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延慶縣最早在北京市進入課程改革實驗,2005年教育部提出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問題,如何以深化課程改革為動力,推進區域教育均衡發展,是“十一五”以來我們面臨的新課題。我縣學校規模小且布局分散、三級課程開設不規范、優質資源相對匱乏、課堂教學方式陳舊、學校評價不科學等是制約課程改革不斷深化,促進區域教育均衡發展的重要因素。圍繞制約因素,我縣以全面落實教育科學質量觀為主題,以教育發展方式的科學轉變為主線,進行了深入探索。
一 加大布局結構調整力度,提高規模辦學效益
“十一五”初,我縣有小學67所、初中30所、高中6所。80%的學校分布在川山區,規模均偏小,規模辦學效益低;相當一部分教師跨學科兼課,學科教師少,難以按學科科學合理地配置師資;教師互助的校本教研難以開展。加大資源整合力度,是深化課程改革,促進區域教育均衡發展的首要問題。
“十一五”期間,我縣按照“撤并村小,初中出山,高中進城,三教統籌”的基本思路,對全縣基礎教育空間布局進行了調整,撤并學校38所,教育布局和結構進一步優化;按照“總體穩定、局部調整 、中學宜撤則撤、小學宜留則留”的基本思路,在對家長、教師、學生進行深入細致調研及廣泛征求鄉鎮政府及村級組織意見的基礎上,制訂了《延慶縣“十二五”時期基礎教育資源整合實施方案》,聘請專家充分論證,并上報縣委縣政府批準,確定了以“一城五鎮”(延慶城區、永寧鎮、千家店鎮、康莊鎮、舊縣鎮、張山營鎮)為重點的整合工作目標,繼續加大優質教育資源整合力度,撤并學校12所,整合后的學校辦學條件達到了北京市均衡驗收標準,學科教師配置更加科學。
通過布局結構的不斷調整,優質教育資源布局更加合理,規模辦學效益大幅提升,為深化課程改革,促進區域教育均衡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 完善三級課程體系建設,滿足不同學生群體的精神需求
課程是實施學校教育的載體和有效途徑,它解決的是學生學什么,培養學生什么素質的問題,是學校教育的核心。不斷完善三級課程體系建設,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需要,是培養學生諸方面素質全面、均衡、特色發展的需要,是課程改革的中心。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對升學教育與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關系存在認識上的偏頗,表現為重國家級課程,輕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重中高考考試學科課程,輕非考試學科課程;重地方和校本教材的開發,輕地方和校本課程的具體實施等問題。針對存在的問題,我們認真貫徹落實教育部相關文件精神,不斷推進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體系建設。
國家級課程主導價值在于通過課程體現國家的教育意志,是專門為未來公民接受基礎教育后所要達到的共同素質而開發的課程。我縣把全面貫徹執行國家級課程設置標準納入學校評價,規范國家課程開設,開齊課程,開足課時,不隨意增減課程,不隨意增減課時,多開應考科目課時,少開甚至不開非考科目課程,從而保障了學生的全面發展。
地方課程的主導價值在于通過課程滿足地方社會發展的現實需要,是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從2002年起,我縣規范落實北京市地方課程設置要求,依據我縣具體情況,開發了《媯川文化》地方課程,經過修改完善,2011年,被北京市審定通過為北京市地方教材,《媯川文化》分旅游篇、地理篇、歷史篇,分別在小學六年級和初中七、八年級開設,全年開設13~16課時;開發了《延慶縣生態教育讀本》作為延慶縣地方實驗教材,分為小學冊和中學冊,分別安排在小學四~六年級和初中三個年級開設,每年級一個單元,每學年8課時。上述課程可由品德與社會、自然、科學及地理、歷史、生物教師擔任課程,與學科融合在一起教學,有效保證了地方課程按標準實施。
