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生本教育是為學生好學而設計的教育,就語文教學而言,生本教育始終強調“語文教學推進了閱讀沒有”。閱讀是學生、作者、文本之間的多重對話,是思想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過程。在語文的生本課堂里,學生自由發言,體現出他們寬闊的閱讀視野、活躍的思維特性、流暢的語言表達。語文生本課堂對中學生的閱讀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只靠課內的閱讀是遠遠不夠的。在生本教育背景下,語文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進行高質量的閱讀和不斷的閱讀積累,進一步發展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提高他們對文學的理解和鑒賞能力,同時也會達到啟迪智慧,促進精神成長的目的。
【關鍵詞】生本教育 語文教學 閱讀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28-0105-01
《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總目標中對學生的閱讀方面提出了這樣的要求:“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好讀書。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我有幸參加了郭思樂教授的團隊在承德開辦的“全國生本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習班”。聽了幾次生本教育研究課,我對“語文教學推進了閱讀沒有”這句話有了更深的理解。閱讀是學生、作者、文本之間的多重對話,是思想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過程。在語文的生本課堂里,學生自由的發言,無不體現出他們寬闊的閱讀視野,活躍的思維特性,流暢的語言表達。而這些無不體現了閱讀在語文學習中的重要性。生本課堂對中學生的閱讀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只靠課內的閱讀是達不到這個要求的,課外閱讀是課堂閱讀的外延,要讓學生充分感受、領悟作品的豐富意蘊,體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漢語言的無窮魅力。在聽課的興奮之余,我不僅思考:“生本教育背景下的語文教學如何有效推進學生的閱讀呢?”
首先要閱讀經典,解決學生讀什么的問題。對于經典,意大利文學家卡爾維諾這樣說:“經典作品是一些產生某種特殊影響的書,他們要么本身以難忘的方式給我們的想象力打下印記,要么喬裝成個人或者集體的無意識隱藏在深層記憶中。”“他們帶著先前解釋的氣息,背后拖著他們經過文化或多種文化(或只是多種語言和風俗)時留下的足跡。”經典名著的價值在于典范語言的熏陶,在于心靈的滋養,在于對人類精神的終極關懷。教育部在2001年頒布的《語文新課程標準》中為學生推薦了一些經典名著,我們可以在此基礎上靈活掌握。我們高一語文組在四月初開展了以“自我救贖,從讀書開始”為主題的讀書活動。在活動的宣傳語中,我們著重指出:“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全民族的閱讀水平,可是我國目前的閱讀狀況不容樂觀,2009年的全國國民閱讀調查顯示,我國識字國民中平均每人每年閱讀圖書5.2本,相對于日本的40本,美國的50本,俄羅斯的55本,以色列的64本,差距非常大。”經過全體高一語文備課組老師的斟酌篩選,本著經典、勵志、多樣化的特點,最終為學生推薦了二十本適合高一學生閱讀的中外名著。叔本華認為:“喜歡閱讀一目了然的書的人是懶惰的人,只有閱讀那些需要自己反復思考才能明白的書的人,才是真正的讀書人。”所以有人主張讀那些“稍微超過自己知識積累、認知水平、理解能力的書”,以激活感性、啟發知識、磨煉理性。這也是我們主張學生閱讀經典的意義所在。
“順應,就是對學生閱讀興趣及能力的最好保護!”這就解決了學生怎么讀的問題。學生懶于讀書,不喜歡讀書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語文老師每次鼓勵學生閱讀的同時都要附帶一些硬性的條件。例如只能閱讀老師指定的書目,讀完書后一定要做札記、寫讀后感等。當學生的閱讀成為了語文老師布置作業的組成部分時,學生主動閱讀的欲望也會隨之消失殆盡。我這里所指的順應是在老師的引導之下,最大限度地尊重學生的閱讀興趣、閱讀選擇,不以這樣或那樣的閱讀目的限制束縛學生,語文教師只有靜靜等待學生閱讀之后自然產生的溝通表達欲望強烈以后,再進行有益的適時引導,才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校高一年級的讀書活動,在學生的閱讀活動逐步展開之后,老師還要先以班級為單位,然后在全年級進行名著欣賞課、討論課等形式的交流報告會,進行名著的誦讀比賽、征文比賽等。為學生閱讀之后搭建好溝通、展示的平臺,這就會使學生充分體驗到閱讀給自己帶來的成就感。
在學生閱讀過程中,語文老師也要重視自己的引導作用。例如,如何協調語文閱讀與其他學科學習的時間分配問題;如何通過多種途徑幫助學生解決閱讀過程中遇到的疑難問題;如何在閱讀過程中,豐富學生文化積累的同時,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并且做到在語文課堂上的適時遷移。因此,我所說的“順應”不是一種簡單的放任自流,而是在保護學生閱讀興趣的同時,以學生的語文閱讀為主,真正實現杜威提倡的“讓閱讀興趣成為閱讀習慣”。
生本教育背景下推進語文閱讀,需要語文教師積極創造條件,利用課內外、校內外一切可利用的機會,豐富學生的閱讀積累,增加學生的生活閱歷,不斷提升學生已有的閱讀水平,努力在學生的閱讀水平和理解水平之間形成良性的互動。通過有引導的高質量的閱讀和不斷的閱讀積累,進一步發展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最終在提高學生閱讀水平的基礎上,提高他們對文學的理解和鑒賞能力,同時也會達到啟迪智慧,促進精神成長的目的。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