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在基層從事語文教學的老師,我清晰地看到大多數的課堂依舊沒有擺脫這樣的狀況:臺上教師滔滔不絕,聲嘶力竭,臺下學生昏昏欲睡,死氣沉沉。長此以往,我們的學生就真的會成為不會學習的人了。《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而課前預習就能很好地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也是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中的一種。古人曰:“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我校實行小班化教學以來,加強對學生的自學指導,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已成為我們學法指導的核心。經過幾年來的不斷摸索,我們的課前導學環節愈加完善。
一 知作者
作者的生活經歷、文化素養和思想內涵往往影響著作者的文風。如七年級上冊選了宗璞的《紫藤蘿瀑布》,文章寫于1982年5月,當時作者的小弟身患絕癥,焦慮和悲痛壓在作者心頭,難以排遣。然而當作者徘徊于庭院偶見一樹盛開的紫藤蘿時竟睹物釋懷,感悟到了生命的美好和永恒。于是作者在文章結尾說:“在這淺紫色的光輝和淺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覺加快了腳步!”學生了解了作者,也就自然而然地深入了作品。
二 識背景
生活是創作的源泉,作品是生活的反映。作品離開了生活,也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沒有哪一篇文章的創作不受當時的環境背景影響的。學生閱讀作品,一定要了解作者創作的相關背景,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作者的創作意圖。如九年級下冊張抗抗的《地下森林斷想》,作者對大自然創造的奇跡展開了豐富的想象,語言極為生動優美。讀了這篇課文,能夠感受到地下森林堅毅頑強的生命力。掩卷深思,作者為什么要在這個時候寫地下森林呢?要想真正了解作者的創作意圖,就要了解作者創作的時代背景。這篇文章寫于1980年,“文革”剛剛結束,人們痛定思痛,對未來充滿了希望,所以作家就帶著一種特別的心關照社會和自然。雖然文章對“文革”只字未提,但作家在文中所寫的地下森林所遭到的破壞與毀滅、堅韌與頑強都無聲地打上了時代的烙印,暗示了中華民族在經歷浩劫與打擊之后仍保持民族不屈的靈魂與精神,更利于學生對文章的進一步理解。
三 讀課文
讀書是學習語文的一種好方法,也是預習的主要方式之一。學習一篇文章之前必須從頭到尾仔細地讀。對于簡單的文章讀通即可,對于難一點的文章要多讀幾遍。古人曰:“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學生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理解課文就不會覺得很難了。語文教育的老前輩葉圣陶先生曾說:“吟詠的時候,對于探究所得的不僅理智地理解,而且親切地體會,不知不覺之間,內容與理法化為讀者自己的東西了,這是最可貴的一種境界。”
四 辨體裁
讀完課文后,必須辨別體裁。因為不同體裁的文章有其不同的特征,預習時可以緊緊圍繞這些基本特征來思考,理解內容才會找準角度,不偏離中心。如小說,分析文章時可根據小說的情節來展開;議論文,可根據文章的論點、論據、論證三要素來展開。
五 解字詞
漢字的音、形、義三美一體。在導學中,字詞積累在每一課都不可缺,一般情況下,預習時主要從四個方面入手。(1)讀準字音。很多常用字詞學生讀得都不準,如埋怨、氣氛、勾當等等。(2)寫準字形。漢字橫平豎直,寫出來很美。為了不讓學生感覺機械,往往寫字這一環節筆者都會要求學生在書法專用紙上寫,并且及時表揚和鼓勵,讓他們覺得書寫在不斷進步。(3)理解詞義。主要是聯系上下文把握詞語在具體語境中的意思,也只有在具體語境中才能體會感受詞語的魅力。如七年級下冊選了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兒落了》,文章結尾說:“爸爸的花兒落了,我也已不再是小孩子了。”一個“落”字包含了多少東西,是夾竹桃落了,是爸爸的生命走向了落幕,是“我”的依靠沒了……這個“落”字只有放在具體語境中才能給讀者帶來情感體驗。(4)運用詞語。每一篇文章中都可以選出幾個詞語來做一個拓展訓練。可以讓學生用這幾個詞語加上自己的想象連綴成一個段落。將詞語積累和作文訓練巧妙地結合起來,學生在這一環節不僅學會了詞語的使用,也強化了語言表達能力。
六 啟思維
獨立完成的思考題必不可少。一般思考題設計有這樣幾個原則:(1)思考題設計一般不宜太難,因為學生畢竟能力還有限,太難易讓他們失去自學的信心。(2)思考題要根據不同體裁來設計。如小說,可以設計讓學生概括情節,找環境描寫。議論文則可以找論點,分析論證方式等。(3)思考題的設計要為突破本文重難點服務。思考題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把握文章中心,而且能夠延伸到重難點上去。
教師要在充分理解、把握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列出本課的預習提綱,預習提綱的制訂必須在備課組充分研討的基礎上再確定,為上課時展示做準備。
只有遵循了《標準》的要求,切實確立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重視了課前的學生預習指導,才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也才能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實現《標準》提出的為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打下堅實基礎的目標。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