們是否給予了這種理想足夠的贊許和支持,還是認為這只是一個孩子的天真想法,僅僅付之一笑。對于孩子的要求年復一年只有單一的分數時,孩子原始的理想早已模糊,分數成為考大學之前唯一追求的東西。當考上大學之后再重拾理想和信念時,若干年前的問題早已在大腦中變得模糊不清了。
二 價值判斷扭曲沒有及時糾正,造成思想信念缺乏人性關懷
劉永芳認為:價值觀形成包括十三四歲之前的價值觀潛意識模范階段,十三四歲到十五六歲之間的個人價值觀萌芽階段,十五六歲到十七八歲的個人價值觀發展與穩定階段。在第三階段上,年輕人內心的沖突和矛盾會增加,對人生和生活意義的看法也在逐步明確和穩定下來,但在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年輕人若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了競爭激烈的高考之中,“不得不把價值觀問題推遲到升學考試以后才加以考慮,這就使我國大部分青年價值觀的確立與穩定呈現了滯后的傾向”。在大學中凸顯出來的價值取向扭曲問題,一方面是高校的教學與管理在學生價值觀糾正和引導方面做得還不夠,另一方面也凸顯出在升學之前學生價值取向的引導不足并且錯誤的價值取向沒有得到及時糾正的問題。
人的價值觀的形成包括模仿——初步認可——質疑——再次認可等若干個過程,在此過程中,家庭、學校和社會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青年人價值觀的最終形成。家長對人和事的態度與信念,學校的教育和宣傳以及社會評價與提倡是否一致,將影響到青年對人和事的價值觀是否穩固。如若一方面學校教育學生要助人為樂,但家長卻認為助人為樂是吃力不討好的事情,而社會上卻屢次出現好人沒好報的事情,學生自然會對“助人為樂”這個小小的信念產生質疑,那么“助人為樂”這種傳統美德如何深深根植于學生內心呢?可見,學生良好價值觀的形成需要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共同努力,尤其是家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價值取向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孩子的價值取向。
從青年人小的時候,學校就教育學生要講誠信,完成小學初中高中教育的學生,到大學之后依舊誠信意識淡薄的話,是不是要反思我們的中小學教育存在的問題。另一方面,以作弊為例,在中小學很少出現的作弊現象為什么在大學校園中如此肆虐?我們的大學教育自然也就是出了問題的。
三 實踐不足缺乏逆境體驗造成思想信念形而上學,不實用
社會責任感、艱苦奮斗和團結協作等都是學校從小教導學生們應該具備的素質,學生們認可并熟知這些,但在實踐中,卻往往做不到。一方面是缺乏實踐體驗,一個從來沒有為社會為他人服務的學生是不會深刻體會到社會責任感的;在社會日益進步、生活水平逐漸提高的今天,學生們的物質需求大多都可以得到滿足,缺乏直面饑餓、寒冷、艱苦住宿條件的體驗,缺少獨立面對困難、解決困難的經歷,不知如何理解艱苦奮斗。從小在父母的掌心中長大,沒有兄弟姐妹陪伴的獨生子女,若在學校中沒有協作等方面的體驗,也是不能深刻理解什么是團結協作的。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大學生的種種問題,都是認知的問題。之所以造成種種認知上的不足,首先是學校教育的欠缺,形而上學的教育太多,實踐教育太少;其次是家庭教育的欠缺,許多家庭不能認識到父母在孩子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不能自我約束為孩子做個好榜樣;再次是社會,浮躁的社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大學生的認知,尤其是負面新聞,在缺乏廣泛討論、思辨和引導的情況下,容易對尚不成熟的思想認知造成不良影響。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在以上三個方面都存在問題的情況下,想要扭轉大學生已有的思想觀念是比較困難的,但并不是說不能有所作為。本文以為,高校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還是可以有所作為的。例如思想政治教育的行為化、實踐化;對社會熱點問題積極組織討論,讓學生參與討論,在思辨過程中明辨是非,辨別真偽,堅定思想。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小學中學引導不足、家庭配合不足的困境,這些困境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全社會給予關注,逐步改善。在當前,高校能做的就是盡量彌補這些不足,在大學校園中營造一種積極健康向上的學習生活氛圍,引導學生思想交鋒,在討論和爭辯過程中樹立合理的、人性化的思想觀念,進而達到《意見》中的教育要求。
參考文獻
[1]左寧.個性化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困境及原因探析[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12)
[2]楊蕓.淺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本走向[J].教科導刊,2011(1)
[3]溫艷紅.全球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J].中國成人教育,2007(8)
[4]宋德源.人的價值實現視角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困境與對策[J].廣東石油化工學院學報,2011(10)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