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從教師隊伍、課程資源、評價體系三個方面提出了中藥學本科生培養模式改革的設想,為高等院校中藥學專業本科生培養改革提供了思路。
【關鍵詞】中藥專業 教師隊伍 課程資源 評價體系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28-0045-02
中藥產業是國家的戰略性產業,中藥產業的現代化、國際化需要大量的新型中藥人才,特別是具有中藥生產、炮制、質量、調配、市場推廣國際貿易知識以及科學研究的高級應用型人才。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拓寬專業方向,對中藥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進行適時的調整和改革,培養新型中藥專業人才。
一 教師隊伍建設
培養“雙師”素質教師,制定相關激勵政策,采取有效措施,鼓勵教師進入企業,規定專任教師一年內必須有兩個月以上時間在中藥種植和生產企業鍛煉,提高實踐能力和新技術應用能力。通過與中藥種植和生產企業廣泛開展校企合作項目,形成校企互動、共享共贏機制。
根據教師發展情況,實行分層施訓策略縮短“適應期”,強化“成長期”,加快“成熟期”,建立健全中青年教師的三級培訓機制,主要內容為促進教師專業理論知識的深造、提高教師的專業實踐動手能力以及豐富教師職業技術教育的教學手段。
1.不同類型的教師需按不同要求培訓
教授不同課程的教師在專業素養上要求的是不同的,因此,教師在職培訓要求的側重點也應根據所教課程的類型有所不同。基礎理論課以符合高等教育的課程標準為度,以掌握概念、強化應用為重點,因此,在職培訓應以專業理論知識的深造為主。專業理論課的教學以“必須、夠用”為原則,以充分滿足專業所面向的職業或職業群的實際需要為度,要求教師能傳授實際知識和經驗。職業實踐課以形成職業技能為目標,教師的教學重點應是學生智力技能和創造技能的培養。這兩類教師的在職培訓在加強專業學習的同時,應以增強教師實際教學的能力為重點。
2.注重實際動手能力的培訓
本專業教育培訓的對象是服務于生產、建設、管理第一線的應用型人才,教學內容既包括客觀的專業技術規律的理論,也包括主觀能動性較強的經驗性知識、經濟社會,教師應隨時關注本專業領域的前沿信息,及時掌握各種新技術在實際操作中的應用。
3.提高專業教育教學能力
教師的專業素養中對教師的工作能力有相當高的要求,主要表現為實踐教學組織和研究能力,教師的在職培訓也應涵蓋這兩方面。技工教育注重實踐教學的特點,要求教師在實踐教學中完成培訓學生實踐運用能力、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以及運用已掌握的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等教學任務,因此在職培訓應幫助教師通曉學習、實驗、實訓等實踐性教學環節,有助于提高教師的實踐教學組織能力。學科設立“中青年骨干教師”培養工程專項經費,??顚S谩W科對“中青年骨干教師”培養工程的入選者,在出國研修、國內高訪和參加國內外學術會議等方面,予以優先考慮和推薦,以促進他們密切追蹤國內外最新學術動態,提高創新能力和學術水平。
二 課程資源建設
課程資源建設是中藥學本科教學計劃和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實施和完成的前提條件。本文將更新教學內容,體現新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加強學習指導和教學交流的作用。
1.注重主干課程建設
以“素質教育”和“能力培養”為目標,形成特色鮮明的“專而不窄,寬而有度”的專業課程群。緊緊圍繞著本專業的培養目標來進行,參照中藥學科專業優質核心課程和各級精品課程建設的標準,著重建設本專業的主干課程,如中藥學專業的中藥鑒定學、中藥化學、中藥藥劑學、中藥藥理學、中藥炮制學等多門核心課程,按照省級和國家標準優化完善本專業的主干課程內容,使之達到精品課程的要求。
2.優化學科課程體系
充分構建豐富多彩的教學理論和實踐體系激發學生的濃厚學習興趣;增加新興中藥學科課程內容和種類,形成“主干課程——限選課程——自選課程”相互聯系、相互對應、相互協調,促進的學科課程體系。
目前,中藥學學科和其他相關學科的發展非常迅速,產生了一些新興的學科。結合本校特色優化專業基礎課程,強化專業特色,增加新興中藥學科。如中藥營銷學、中藥商品學、藥用植物分類學、中藥資源開發與利用、新藥研究與開發等,在中藥現代化的進程發展中,這些學科課程更能體現新興中藥學的突出特色,可作為特色的新興學科課程。
3.優化課程比例
在保證教學質量的前提下,對中藥學學科課程進行優化設計,刪除一些與中藥學不相關的課程,而針對于中藥化學、中藥藥劑學、中藥制劑分析、中藥鑒定學、中藥炮制學等學科主干課程應適當增加學時,尤其是實驗教學學時總數應大幅增加,爭取將理論課程和實驗課程的學時比例達到1∶1,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學習興趣。
三 構建科學的評價體系
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是21世紀我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的主要任務。目前我國的高等教育對學生的成績評價采用仍是“一張考卷決定一門功課優劣”的傳統模式。在這種模式下,學生將上課記筆記、課后背筆記作為學習的切入點,對課本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掌握得較好,考試能得高分,也通過了一些等級考試,但學生缺少具體的運用操作,實際水平未能得到有效體現,以至于高分低能現象非常普遍。改變這種現狀必須構建科學評價體系,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在這個評價體系中考試作用淡化,期末考卷成績僅占一門功課的30%,考題以考查分析理解綜合能力的問答題和事例分析題為主;平時學分占30%,主要包括個人課堂提問的主動性、提供文獻資料的多少及討論發言的積極性;實踐成績占25%,以學生自主性實驗設計的應用性高低為主;另外25%為替代學分,如本門功課的創新性競賽獎、發表論文及發明設計等均可作為替代學分。這種科學評價體系能豐富教學內容,拓展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空間,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的培養。
參考文獻
[1]盧萍、朱鑫、王憲齡等.中藥學特色專業建設探索[J].醫藥教育,2011(28)
[2]仇佩虹、林麗、葉發青.中藥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探討[J].時代教育,2011(5)
[3]汪玉梅、趙鐘祥、祝晨蔯.論中藥學專業調整和人才培養模式優化的思路[J].中醫藥管理,2010(11)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