校本課程的主導價值在于通過課程展示學校的辦學宗旨和特色。在校本課程的開發中,我們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注重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和學習經驗。在課程實施過程中,關注學生發展的主體性、實踐性;關注教師的主導性,注重教師的學科知識與實踐能力得到拓展;關注通過校本課程的開發來形成學校特色,確保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在學校特色形成過程中的基礎和保障地位。
中小學校依據新課程要求,對學校教師資源、學生需求、學校地域特點等進行認真分析,均開設了一門以上適合學校、教師、學生發展的校本課程。有91.2%的小學自主研發校本教材并將其編輯成冊,有64.7%的小學各年級都開設了校本課程,35.3%的小學只在部分年級開設校本課程,體現了因校制宜的特點;開設形式以學校自主開發為主的占70.6%,其他29.4%的學校以成果轉化或引進教材為主。初中開發形成校本教材的學校占94.7%;19所初中校開發了72門學科拓展、文學素養、社科素養、藝術素養、興趣素養、體育健康六大類校本課程。在課時安排上,小學、初中分別有88.2%和70.4%的學校每周安排1課時,其他學校安排每周2課時或0.5課時,課時安排相對靈活且科學合理。
在課程改革實踐中,我們著力打造凸顯區域特色的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為不同的學生群體提供了精神食糧,促進了學生素質全面、均衡、個性發展。
三 深化開放式辦學,優化教育資源
延慶縣地域廣闊,相對封閉,優質教育資源相對匱乏,影響著三級課程的有效實施,制約著區域教育的均衡發展?!笆晃濉背?,延慶縣教委提出了開放式辦學,把開放式辦學作為深化課程改革,推進區域教育均衡發展的重要途徑。
“十一五”期間,主要著眼于與縣域外優質教育資源廣泛對接和有效利用。建立了以北京教育學院、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為基礎,以首都師范大學、西城教育研修學院為重點,以東北師范大學、華東師范大學、華南師范大學、北京第二外國語大學、新東方英語培訓學校、美國、加拿大培訓機構等為補充的干部、教師培訓基地,形成了一支由專家、名師組成的較為固定的培訓者隊伍。通過國外、國內和縣域內集中組辦培訓、與教學同步開展系列專題講座、建立縣內研訓基地、專家深入教育教學指導等方式,開展分層分類全員培訓,縣域內外組班200多個,聘請專家講座指導2000多人次,提高了干部教師的專業化水平。同時,縣內各中小學與市區優質學校開展廣泛的手拉手活動,“十一五”期間與市區129所優質學校建立了合作關系,圍繞學校管理、教育教學、教研科研開展廣泛的干部、教師、學生雙走進活動。
“十二五”初,縣教委提出了進一步深化開放式辦學,著眼于從全縣和學校的實際需求出發,聚焦合作內容,形成合作項目,精選合作對象,采用項目合作的推進方式,以區域外優質教育資源為引領和指導,以縣內干部教師為操作主體,以整體提升干部教師隊伍的管理、教育、教學、研究水平,形成我縣一定數量的干部教師個體和集體優質教育資源,逐步融入了市區優質教育資源發展的目標。目前,形成了培訓、管理、科研、教研、德育、教學、信息等方面的系列合作項目。
同時,我縣強化區域內校際間的開放與合作?!笆晃濉逼陂g,主要采用聯片教研的形式,以解決川山區學校校本教研難以開展的問題?!笆濉背?,在聯片教研的基礎上,開始進行“學區化管理”的實驗探索。以整體提升教師的專業化水平為根本目的,以“既求優質師資的均衡分布,更求優質師資的均衡使用”為手段,以“協作區”為載體,最大限度地實現縣內優質教育資源共享,整體提升教育質量。根據我縣中小學地理位置的分布、學校規模大小和城鄉學校的層次差異等多種因素,分學段選擇城、川、山若干個學校分別組成協作區,小學組成五個協作區,中學組成三個協作區;建立協作區領導小組和學科大教研組,圍繞學校管理、教師培訓、教師使用、教研科研、德育活動、信息資源等方面,努力實現軟硬件資源的共享。
通過不斷深化“開放式辦學”,干部教師隊伍的管理、教育、教學、研究水平整體提升,逐步實現融入市區優質教育資源發展的目標。
四 聚焦課堂,轉變教學方式
