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校管理必須從應試教育的束縛中解放出來,以人為本,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學校管理要由“制度型”向“人文型”轉化,實行“制度與人文統一”的科學管理模式。
【關鍵詞】學校管理 以法治校 任務管理
【中圖分類號】G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28-0147-01
“制度型”的管理模式,里面沒有人情,是制度的、剛性的,集中體現在學校的各種規章制度上,包括建立健全嚴格的責任制度、評價制度、獎懲制度以及信息管理系統等。制度型管理模式體現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它之所以是剛性的管理,是因為任何人在制度面前都只能按章辦事,沒有人可以凌駕于制度之上。但是,制度管理模式也存在缺點,缺乏人文精神。
一 制度管理模式的缺點
第一,會導致“上有上策,下有下策”現象的出現。任何制度的制定,都不可能十全十美,一定會存在某些缺陷。一些人會從自己的利益出發,鉆制度的空子,想出很多應付的辦法,使制度執行的成效大打折扣。
第二,會出現“以章為本,管重于理,或管而不理”的現象。不少學校在制定學校有關規定或是在執行學校的規定前后,要么剛性過強,要么制度成為擺設,根本無法執行。領導只關注教師的弱點或不足,對個體教師的長項不注重研究;對學生的獎勵只關注少數成績好的學生,對非智能領域中表現優異的學生視而不見。
第三,不利于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制度管理模式較多地表現為管制、指示、命令,一定程度上束縛了人的個性和創造能力,讓一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滿足于自己的工作任務,滿足于自己達到制度規定的要求,而不思進取,不愿意進行教學的合作交流,出現隱性的怠工現象,不利于調動人的主觀能動性。
二 制度管理模式應與人文型相結合
如何解決制度管理模式中出現的問題,是擺在新時期校長面前的一項重要議題。新時期學校管理應從制度型向人文型轉變,實行“制度人文的統一”管理模式。
從管理心理學的人性假設角度出發,人文管理是人性的管理,強調把管理者當作人,尊重人的主體性。其管理原則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任務管理。任務管理就是要給個人制定具體的任務,教職工要得到相應的物質利益,就必須完成相應的任務。任務管理不考慮人的情感,強調計劃、組織、經營和監督,是“制度”管理的體現。只要師生都完成了教學“任務”,教育教學目標也就達到了。
第二,要強調對人精神層面的滿足,強調對人的尊重,強調對人的需要的理解和尊重。要提高學校的管理效能,經濟刺激因素在許多的刺激因素中是重要的,但不是首要的。精神的作用才是首要的,即處理好領導與教師之間、教師與教師之間和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人際關系比物質的獎勵和管理制度更重要。作為學校的領導,必須營造一種開放、平等、寬容、溝通、承認差異的工作學習環境,提供一種舒緩、寬松、和諧的人際關系氛圍,減輕師生的壓力,滿足師生的精神需要,實現學校的管理目標。
第三,要創造一種適宜的環境,使人在其中能夠施展他的才華,建立一種能夠保證師生展示自己才能的制度。美國心理學家貝克曾經在《管理心理學》中講道,人性中存在悖論,人都希望自己是優勢群體中的一員,同時又希望自己有一個“鶴立雞群”的機會,這兩者是人性的悖論。作為學校管理者要正視人性的悖論,一方面要培養優勢的教師使學生在競爭中有一個重要的力量依托;另一方面,努力創造人盡其才的環境,使人人最大限度地發揮其聰明才智,獲得成功的體驗。
三 班主任要具備處理好與學生關系的能力
第一,管與放的關系。班級管理千頭萬緒,內容涉及方方面面。一些班主任事必躬親,無所不包,造成學生缺乏獨立性,自我教育與管理能力差,還導致班主任陷于事務,疲于奔命。班主任的明智做法應是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做到管放有效結合。首先,應信任學生,放手讓學生去做。班級中的小事、一般性事務都由班委負責處理;比較重大的事件由班主任采取相應措施,通過建立各參與者間的聯系網,形成一種自主管理機制,增強班級的凝聚力和集體榮譽感。
第二,親與疏的關系。師德的重要一條就是熱愛關心學生,而公平地對待學生則是師愛的基本要求。班主任對學生的親疏應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個體情況,對一些單親家庭、學習基礎差、生理上有缺陷的學生,班主任要“親”;對那些頗有獨立自理能力的、學習成績優異的,則可相對“疏”些。假如班主任千篇一律地給學生關愛,反而可能帶來負面效應,一部分學生因得不到及時充分的關愛而逐步喪失學習的信心和動力,而獨立性較強的學生反覺得班主任過分地關愛約束了自己的主動性。
在新時期,學校的管理工作只重視“制度”或只講“人文”都是行不通的,只有將“制度”和“人文”統一起來,才能充分調動教職員工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最大限度地實現學校的管理目標。
〔責任編輯:肖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