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課堂改革的不斷深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學生的綜合素質成為每個教育者必須思考的問題。本文就如何提高中學數學的課堂教學效率,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談談自己的見解。
【關鍵詞】數學課堂 和諧 培養創造性思維 合作交流 興趣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28-0130-01
一 創設民主開放的教學氛圍,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
俗話說:“親其師,才能信其道。”中學生具有一定的選擇判斷能力,很多學生會因為喜歡某一位教師而喜歡上他所教的學科。試想,一個不受學生歡迎的教師,課堂氣氛沉悶乏味,這樣的課堂何談“高效”。因此,要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首先要改善師生關系,創建和諧的課堂。其次,課堂氣氛要寬松,師生在教學中是平等的,這樣的課堂能充分調動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中。在課間活動中,與學生交談一些生活、學習經驗,與學生成了朋友,學生才能喜歡上你,愛上你的數學課堂,才會在課堂上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才能提高數學教學效率。
二 注重引導,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初中數學知識有較多的概念、法則、定理以及公式,學生在做題的過程中都是應用這些已有的知識,從題目所給的已知到未知進行推導。通過揭示具體的規律,抓住問題的關鍵,就能促進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例如,在教學“特殊銳角三角函數值”這一節課,我從引導上下功夫,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比如講∠a=30°時,∠a的正弦、余弦、正切的值時,根據學生已有知識:(1)知道正弦、余弦、正切的定義;(2)知道當直角三角形的一個角為30°時的一些性質,引導學生根據這些條件去研究,留給學生探索的機會,從而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在教學中,教師應注重由“教”到“導”,引導學生由“學會”到“會學”。只有這樣,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通過設定一定問題情境,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探索的欲望,精心鋪設問題情境,層層推進,把學生引入到情境中,主動去發現和解決問題,從而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三 培養學生合作交流的意識,讓學生參與到集體學習中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已成為數學教學中常用的手段。特別是合作交流,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團體合作精神。在“合作學習”中,教師要給予適當的指導,確定合作任務,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合作任務中。例如在“軸對稱圖形的性質”探索中,教師讓學生預先通過一些模型,折一折、比一比、想一想,再在小組中交流、討論。組內的每一個成員都要承擔一些責任,如組織人、記錄員、資料員,一段時間后,要互換角色,每個同學也要進行獨立思考、觀察,然后再進行交流,共同分享看法。對于數學課的特點,教師要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同時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做好個別的輔導,也要根據學生自學情況留給學生討論的時間。讓學生打好了基礎進行合作交流,這樣做才會有針對性,才不會流于形式,這樣的合作學習才會有效果。
四 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初中數學相對枯燥,多數學生是“成也數學,敗也數學”。作為數學教師,應想方設法把抽象、枯燥的數學以各種形式轉化為生動有趣的問題,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如在“有理數的加法”這一節中,我用撲克來代替正負數,紅色的為正數,黑色的為負數,讓每個同學抽兩張,兩個同學同時上來抽,讓他們把手中的牌相加,誰的數大誰就獲勝。通過這樣的游戲,學生很快就掌握了有理數的加法。又如在講解乘方的時候,我讓同學們討論一張足夠大的紙張,對折五十次后,它的高度是多少?同學們討論后,我再告訴他們結果。這樣的教學方法利用了中學生對任何事物都感到好奇的心理,激發學生求知欲,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五 把生活經驗融入課堂,增強數學的實用性
數學來源于生活,又反過來作用于生活,只要我們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創設適當的情境,把數學問題具體化、生活化,讓數學知識作用于生活,就能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數學,用數學思維去看待生活中的數學,有利于發掘每個學生的學習潛能,讓教與學超越教材,回歸現實,這樣,就為數學課堂注入了“活力源泉”。如超市的價格標簽、銀行的利率、食堂菜譜的調查以及家裝材料所購買的面積等,又如在《元、角、分》教學中,開展模擬購物活動,100元錢最多可以買到幾樣文具?在《分類統計》教學中,可讓學生統計每學期要學的功課,每門功課的節數。這樣,運用數學解決生活問題,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提高了課堂效率。
總而言之,新課改背景下的數學教師,要不斷與進俱進,改進教學思路,讓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改善師生關系,激發學生的思維,這樣的課堂才會有活力。
〔責任編輯:肖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