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闡述了大連理工大學力學教學團隊在雙語教學方面的發展與課程建設,探討了力學雙語課程在學生實踐能力培養方面的思路與舉措,希望為雙語教學中的實踐教學探索提供有益的參考。
【關鍵詞】雙語教學 結構力學 實踐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28-0065-01
目前,我國高等教育的一個主要工作方向是培養既有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又具有較強的英語運用能力,熟悉國內外情況且有創新和實踐精神的人才,進而提高我國在國際競爭中的地位和能力。雙語教學的目的是將學生的外語,通過教學和環境,經過若干階段的訓練,使之能代替或接近母語的表達水平,使我們培養出的學生能夠適應入世的需要,適應未來發展的需要,使學生學習的外語能夠真正為其所用,走出我國多年來外語教學的誤區,這不僅是對學生的培養,更是對教師的挑戰和自我培養。
實踐性教學模式在歐美等發達國家的高校中一直是備受推崇的教學方法,特別是力學課程的教學與實際結合尤為緊密。而我國高等教育由于受到教學條件的限制,在力學課程教學中逐漸形成了重理論輕實踐的教學方法。隨著高等教育的國際化發展,對比國內外人才培養的差距,我們越來越清晰地認識到我國高等教育培養出的人才動手能力差,創造能力低,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弱等問題。近年來,大連理工大學工程力學教學團隊為學生開設了全英文授課的結構分析及其工程應用實踐教學課程,以力學基礎內容學習為“點”,力學課程雙語教學已經逐步推廣到實踐教學環節中的“面”上。通過力學雙語實踐課程的開展,一方面加強了雙語教學的師生互動性,另一方面也達到力學教學實踐訓練的目的。
如何開展力學課程的實踐性教學,需要我們認真探索和實踐。具體來說,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努力:
第一,結合力學課程的內容,構建與課堂內容緊密相關的實踐性教學活動。在基礎力學教學過程中,由于本科生專業知識水平的限制,教學實踐將從設計、制作滿足一定功能的簡單結構開始。隨著學習的不斷深入,進一步設計、制作結構的細節部分,直至課程結束時完成全部設計。該種方法可以從開始就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同學們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和成功,完成項目的自豪感。
第二,“材料力學”課程著重講述材料的力學性質以及一根構件的強度、剛度和穩定性的計算。在認識材料的力學性能時,可以通過簡單的試驗設備(如秤、砝碼等)測試簡單材料(如繩子、硬紙、塑料等)的力學性能。該種類型的試驗由于實驗操作簡單、材料經濟,因此每個同學都可以親自設計、親自動手參與,并互相切磋、分析試驗結果。通過實踐教學,使學生學會在解決實際問題時,如何尋求合理且最優的設計結果。
第三,進入到結構力學學習階段,很多同學能夠求解書本上的結構力學問題,但面對實際結構分析和設計卻無從下手。在建設工程學部每年一度的“結構設計大賽”上表現得尤為顯著,即使全部力學課程學完后,仍然有很多參賽設計的結構不符合力學原理。針對這種情況,在結構力學授課過程中計劃貫穿一系列的結構設計和制作,其中包括對工程中剛節點和鉸節點的認識,靜定和超靜定鋼架,桁架、組合結構的分析和設計等,讓學生在結構設計、分析、制作過程中體會結構力學講述的力學原理和解決實際問題的思想精髓。
第四,在每門力學課程的實踐性教學過程中,將學生劃分為幾個人的小組形式,并貫穿于每門課程始終。這樣劃分的小組討論形式,一方面為每位同學提供動腦、動手的機會,另一方面又可以加強協作,發揮團隊力量,在實踐中使每個同學的個人能力得到鍛煉,同時也培養了團隊協作精神。
通過簡單且又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將課堂理論學習和實際應用緊密聯系在一起,實踐活動是最好的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并研究解決問題的途徑,在實踐過程中學生們可以將個人的理解以不同方式表現出來,充分發揮學生個體或小組的創造性,為應用型人才和精英人才的培養提供良好的條件。
目前,我校與國外知名大學聯合開展的雙語實踐性教學已經連續進行了四年,主要針對土木工程專業英語強化班。學生可以根據所設計的簡易試驗對基礎力學知識和問題加深理解,另外,通過為學生提供簡單的實驗材料和設備,使學生隨時完成各種結構分析和設計,將實踐活動貫穿于力學教學過程中。在新的實踐教學中,堅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指導,引導學生就工程實際或身邊的力學問題利用力學知識和方法進行分析和研究,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以各級結構設計大賽為依托,培養學生自主思考、設計及動手實驗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學生在課后普遍反映,外語授課讓大家不僅在英語聽力方面得以提高,而且能與外教進行比較自如的溝通,增強了學生的自信。由于學生整體英語水平比較高,大多數學生在理解方面沒有太多問題。此外,力學團隊的老師也一直跟蹤聽課,對于學生不理解的地方給予中文指導。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們還體驗到中外教學思想、教學方法方面的不同,受益匪淺。實踐性教學開拓了學生的學科視野,讓學生從工程師的角度,對所學的力學理論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參考文獻
[1]J. Z. Pan, Goyal,The Meaning and Thinking about Bilingual Teaching,Higher Education in Chemical Engineering,2003:48~51
〔責任編輯:范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