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主要從備課、課堂教學以及練習等環節論述了高中歷史教學的深入和細化,特別突出了細節在備課過程中的預設,在課堂上激發學生的興趣與主動探究的精神,加深學生對教材的理解,升華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作用。
【關鍵詞】歷史教學 課堂細節 探究理解 情感情境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28-0111-02
有道是“細節決定成敗”,是說無論做什么事,都要注重細節。同樣,歷史教學要想提高教學質量,提升學生的學習成績,也必須要不斷探索,認真處理好每一個環節。做到深入細致,精益求精。
通過長期的教學實踐,同時結合歷史學科特點,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環節入手,進一步完善歷史教學。
一 備課環節,精心準備,進行有效的教學設計
眾所周知,備課是教學過程中的基礎環節,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首要因素。只有認真、充分的備課,才能有高效率、高質量的課堂。所以,我們應該首先將著眼點放在每一項的常規備課活動上。
長期以來,我們的備課活動是以簡單的知識傳授為主的、靜態的教學預設,設計出的教學過程平鋪直敘,毫無新意,猶如一潭死水,缺乏對學生生成問題的預設。例如,我校一名歷史教師在講授“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在介紹完戰爭的背景、過程等一般知識后,有學生問:“當時的北洋政府為什么要參加協約國一方?”該教師由于沒有相應的知識儲備,同時又沒有對學生生成問題的預設,結果被學生的問題難住,陷入尷尬。為了面子,又顧左右而言他。該教師的問題帶有普遍性,在新課程背景下,需要及時糾正和克服。
在新課程之下,我們必須秉承新的教學理念、新的備課思維,進行有效的教學預案設計。我們該如何進行備課活動呢?
第一,應該了解學生,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來制定教學目標,要有針對性和層次性。要照顧大多數,也就是中等生的學習。針對部分基礎好和天資較高的學生,要為他們制定高層次教學目標。同時,更不能忽略相對落后的學生。總之,教學目標的設計要有梯度,做到深淺結合、難易結合。
第二,在設計問題時,要有創意,要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思維。當然,必須結合高中生的心理認知特點,從而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設計“辛亥革命”一節時,預設這樣一個問題:“袁世凱為什么能夠篡奪革命果實?假如沒有袁世凱,當時的中國是否能夠成為一個真正的資產階級共和國?”這樣將避免在常規教學中,平淡枯燥地提問學生“辛亥革命失敗的原因”。
第三,備課只能是預案,不能是定案。為使課堂生成更為有效地進行,在備課時要將教學過程在教師頭腦中預演一遍,從而使自己更加胸有成竹。同時還應引申、拓展、深化知識點,并且將現實生活中的典型事例以及時政熱點引入課堂,對教材內容進行有效的補充。除此之外,成功的預設還應該具有靈活性和開放性,留出足夠的空間,供師生交流。
二 課堂教學環節:精心組織,注重細小環節
一堂好的歷史課,絕對不能是簡單的照本宣科,而是要將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進行有效結合。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歷史學科的特點,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精心組織好課堂的每一個環節。
1.營造平等、愉悅的課堂氛圍,激發學生興趣
