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力是全面深入正確認識事物的一種能力。生命科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觀察是生命科學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因此,在初中生物實驗教學中重視對學生觀察力的培養十分重要。本文謹從以下幾方面對生物實驗中觀察力的培養闡述自己的見解。
一 培養學生觀察的興趣
學生不會對毫無興趣可言的某一事物主動進行觀察。老師可通過多種途徑激發初中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介紹初中生感興趣的知識,向學生提出有啟發性的問題,或指出觀察的重要性。學習植物種子的萌發時,課前可先向學生提出:植物種子發芽,根和芽誰先出來?由于學生平時未關注過,也沒有觀察過,對先出芽,還是先出根,爭論不休。這時,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通過實驗觀察。于是,教師將玉米和大豆各一粒發給每位學生,讓他們帶著興趣回去進行實驗,并要求仔細觀察。再如在“體內物質的運輸”課堂教學的演示實驗中,先用簡潔生動的語言,激發學生的觀察興趣。“有人說人的心臟如一個發動機,它不分白天黑夜,春夏秋冬跳動;更像一個水泵,一晝夜向全身血管輸送重達4噸的血液。”教師循循善誘,“說到這里,你有什么疑問嗎?”學生紛紛提出,“心臟為什么能日夜不停地工作?”“心臟的結構是什么樣的?”老師此時導入“豬的心臟和人是相似的,現在讓我們帶著問題進行心臟結構的觀察,好嗎?”學生有了興趣,不僅課堂上積極主動,課外也去觀察、探究。
二 注重客觀觀察
以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進行觀察、實驗是中學生物課程向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活動的重要內容之一。學生觀察時有時先入為主,得到的可能是歪曲的事實。為使觀察結果符合客觀實際,教師應向學生強調觀察要客觀、準確。如進行動物或植物的細胞觀察時,做實驗報告強調不允許學生照抄生物教科書中的插圖,而要根據自己觀察到的細胞進行繪圖。有個學生在野外捉住了一只“蜂鳥”,老師讓他仔細觀察這只動物的特征,發現它有三對足兩對翅。由于剛學過《豐富多彩的動物世界》,該學生對照各類動物的特征,最后判斷原來是只昆蟲。客觀地觀察不僅培養了學生觀察的敏銳性、客觀性,而且也激發了學生的觀察興趣和養成了仔細觀察的習慣。
三 明確目的,加強指導
觀察是一種有目的的、有計劃的感知活動。明確觀察目的就是要抓住觀察對象的本質。七八年級學生年齡小意志力較弱,他們往往注意力會被非重點的對象吸引。為減少觀察的盲目性,在學生觀察前,應向學生揭示觀察目的和重點。觀察的過程中還要經常提醒學生,注意力應集中到所要觀察的對象上來,這樣形成的知覺才能較清晰。學生沒有明確的觀察目的,其觀察會漫無目標、天馬行空,必然是不完整的、膚淺的,不利于觀察力的培養。例如,在觀察鰲蝦的外部形態時,教師要求學生按頭部、胸部、腹部的順序進行觀察,目的是讓學生掌握鰲蝦身體各部分的特點、器官名稱及數目,這樣學生才能有的放矢、細致地觀察,才能有清晰的感知,收到效果。
加強指導是培養學生觀察力的關鍵。觀察能力的培養,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正確指導。觀察之前要向學生指出觀察的內容和重點、觀察的步驟和順序,要求學生做到先看整體,后看部分;先看上面,再看下面;先看外面,后看里面。觀察的用具和方法可以先用肉眼觀察,后用器具觀察,對形態結構的觀察可由表及里,或由里及表,由局部到整體或整體到局部。
四 觀察與思維相結合
觀察力水平的高低與思維的參與程度相關,在引導學生觀察的過程中,要提出有啟發性的問題,這樣既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觀察的部分,又使學生在觀察時,一面觀察,一面思考,使思維活動參與觀察活動,才能抓住本質特征,加深理解,將形象與抽象思維結合起來。通過感性材料進行思維,形成正確的概念、判斷和推理,才能使觀察敏銳而深刻。例如,在八年級上冊觀察鯽魚時,先引導學生觀察鯽魚在水中游動時,口與鰓蓋的變化,再用吸有墨汁的滴管,在靠近魚口的前面滴1~2滴墨汁,看一看墨汁從魚口進去,從鰓蓋后緣流出的情況。在此基礎上,啟發學生分析思考:墨汁由口入而鰓蓋后緣出來,說明口與鰓蓋后緣是相通的,口與鰓蓋后緣交替啟閉,說明水會由口流入。流經鰓再經鰓蓋后緣排出,而鰓又是魚的呼吸器官,從而引導學生認識到在水面水由鯽魚的口流入,再由鰓蓋后緣流出的過程中,完成了呼吸的作用。這樣,學生邊觀察邊思考,邊思考邊觀察,觀察的過程也就是學生通過思考“發現”知識,獲得知識的過程。
又如,在七年級上冊探究莖的輸導作用時,課前布置學生剪取一段樹枝,分組實驗,每組對自己的材料進行分別處理,(1)將枝條插在紅墨水的稀釋液中;(2)將環割樹皮的枝條插在紅墨水的稀釋液中;(3)將除去木質部的枝條放在紅墨水中。讓學生對能觀察不同處理枝條的外觀,并切開莖,觀察莖內部顏色變化,提出啟發問題:莖的顏色是否發生變化?發生變化的位置?(2)正常枝條環割枝條現象是否不同?分析產生的原因。學生根據觀察到的實驗現象,認真分析,積極思考,突破了教學重點和難點。
五 結束語
總而言之,觀察力是生物學科學探究的基本素質之一,在這門以實驗作為基礎的學科中,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有利于幫助學生獲得科學的研究方法,養成嚴謹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以及良好的思維習慣。
〔責任編輯:肖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