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教學如何充分體現新課程理念,適應新課改要求,已是高中生物教師積極探討的主題。生物教學首要的出發點應是滿足學生的發展,因而我始終把“倡導探究性學習,立足于學生的發展”作為中心指導思想來設計生物教學。生物是實驗性很強的學科,其本身體現的就是科學研究。因而在教學中,我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學模式來進行教學,由師生共同挖掘教材資源,充分利用現有的教材資源,開發新的課程資源,以提高教學效果。為此我主要是從三個方面著手。
一 挖掘有利于改變學生學習方式的教材資源
教材是教師進行教學的主要依據,也是學生學習的主要依據,教材對教師的教及學生的學起著非常重要的引導、研究、閱讀、理解等作用。新課改下,生物教材處處體現課程的新理念,更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要求學生親身體驗、動手實踐、思考探究的資源非常多,這些資源有利于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但由于教材的內容有其時間、地域的局限性,難以面面俱到,再加上師生受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均難以完全適應新教育理念。為此,教師可須結合教學和學生的實際挖掘教材資源,對教學內容進行適當調整、改變,以適應新課改要求,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1.設驗證性實驗課為探究性課,提升學生的生物素養
探究性學習是新課程標準強調的主要學習方式之一,在生物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進行科學探究,使其經歷生物科學、體驗生物科學,讓學生真正掌握生物知識,提升生物素養。
案例1:改“觀察種子的結構”為“探究種子結構與幼苗的關系”。教材中關于研究種子植物的內容,只要求教師安排學生觀察菜豆和花生種子的結構。若只是觀察,學生沒有興趣,觀察效果不好。教學中,我考慮到種子種下后就萌發成了幼苗,這說明種子的結構與幼苗的形成有非常密切的關系,于是,我把實驗觀察改成實驗探究。實驗與探究的區別是:實驗:觀察菜豆種子與花生種子。探究:指導學生對比觀察浸泡的菜豆種子與萌發過程中的菜豆種子;對比觀察浸泡的玉米種子與萌發過程中的花生種子,獲得種子形成幼苗的結構。
經過學生的對比探究,學生積極性提高,教學目標也超越完成,既獲得了種子的結構知識點又獲得了種子結構與幼苗關系的知識點,為學生明白種子萌發成幼苗打下基礎,還解決了種子在萌發過程中幼苗如何形成的難題。
2.補充、充實有利于學生進行探究的教材資源
任何教材并不都適合所有的學校,也不一定適合每個學生,各學校及教師與學生本身都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因而教材或多或少都會有其缺陷性。因此在教學中教師須靈活運用教材,根據學生認知水平及實際,對教材進行適當地增減,補充、充實有利于學生進行探究的教材資源。
案例2:在教學“細胞膜控制物質的進出”時,教材只是簡單地通過一幅圖片說明細胞膜能讓有用的物質進入細胞,把其他物質擋在細胞外面,同時排出細胞產生的廢物。學生難以完全理解,為此在教學中我增加了“細胞質壁分離與復原”的實驗,讓學生對比觀察蔗糖分子與清水,得出結論:水分子能通過細胞膜,蔗糖分子由于太大不能通過細胞膜。
二 挖掘有利于改變學生學習方式的校園資源
高中生學習生活的主要場所是學校,校園環境、校園文化是影響學生成長的外在因素。因而,在教學中,教師可把校園環境和設施規劃成生物課程的資源,尤其是校園中現成的各種植物是生物課程中活生生的資源,教師在生物教學中可充分利用其為生物教學服務。
案例3:教學《調查校園內生物》時,教師先對校園生物進行觀察,給校園植物掛上標簽,用數碼相機拍攝各種植物,然后在課堂上用多媒體展示給學生,引導學生辨認各種植物,學生在辨認過程中會產生一種主人翁的意識,生活的熟悉感撲面而來,不知不覺間就會親近生物、探究生物。充分利用校園資源補充教材,除了讓學生掌握課本的知識點外,還可以使學生喜歡生物學科,不自覺地對校園產生情感,可謂一舉多得。
三 挖掘有利于改變學生學習方式的學生資源
新課標尤為重視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即是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學生是課程資源開發的主體,學生本身就是資源,因而,在生物教學中,教師應盡量挖掘有利于改變學生學習方式的學生資源。
案例4:在探究“種子萌發條件”的教學時,可先將學生分成4~5人一組,先由學生討論“種子能夠萌芽需要哪些條件?”在學生們的共同討論下最后確定好四個基本條件:水、光、空氣、溫度。然后各合作小組共同商量決定選擇兩個課題進行探究,探究時,先進行實驗設計后實施。實驗設計時,由小組成員共同開動腦筋進行設計,各小組自己解決實驗需要的設施。這樣合作式學習,可充分挖掘每個學生的潛力,提高他們學習生物的主動性。
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也是技術性很強的過程,教師須結合自身教學實踐進行有效開發,充分挖掘身邊的資源,提高教學效果。
〔責任編輯:肖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