課堂教學是課程改革的主陣地,轉變教與學的方式是課堂教學改革的關鍵。“十一五”以來,我縣教委把轉變教與學的方式作為課程改革的一條主線貫穿始終,把整體提升區域教育質量和縮小城鄉教育質量差異作為推進區域教育均衡發展的根本任務。著眼于以知識論為支撐的課堂教學向以學生主體論為支撐的課堂教學的轉變,本著“研訓教一體化”的原則,致力于體現學生主體的自主性、實踐性、創新性等學習方式的實踐探索。
按照現代課改要求,依據教育學關于主體實踐的觀點,把教學活動看成是教師指導學生利用一定的學習工具、方式、方法,遵循一定的學習程序,作用于學習對象,并獲得預期的學習目標,滿足個體一定需要的主體實踐活動,把學生的學習實踐活動劃分為主體(學生原有的知識水平、學習能力、主體意識等)、對象(教材、課標、考試說明等)、目標(三維目標)、過程(教學環節和細節)、工具(肢體工具、物化工具和文本工具)、方式(課堂組織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方法(思維方法、學科方法、學習習慣)、反饋等基本要素,對學生學習實踐活動的基本要素進行深入研究探索。著眼于學生知識及知識運用能力的培養,強調教師對教材、課標、考試說明等的研究探索,提煉知識點、能力點,以落實“知識與能力”維度的目標;著眼于學生良好的學習動機和主體意識的培養,強調對知識的倫理價值和評價反饋方式的研究,以落實“情感、態度、價值觀”維度的目標;著眼于學生終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強調學習工具、方式、方法選擇與運用的研究,以落實“過程與方法”維度的目標?;谏鲜鏊悸?,我們制定了學期教學設計方案、章節教學設計方案、課堂教學設計方案,在總結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出版了《教學設計研究》一書。
為了進一步在課堂教學中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從2010年開始,組織全縣骨干教師分工合作,進行了專題課型的教學研究探索,依據學科特點把各學科的日常課堂教學分為不同專題課型,如概念課、實驗課、推理證明課、閱讀課、寫作課、字詞課,習題課、試卷講評課等,探索不同學科基本課型的教學模式,并在總結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出版了5冊《專題課型研究》。
通過教與學方式轉變的實踐探索,整體提升了區域課堂教學效率,逐步使課程改革落到了實處,縮小了校際之間的質量差異。
五 加強三個質量體系建設,全面提高區域教育質量
課程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推進素質教育,提高教育質量,從而推進區域教育均衡發展。為了引導學校沿著正確的方向發展,提升學校辦學水平,促進延慶縣教育均衡、協調、可持續發展,我縣以教學工作、德育工作、管理工作三個質量體系建設為基本框架,以實現學校評價工作導向的科學化、常態化為目的,制訂了《延慶縣中小學校發展評價方案》。方案的實施,促進了學校辦學效益的提高,促進了學校課程改革工作的深化,整體提升了區域教育質量,縮小了城鄉校際之間差異。
我縣城鄉小學生學業質量綜合評定差異和中考城鄉及格率差異逐年縮小,高考錄取率達到或超過全市平均水平;學生素質全面提升,小學、初中完成率基本達到99.5%以上,中小學體質健康達標率均達到90%以上;2009~2012年,由市政府教育督導室公布的北京市各區縣及燕山地區學生家長對教育的滿意度調查結果,延慶縣總分在全市連續四年排名第一。2012年,榮獲全國“雙基”先進單位,并高質量地通過了北京市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驗收。
“十一五”以來,著眼于我縣教育可持續發展,我們精心謀劃,形成了貫徹始終的較為科學的發展思路,針對制約延慶教育發展的瓶頸問題,采取有效措施,穩步落實推進,逐步形成了遠郊農村區縣區域教育發展的一些特色和經驗。深化課程改革,推進區域教育均衡發展是長期性工作,是動態發展的過程,以后還會產生許多新問題、新矛盾,我們要以“十八大”精神為指導,結合區域發展特點,在更高層次上落實課程改革,實現我縣區域教育基本均衡發展。
〔責任編輯:范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