有時,課堂上教師在引導學生回答問題時,不注意或有意無意地打斷學生的回答,雖然看似小問題、小細節,但卻粗暴地中斷了學生的思路,打擊了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表面上是啟發學生思考探究,但實際上最后是教師包辦代替;或者教師事先已經自覺不自覺地作出結論,將學生的想法最終引導到自己的思路上來;或是看到學生一時回答不出,于是失去耐心,直接將答案告訴學生;還有就是某些教師只提問學習成績比較好的學生,對一些成績相對較差的學生視而不見、不聞不問。這些,都不能體現出課堂上的平等和民主氛圍,都不是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
因此,教師必須對自己的教學行為細節加以關注。注意自身的一言一行,包括眼神、語言、動作,乃至于站立姿勢等等,這些小細節,都會對學生產生影響。比如,在課堂提問時,我們應當鼓勵學生積極發言,教師仔細傾聽,并給予點評,對于學生的一些幼稚想法或奇思異想,也不要輕易加以否定,更不能不耐煩。而應該給予學生更多熱情的鼓勵、溫暖的關懷、正確的引導,將課堂置于一種和諧的氛圍之中,讓學生在平等愉悅的師生關系中健康成長。
2.通過細節創設情境,讓歷史課更加生動活潑
許多學生不喜歡上歷史課,其主要原因是一些教師的教學過于枯燥,讓學生覺得歷史課單調無味。如何才能讓學生從歷史課中感受歷史的魅力呢?就需要教師調動知識儲備,從中選取學生喜聞樂見,能激發學生興趣的細節信息,使之與教材形成完美的結合,使歷史課有血有肉,充滿魅力。
第一,通過細節展示,使學生進一步加深對教材的理解和感悟。歷史教師都應該利用歷史細節來創設情境,增強學生的情感、思維主動參與探究的能力。
例如,在講授必修一第一課“夏商制度與西周封建”的封建制內容時,先讓學生閱讀書上插圖《山西太原晉祠》,教師設問:晉祠位于我們的家鄉,大家去過晉祠嗎?然后通過多媒體向學生介紹晉祠的由來及其主要建筑,其中的圣母殿引起很多學生的興趣。于是我抓住這個細節引導學生進入情境。繼續設問,圣母殿中供奉的圣母是誰呢?她和周代晉國的始祖唐叔虞是什么關系?通過補充,使學生對西周時期的封建制度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第二,通過歷史細節補充,使學生感受真實的歷史。有魅力的歷史應該是鮮活的,要讓學生如同身臨其境。如在學習必修二第6課時,教材上講到“明中期以來商品流通擴大,社會上大量使用白銀,商業資本日趨活躍。”這時,我不失時機地給學生補充:當年的晉商,商業資本十分雄厚,一些大的票號,窖藏白銀常在數百萬兩之多。當時的晉中一帶,可以稱為“白銀帝國”。僅大德通一家的資本,如果折合成50兩一個的銀元寶逐個排列,就可以從北京排列到外蒙古烏蘭巴托。
這樣一來,教材中原本枯燥的結論性語言,通過用細節刻畫特定的場景與對象,便使學生對明清時期商品經濟的發展有了全新的認識。同時也讓細節成為開放有效的課程資源。
第三,通過細節營造情境,升華情感,提升態度價值觀。歷史學科本身就是一門具備人文情感,充滿智慧與感情的學科。可以幫助學生培養正確的思想情感、價值觀,幫助學生樹立崇高的人生理想。作為歷史教師,所要做的就是選用恰當的歷史細節啟迪學生,通過蘊含情感因素的細節來調動學生的情緒,讓歷史情感在課堂上流淌。
如在學習“中國古代的文學藝術”時,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展示中國古代的著名畫作,并幫助學生分析美術作品的特點、風格,特別是一些引人入勝的“細節”內容,如蘇東坡的《枯木怪石圖》,向學生提問畫中的樹木和石頭為什么是那樣一種造型?學生各抒己見,在向學生簡單總結該畫的風格以及寓意以后,重點說明怪石與枯木的組合,正是應了蘇軾“儒道釋”三家貫通的思想。他并不避世,他積極參與政治,關心民生疾苦,關心國家存亡;他又不被世俗所羈絆,依然樂觀豁達,依然尋仙訪友。這是怎樣的精神境界啊!
三 練習環節,精挑細選,精練精講,全面提高學生能力
針對當前新課標要求以及考試特點,我們要有意識地將注入式教學轉變為訓練式教學,培養學生提取信息、歸納概括、分析、表述等能力。所以,無論在課堂上還是課下我們都要布置一些練習題,在習題的選擇上,不能搞題海戰術,以免加重學生負擔。要精心設計一些典型的、有一定難度和高度的、貼近高考形式的練習題。在學生自主完成的基礎上,教師要針對學生共性和個性問題加以點撥指正。從而使學生掌握必要的解題方法與技巧、運用歷史知識解讀歷史現象和歷史事件。
總之,教學無小事,我們只有把各個看似細枝末節的知識點重視起來,并將其盡量發揮到極致,不斷地改進我們的教學,才能使歷史教學走向完善。
〔責任編輯:肖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