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過對基礎教育階段部分學困生在校表現及輟學、道德行為缺失等問題的關注和思考,提出學困生做人教育這一概念,分析這一概念所包含的問題,并提出應對措施。
【關鍵詞】學困生 做人教育 多元評價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28-0076-02
教書育人,本是兩位一體的。教書育人是學校教育的職責和義務。但是,由于教育評價體制存在的問題,學校教育還存在著重智輕德的現象,一部分學生因學習成績差而輟學,失去了接受教育的機會。下面是筆者對這種情況存在現象及造成的影響、形成原因和應對措施的一點粗淺認識。
一 重智輕德的教育依然表現突出
素質教育的口號喊了多年,但學校教育依然是校長關注教師的教學成績,教師關注學生的考試成績,只要學生的學習成績門門優秀,就是好學生。在這“唯分數論英雄”的環境中,有些因種種原因而成績不好的學生,就感到自卑、絕望、被排擠,只好選擇逃避。特別是初三年級的學生,面臨升學、中考壓力,這種心理會更為明顯。
二 重教書、輕育人造成的負面影響
片面關注學生的考試成績,重傳授知識、輕視育人教育帶來的負面影響,不僅使學生逃學、輟學,還有許多不良后果。首先,來自學校、家庭乃至社會追求分數而造成的心理壓力,致使學生心理脆弱、人格扭曲。近年來,我們常常聽到一些學生在學習上因受不了家庭的逼迫、老師的批評而輕生自殘,傷害同學、老師甚至父母的惡性事件,血的教訓令人痛心。其次,由于片面看重成績,而忽視學生做人方面的教育,使學生道德缺失,錯誤地認為考好成績就是做學生的唯一理想,一旦考試成績無法提高,就自我否定,沒有遠大理想,自甘墮落,甚至故意與學校、老師、家長對抗,校園暴力屢禁不止,在社會上成為打架斗毆的“混混”,青少年違法犯罪率不斷上升。這一切,就是教育偏離育人目標的結果。
三 教育錯誤導向的根源追溯
從上述情況看,問題根源在于教育評價體制。在教育改革的今天,知識的獲得、智能的訓練仍是教育,特別是學校教育的主流價值。教育主管部門對學校的評價主要看升學成績(初中和高中),導致學校教育評價以提高考試成績為主要標準,學校對教師的評價以所帶學科成績為依據,只要考試成績好,便會“一俊遮百丑”。對學生的評價也是成績好便“一好百好”。這種評價體制的結果是學校功利化:學校追求升學率和高成績是為了生存,教師追求學生的考試成績是為了自己的生存,學生追求考試成績是為了自己的出路,家長追求成績亦是為了孩子的前程。考試成績把各方面的壓力匯集在一起,像一座沉重的山,這對那些“智力正常但學習效果低下,達不到國家義務教育規定的教學大綱要求的學生”,① 即所謂的“學困生”就是一個嚴峻的考驗。有些被“擠”出校外,失去了接受教育的機會,淪為“社會渣滓”。無須諱言,這是教育的失敗。
四 使學困生亦能健康成長的教育措施和途徑
多元智能理論指出:“智力是多方面的,智力的表現形式是各不相同的,我們判斷一個人的聰明與否的標準當然是多種多樣的。”② 所以,學校教育應當因材施教,發展學生個性的優勢、特長,既要使他們成才,更要讓其成人。要做到這點,應從以下方面加以改進:
1.教育主管部門應加大改革力度,使素質教育真正落到實處
目前,社會上還存在“轟轟烈烈喊素質教育,扎扎實實搞應試教育”的現象,使育人相當程度上變成了“育分”。僅僅靠中小學校的校長和教師來實施素質教育,那是無論如何也不能堅持到底、不能收到實效的。因此,教育主管部門應在學校的評價機制和管理上加大改革力度,抑制學校在考試分數、中高考人數上的不合理競爭,真正做到以人為本、以學校為本,切實給學生尤其是學困生一個公平、寬松的學習空間,不至于使他們在殘酷的考試競爭中成為犧牲品,實現育人為本的目標。
2.學校教育要建立健全多元評價機制
“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好學生。”③ 每個人都會有他的閃光之處,沒有這方面的特長,可能有那方面的優點,多一把衡量的尺度,就對學生多一份尊重。蘇霍姆林斯基曾說:“讓每個學生都抬起頭來走路!”如果以升學考試為目的,必然要通過一次又一次的考試淘汰大部分的“差生”,這種教育不僅不能使學困生抬起頭來走路,還會使他們在人生的求知階段成為心靈自卑、個性萎縮的“精神侏儒”。我們要構建多元化的評價體制,不以升學與否這一把尺子衡量學生是否成才,尊重不同個性學生未來的發展,切實拓寬他們發展和成才的渠道,讓人人都成為素質全面、個性鮮明、勇于進取、樂于奉獻的大寫的人。
3.關注學困生做人,也要家長更新觀念
現在很多家長只關心孩子的考試分數,考試成績不好,就否定孩子的一切能力,就認為孩子沒有出息。如果說孩子因成績不好而被學校、老師否定是一種自卑,那么家庭再給予否定和批評就是絕望了。所以,家長對孩子尤其是對學困生來說,不應總是與學習優秀的學生比成績,而應努力發現孩子自身的閃光點,給予鼓勵和引導,相信孩子將來都能找到自己合適的位置,這樣,就能相對地給孩子一個寬松的環境,多給學困生一條成人之路。
關注學困生成人,應是全社會的責任。請不要把目光集中在中高考的那些高分“才子”上,也要看一看是否還有既未成才,又未成人的“不合格”公民。
注 釋
①錢學森、吳增強.學困生教育的理論與實踐[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5:9
②霍力巖.多元智力理論與多元智力課程研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25
③肖海龍編.小學生表現性學習探索[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25
〔責任編輯:范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