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課改的不斷深入,農村美術教育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和重視,但在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和資源配置不平衡的影響下,農村美術教學工作的開展困難重重,這讓農村美術教師在實施新課改中面臨嚴峻的考驗。面對學生基礎差、興趣低、教學資源配置嚴重不足,學科地位得不到重視等問題,筆者經過多年的農村美術教學實踐探索得出:只要巧花心思這些問題是可以克服和改善的。
一 課堂教學靈活化
與城鎮相比,農村中小學美術教學條件存在許多不足,如美術教具沒有或不齊、沒有專業美術教室、沒有電教設備,有時連需要的美術工具也買不到,甚至有的學生連顏料、美術紙也買不起,這給農村中小學美術教學增加了難度。但是正因為這些不足,才給了我們美術教學更大更靈活的教學空間:不必完全按照美術教材上的內容一成不變地教,我們可以根據教材的宗旨結合學生實際,因地制宜地選擇材質為美術課所用。如麥草稈、高粱稈、各種植物葉片和種子、樹根、舊掛歷、飲料瓶、廢舊塑料袋、包裝盒等,這些平時隨處可見的東西都可以成為我們的美術工具,既經濟又實用,讓學生明白美就在我們身邊。如在學習《中國結》一課時,由于編織中國結的繩子難以買到,我就改教草動物編,同樣都是編織課,但稻草在我們生活中隨處可見,所以找起來方便,有了工具學生聽起課來個個精神勁兒十足,做起手工來也認真細致,展示自己的作品時都爭先恐后。我只是對課本稍作修改就大大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美術的激情和美術的創作性,這就是美術教學的目的。
課堂教學的靈活化不只體現在課本內容的靈活變化上,也體現在課堂教學形式的靈活變化上。在教學設備不齊的情況下,老師為了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可通過講故事、自制教具、戶外寫生、課堂展評等方法避免了上課時“一張嘴巴、一支粉筆,從頭講到尾”的枯燥和尷尬,充分激發了美術課堂的活力和學生課堂的專注力,增加了學生對美術的興趣。由此可見,農村中小學教師只要善于思考,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靈活地選擇或修改教學內容及教學形式,力求做到與學生生活緊密聯系,從形式到內容上做到學生喜聞樂見,學生就會愛上你的課,變得想學、愛學了,這樣的美術課堂教學就是成功的。
二 作業評價多元化
《美術課程標準》中指出:對學生美術作業應采用多樣的評價方法,要充分肯定學生的進步和發展。因此,我認為作業評價應做到:(1)等級評價加評語。美術是一門操作實踐性很強的學科,作業是學生觀察、記憶、想象創造綜合能力的外在表現。用簡單的分數去衡量一幅畫或一件手工作品是不恰當的,簡單的分數容易給學生較大的心理沖擊,造成負面影響,如果用優、良、及格等級評價加評語的方式可讓學生既有等級區別,又能讓學生通過評語及時得到肯定并改進學習的方法。(2)采用教師評價與學生自評和互評相結合的方式。美術教師因授課班額大、人數多,對大多數學生了解不夠,因此對學生評價主觀性更大,很多時候不能完全公平、公正地評價學生,所以教師評價與學生自評和互評更能起到公平、公正的作用。(3)多采用鼓勵與表揚性評價。批評、訓斥、諷刺在很大程度上會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和信心,還有可能產生逆反心理,從心理上排斥學習,而表揚和鼓勵則會增加學生對美術的愛好和興趣,因此,我們的評價除了能表明學生真實的學習結果外,還應多發現其優點,對學生學習成果作出新穎而又符合學生心理的鼓勵性評價,讓學生對美術充滿興趣,充滿自信。
三 教學內容成果化
一直以來,美術教學宗旨就是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不參與統一考試也不參與升學,因此長期得不到學校領導、家長及學生的重視,這是應試教育的必然結果。但美術老師自身也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很多時候我們自認為美術就是可有可無的,自暴自棄地把美術課上成了沒有“美術味”的美術課,因此被認為是浪費了學生寶貴的學習時間。要改變這一現狀,提高美術學科的地位,我們就必須用實際成績來證明自己:(1)要立足于把美術課確實上成對學生有教育意義的課,也就是要很好地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創造能力和健全的人格品質,這樣的課會促進學生對其他學科的理解學習,而并非浪費了學生寶貴的學習時間。(2)要多開展美術活動,向全體師生和社會展示美術成果,如定期舉辦學生美術作品展,開展美術現場繪畫活動,嘗試讓學生參與校園設計、城市美化設計等。(3)美術教師要善于研究和總結,多出研究成果,不斷提高自己的研究水平,只有這樣,我們的美術課才會得到師生的認可、領導的肯定和社會的承認。
總之,在美術課改面前,每一位美術教師都應是義不容辭的,在農村的美術教育工作者雖然有這樣或那樣的困難,但我們堅信:只要巧用心思、善用心思,我們就一定能戰勝困難,把新課改的理念貫徹執行到教學中去。
〔責任編輯:范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