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初中數學教師應生活化創設教學情境,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下面結合本人的教學經驗談談創設數學教學情境,提高學生學習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做法。
【關鍵詞】創設 數學情境 提高 學習興趣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28-0127-01
著名數學家華羅庚說過:“人們對數學造就產生了枯燥無味,神秘難懂的現象,成因之一是數學脫離實際。”因此,初中數學教師應設法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調動課堂氛圍,把一些抽象空洞的理論知識轉化為具體的現實問題。創設教學情境,能啟迪學生思維,激發學生利用各種途徑去探究數學知識。
一 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求知欲
初中數學教師應該從學生實際出發,適當創設一些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好奇心和求知欲。要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把握機會,由淺到深,由簡到繁,環環相扣,步步深入傳授知識,讓大部分學生感到“跳一跳,能摘到”。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讓學生才會體會到數學的趣味性和實用性。例如,我在講解“一元一次方程”時,提了這樣一個問題“現有8個同學要分別乘兩輛小汽車趕往火車站,但一輛小汽車在距離火車站15千米的地方出現了故障,這時,沒有其他的求救方法,唯一可以利用的是另一輛小汽車,連司機在內只能乘座5個人。假設小汽車的平均速度為60千米/小時,這時距離停止檢票的時間只有42分鐘,這8個同學有哪些方法才能趕上火車?”這樣與生活貼近的問題,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大家議論紛紛,相互交流,有些同學提出了不同的解題方法,只要符合實際的,都給予肯定和鼓勵。又如,我在上“扇形的面積”課時,把抗日戰爭《百團大戰》中的一段情境引入到課堂上:敵人的碉堡的有效射程是120米,機槍可以左右30度轉動,那么每個機槍的控制區域是多大?這樣,自然而然地引入了扇形面積的計算,可以讓同學畫出機槍掃射的范圍圖形。這樣的例子結合所學知識,把枯燥無味的數學轉化為生動的事例,提高了數學的生動性和趣味性,學生樂于接受。
二 利用生活情境,巧設問題
數學來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創設一些貼近學生生活的情境,才能喚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才能使學生積極思考,主動探究。把數學問題生活化,讓問題與學生的生活緊緊聯系起來,這樣學生不但能體會到學習數學的價值,還會學會學以致用。例如,如圖1所示,有人從A走到B,假設步道寬為1米,那么總長度是多少。在講解這道題時,我是這樣講解的。大家在看NBA籃球比賽時,在中場休息時,服務員用扁平的拖把在地板上擦,假設拖把寬為1米,那么服務員每次把整個籃球場拖擦一遍,要走過多長的路程?又如,在教學“線段大小的比較”一節時,我假設了這樣一個生活情境,大家去汽車站乘車時,會發現車站的檢票口的墻上有1.1m、1.4m的標志各畫一條紅線。這些紅線有什么作用呢?大家各抒己見。這樣引入線段的大小,激發了學生興趣,提高了學習效果。
三 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
在數學教學中,可采用多媒體輔助課堂教學,利用多媒體來激活學生的感覺器官,調動學生思維。例如在講解“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一節時,我利用多媒體播放了埃及的金字塔,利用動畫演示剖開金字塔的截面,顯示了正方形,我問同學們,在四千多年前,埃及人就已經知道在建筑中應用直角三角形的有關知識,四千多年后的同學們,你們知道怎樣確定直角嗎?這樣利用了學生的好奇心理,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使課堂教學迅速進入到最佳狀態中。又如在八年級的《能得到直角三角形嗎》,我利用多媒體播放了幾個情境:(1)1971年11月15日尼加拉瓦發行了一組郵票,上面有著名的十大數學定理和公式。(2)中國人很早就利用了如圖2和“勾三股四,弦五”的原理。(3)埃及人利用結繩的方式來確定直角。
四 創設數學材料,增強數學課堂的趣味性
創設數學情境,一定要緊扣教學內容,分清數學教學不能完全等用于生活,不能喧賓奪主,分散學生的注意力,要讓學生感到興趣,又能激發求知欲。情境的創設要有“數學化”。在講解“勾股定理”時,讓學生通過觀察直角三角形,三邊的關系,推出勾股定理,如圖3所示。三個正方形的三條邊分別是3、4、5。假設每個小正方體的面積為1,則通過查正方形的個數,就能得出三個正方形的面積關系,從而得到三角形的三邊關系。
圖2 圖3
總之,數學教學中,創設合適的情境,既能改進數學知識教學的呈現方式,也能促進學生積極地進行自主探究、動手實踐、合作交流等活動,從而有效地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這項環節對于數學教師是非常重要的工作。
〔責任編輯:肖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