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職生就業是我國大學生就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當前嚴峻的就業形勢下競爭不可避免,培育高職生的就業競爭力是促進其就業的必要途徑,本文結合當前高職生就業中存在的問題,論述了增強其就業競爭力的重要性,并從高職生自身和高職院校的角度,提出了相應的培養對策。
【關鍵詞】高職學生 就業競爭力 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28-0033-01
一 高職學生就業競爭力培養的重要性
目前,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已經進入快速發展時期,但是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不僅在規模上要得到擴張,更要在質量上得到提高,特別是提高高職學生的競爭力和社會適應性,使他們能得到單位和社會的認可。國內外的實踐證明:高等職業教育是整個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高等職業教育的持續健康發展要以全面提升高職院校學生競爭力為出發點,以滿足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為目標,大力提高高職學生的全面發展能力。提升高職院校學生競爭力可以促進高等職業教育形成競爭優勢,增強高職學生的職業適應能力,提高社會對高職人才的認可度,從而促進高等職業教育的持續健康發展。
二 高職學生就業競爭力培養的對策
1.大學生自身的應對
第一,在就業過程中,要有科學的職業發展意識,降低期望值,珍惜就業機會,把握機遇,大膽競爭。保持健康的就業心態,克服自卑、自傲和浮躁等心理,先就業再擇業。在工作中更應該放平心態,放低身段,樹立從小事做起、從基層做起的意識,不斷地努力進取,追求卓越。
第二,加強學習,提高文化知識和專業理論水平。知識經濟時代既要求大學生必須構建科學實用的知識體系。又要求其具有精深的專業知識。專業知識是知識結構中的核心部分,往往那些專業精深、技術性較強的學生才會更受用人單位的青睞。另外,大學生還需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通過不斷的學習和實踐來補充、更新和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力爭將自己培養成基礎扎實、知識面寬、能力強、素質高的專門人才。
第三,勇于實踐,強化自身綜合素質和能力。大學生應該借助一切機會,不斷培養和發展各方面的素質和能力,包括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身體素質、心理素質、職業素質以及決策能力、適應能力、操作能力、表達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組織管理能力等方面,以全面提高自己的就業競爭力。
2.高職院校的應對
第一,加強就業指導工作,增強高職生就業的方向性。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高職院校首先應該強化就業指導和就業教育工作,要做到全員動員,完善學生就業服務體系,不斷豐富就業指導方法,不斷創新就業指導方式,提升服務保障,健全全員參與的長效就業機制。其次,加強創業精神和創業能力的教育。產業結構的調整導致企業對用工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而用工數量卻逐漸減少,失業成了一種必然,創業就成了大學生的一種渴望和必然的需求。高職院校可以在就業指導課程中培養其創業意識,有了一定的創業意識,才能激發大學生創業的激情和動力。最后,培養他們的創業能力,主要表現為專業技術能力、經營管理能力和社交溝通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信息接收和處理能力、把握機會和創造機會的能力等方面。自主創業是以具備一定的創新能力為前提的,高職院校應該將學生的課堂學習和課外實踐結合起來,組織學生積極參加科研和各種社會實踐活動,鍛煉和提高其創業能力。同時,積極鼓勵畢業生到基層、中小企業和民營企業就業。
第二,高職院校繼續深化“產學結合、校企合作”,強化高職學生競爭力。實現“產學結合”和“校企合作”是將教學與產業全過程地融合,它是提高高職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增強就業競爭力的有力保證。對高職院校來講,產學結合就是要把高職院校與產業建立成血緣關系,使高職院校培養的學生既有固定的服務企業,又要有潛在的服務企業;既要有短期的合作企業,又要長期的合作企業。產學結合包含以下兩個方面的涵義:(1)專業與產業結合,提高培養人才的針對性。專業的設置要與當地的經濟發展相適應,與國家在當地產業政策相適應,要突出四個層面團服務:一是要掌握當地的產業重點;二是要掌握當地龍頭企業;三是要掌握當地產業結構的特點;四是要掌握當地政府的產業因策。(2)教學與產業結合。要從廣度與深度兩個方面,不斷拓展教學與產業的合作范圍。從深度上來講,使教學與產業結合得更加緊密,將專業見習與企業的培訓結合起來,讓學生真正領略到企業核心價值,從而增強專業見習的針對性、實踐性。從廣度上來講,不斷擴大合作的領域,要在三個方面有所突破:一是教學為產業服務的領域要有所突破;二是產業為教學服務的領域要有所突破;三是雙方共同合作共創新的項目,達到雙贏的結果。同時高職院校還應建立快速的反饋機制,及時洞察市場、洞察產業,使培養的學生更專業,質量更高,更能讓企業滿意,這樣高職學生的就業競爭力才會更強。
參考文獻
[1]鄒積英、楊樹成.關于提升工科類大學生就業競爭力的思考[J].學校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2013(2)
[2]李新生.高職院校學生就業問題探索[M].長沙:中南大學出版社,2008
[3]蔣景東.高職學生就業競爭力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3(2)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