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滲透地方歷史教育,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豐富和增長學生的歷史知識,提高綜合學習能力,使思想品德教育功能得到具體的體現,更好地實現歷史教育教學的目標。
【關鍵詞】地方史 愛國情感 歷史教學 初中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28-0101-01
近幾年,在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各地中考歷史命題日漸呈現出一個新特點,即注重考查與當地有關的知識,彰顯地方特色,這要求我們的歷史教學不能只囿于課本,更需要根據教學內容,因地制宜地挖掘和利用本地歷史資源,將學生身邊的地方史知識滲透到課堂教學中去。
科學合理地應用地方史,是為了更大限度地發揮它的教育功能,接下來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談談進行地方史教學的現實意義。
一 能夠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提高學習效果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曾說:“學習的最好動力,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能夠激起學生興趣的學習就能夠達到高效課堂的目標。由于課本上的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與學生時空距離甚遠,學生普遍感到空洞無用,再加上傳統說教的形式,讓學生對歷史課堂沒有熱情。而地方史來源于本鄉本土,學生對此容易產生親切感。只要老師恰當地給予補充說明,就能夠調動學生主動參與課堂的熱情,使他們成為課堂真正的主人,從而有助于課堂教學的實施。
科舉制度是我國封建社會選拔人才的政治制度,讓學生容易產生枯燥乏味的心里,初一學生理解起來也有些難度。因此筆者要考慮到這一學情,注意充分調動他們身上的積極因素,就必須從他們喜聞樂見的認識入手。筆者以南通兩位清代狀元為突破點,組織教學工作。在新課導入時,我問學生:同學們,我們南通是一個人杰地靈的地方,曾經出現過兩位狀元,大家知道嗎?學生們只能肯定地回答:張謇,另一個不清楚!我提示住在市區寺街附近的學生:你們知道市中心那里有個“胡家園巷”和“胡家庵巷”嗎?這個地名是怎么來的呢?教室一下子炸開了鍋,他們唧唧喳喳地討論開了。我告訴他們:除了張謇以外,南通還有一個在清朝乾隆時代金榜題名的胡狀元——胡長齡。這兩個巷子緊接胡狀元府邸因而得名。下面很多同學仿若如夢初醒,原來歷史就在身邊。在此基礎上,筆者進一步講述,胡、張兩位狀元步入仕途的途徑是什么?這種制度是怎么產生并完善起來的?
如此,通過拉近學生與教材的距離,讓學生帶著新奇感進入新課的學習。利用地方史進行教學,不僅能喚起學生的情感共鳴,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使學生自覺進入學習狀態,還能解決歷史教學教條、枯燥的弊端,收到舉一反三的良好效果。
二 有利于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感
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是歷史教育的一個重要功能,而知鄉才能愛國。當地歷史的燦爛文化、家鄉名人的非凡經歷及感人事跡,能夠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的思想情感,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生動教材。
筆者在講授“中外交往與沖突”這個主題時,穿插了南通抗倭名將曹頂的事跡,同時展示了學生熟悉的城南路上的祠堂、挎刀騎馬的塑像及倭子墳等圖片,讓同學們直觀地感受這位抵抗外來侵略者的民族英雄過人的膽識、保家為民的決心及身先士卒的高尚品質。當講到單家店北街頭,因天雨路滑,加之激戰半天,人困馬乏,戰馬失蹄,將曹頂掀落于塹壕之中,不幸被倭寇所害的悲壯場面時,學生們扼腕嘆息,臉上盡是痛惜和悲憤之色。學生的反應足以說明學生在情感上和思想上已經產生共鳴。在講述“辛亥革命”一課時,筆者穿插講述了南通革命先烈白雅雨領導灤州起義的英雄事跡,帶領學生齊聲誦讀白雅雨烈士英勇就義前寫下的一首絕命詩:“慷慨吞胡羯,舍南就北難。革命當流血,成功總在天。身同草木朽,魂隨日月旋。耿耿此心志,仰望白云間。悠悠我心憂,蒼天不見憐。……”這樣的設計既有故事性,又有教育性和思想性,能夠激發學生知鄉愛國的情感,并從中產生巨大的精神動力,達到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教育目的。
三 有利于豐富和增長學生的歷史知識,提高綜合學習能力
中學歷史教學的目標不僅是傳授知識,還應當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科能力。地方史本身就是中國史或世界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作為直觀的歷史課程資源,不僅能豐富教學內容,而且它對增強學生理解、掌握課本相關知識,培養學科能力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教師有必要講清地方史中的重要歷史事件及人物。
教師可以圍繞特定的歷史問題,給學生課后布置探究地方史的任務,指導學生課后搜集資料、開展社會調查或者組織學生參觀就近的歷史遺跡、博物館等。如在講授“改革開放的偉大成就”一課時,筆者設計了“我家的過去和現在”的調研課題組織學生進行社會調研,讓學生從自己家的居住條件、交通條件、通訊手段、文化娛樂等角度,去觀察和感受我們家鄉近些年的巨大改變,然后由學生以表格、照片、詩歌等形式將自己的成果在課堂上進行展示、匯報。如此,不僅拓寬了學生對該問題觀察的視野,對“改革開放的偉大成就”一課有深刻的感受,也輕松實現了教學目的。此外,對引導學生在平時注意觀察,感悟生活,使思想跟上社會和時代的發展也有幫助。通過這些探究歷史的途徑和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也培養和提高了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
地方史資源具有鮮活性、人文性、教育性等優勢,對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和教師的教學質量具有事半功倍之效,因而越來越受到老師們的推崇。但如何做到“有效融入”并充分發掘其功能,需要我們從事一線教學的人加強教學鉆研。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