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職貧困生數量在不斷增加,如何讓真正需要幫助的貧困生獲得幫助、加強貧困生認定工作的精準度,是高職院校亟待解決的問題。貧困生認定程序相對固定、資助力度大,存在的問題有:貧困生認定標準不統一;貧困生所給信息不真實;班級評議存在主觀意志;一些學生存在“等、靠、要”思想;學生消費情況難以把握。解決的策略有:對學生加大誠信、感恩教育;建立動態數據庫;完善監督機制,構建舉報體系;強化多樣化的資助形式;建立貧困生消費打折制度。
【關鍵詞】貧困生 資助 消費 信息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28-0040-02
高職院校在不斷地擴招,學生來自五湖四海,貧困生的數量也隨之增加。資助力度不斷加大,自然會引起“有心人”的關注。如何讓真正需要幫助的貧困生獲得幫助、加強貧困生認定工作的精準度,是高職院校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 高職院校貧困生認定的現狀
1.貧困生認定程序
高校貧困生首先由個人提出書面申請,如實填寫《學生建檔申請登記表》,提供貧困證明并要加蓋家庭所在地鄉、鎮、街道民政部門公章;然后在班級對貧困生進行調查、測評、摸底;再由輔導員對學生評議、認定貧困情況進行預審;之后由系部或學院對認定工作進行審核、公示;最后由學校審核并建立貧困生檔案。
2.貧困生各類資助
近年來,國家加大了對貧困學生的各種資助力度,資助多以資金的形式進行,國家助學金有4000元、3000元和2000元,國家獎學金8000元,國家勵志獎學金5000元。這么多的錢對于學生來說就是“免費的午餐”。這樣的“免費午餐”自然會引起不貧困學生的嫉妒和不滿。就是由于貧困生建檔的比例限制,需要互相競爭,以獲得資助。
二 貧困生認定過程存在的問題
1.貧困生的認定標準不統一
學生來自不同地區,各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所以對于家庭貧困的認定標準也不同,在一些經濟相對好的地區的貧困生,還是比落后、偏遠地區的貧困生情況要好很多。由于在認定過程中存在很多主觀性因素,所以不同學院認定結果也會存在較大差異。
2.貧困生所給信息不真實
在填寫貧困生申請相關資料時,學生往往把家庭收入和個人消費寫得很低,與實際情況嚴重不符。現在物價飛漲,最低生活保障也在逐年上升,但是很多學生填寫消費和收入都很少,明顯是無法滿足生活所需的。輔導員反復講解要按真實填寫,不是寫得越低就越能受到較多資助的,但是學生依然故我。在確定學生建檔等級時,就會產生問題,有的建高檔位的同學反而比低檔位的學生消費和家庭收入多。
由于各高校學生來自四面八方,生源地較分散,對每個學生進行實地調查認定很難實現,因此,學校無法真正了解學生的家庭經濟狀況。現在學校主要還是看學生開具的三級證明,以及學生提供的家庭情況,這樣證明的功效性有待商榷。現在很多學生、家長都了解國家對于貧困生認定工作的所有流程,別有用心地抓住漏洞,冒充純農戶、重病戶、低保戶等,并找關系獲取各級政府公章。如果地方各級部門監管不力,學生有意將家庭情況困難夸大,那么學校對于學生的情況就很難辨別真偽。
3.班級評議存在主觀意志
一些貧困生因為自卑心理或其他原因不能很好地和班里同學相處,到班級評議時很可能就無法通過,而貧困生認定班級評議時是必須通過的。這種全體學生的主觀意志就影響到了部分貧困生的認定和受資助,有的家庭條件可能比這部分“不合群”的學生要好的學生反而能獲得評議通過。
4.一些學生存在“等、靠、要”思想
很多貧困生覺得自己家庭情況不好,就應該獲得資助,等著助學金、等著學校各類補助,靠國家、靠學校、靠社會,從來不想通過自己的努力,通過別的方式去改善自己和家庭的困難程度。還有很多學生如果在貧困生認定或者爭取各類資助中沒有成功,會主動去找班主任、輔導員、領導去要各類資助,采取各類方式,軟磨硬泡去要、去爭。
5.學生消費情況難以把握
一些學校采用校園一卡通,通過掌握和了解學生校內的消費情況,來辨別學生消費支出和貧困的真實性,而校園的消費情況并不能真實全面地反映學生的經濟承受能力。學生如果都在校外吃飯、買東西;或者離家近,全從家庭支出消費,一卡通就無法反映學生的真實消費。
三 解決的策略
1.對學生加大誠信、感恩教育
通過加強對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培養學生的誠信、感恩意識,使貧困生感受到社會和學校的溫暖,消除他們內心的壓力和不安,營造出一個有利于貧困生健康成長的環境,讓他們對學校、社會產生感恩之心,更加努力學習,用實際行動回報學校、社會。
2.建立動態數據庫
給每個貧困生建立動態數據庫,包括貧困生的各類信息,可分為定量信息與定性信息兩類。定量信息包括:家庭經濟資源信息、學生獲獎助信息、學生生活消費信息;定性信息包括家庭人力資源信息、家庭自然資源信息、學生社會資源信息、家庭特殊性信息、學生生活物質資源信息、學生文化與道德資源信息。不斷增加信息導入系統,建立完善動態數據庫,在數據庫給每個貧困生打出相應的分數,按照分值高低來確定貧困生認定和獲得的相應資助。
3.完善監督機制,構建舉報體系
受資助的貧困生應當勤奮學習,全面發展。貧困生認定小組的成員每一學年對受資助的貧困生進行監督考核,對資助資金的使用情況進行調查,對有消費比較奢侈和有浪費行為的貧困生進行批評教育,嚴重的取消貧困生受助資格,對不符合條件的貧困生及時調整。構建全校立體的舉報網,學生可以以任何形式向相應老師舉報貧困生的各種問題,在一定的工作日內給予調查和反饋結果,做到全校人員皆是監督人、舉報人。
4.強化多樣化的資助形式
學校現在已經建立了“獎、勤、助、貸、減”等多樣化的資助形式,但主要以被動獲得資助為主。要強化多樣化的資助形式,多主動自助。引導貧困生合理消費,樹立自立、自強的信念,很多學生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來解決基本的生活問題。學校給學生勤工助學、自主創業提高崗位、店鋪、資金和政策支持等,幫助學生克服依賴心理,積極參加勤工助學活動,大膽走向社會、參與實踐、自主創業,運用知識和能力自己動手,豐衣足食。
5.建立貧困生消費打折制度
建立貧困生數據庫的同時,將學生信息加入校園一卡通中,在學校吃飯、消費都可以給貧困生相應較大的折扣,給予他們優惠,鼓勵貧困生在校內消費,以便全面真實掌握學生消費情況,為貧困生的后續認定提供可靠材料。當然對貧困生的日常消費和購買要給予一定數量和物品的限制,以免出現貧困生幫別人買東西等情況的發生。
參考文獻
[1]黃秀玲.當前高職院校貧困生認定工作初探[J].新西部,2010(18)
[2]黃少玲.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高校貧困生認定機制初探[J].肇慶學院學報,2009(4)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