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是班級管理的主體,一個班級班風、學風的好壞,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班主任的日常管理。而班主任工作大多表現為細、繁、雜,這就需要班主任能堅持不懈地抓好日常管理的各個細節,把各項工作落到實處。那么,在實際工作中,班主任應采取怎樣的符合自身角色的基本行為模式呢?
綜合班主任工作的過程、方式及職業性質等特點,班主任應努力做到一個字——勤。
作為班主任,經驗可能不是很豐富,但相信勤能補拙。班主任的“走動式”管理并不是“巡警和看守式”的,而是與學生情感交流、對學生循循善誘的過程。學生大都希望班主任和他們打成一片,參與他們的各種活動,希望得到班主任的尊重、愛護和關心,希望得到班主任的多方面指點。班主任如果能抓住這一特點,深入學生,對他們充滿熱情,那么學生便會對他產生心理認同,“親其師,信其道”教育也就成功了一半 。
要搞好班級工作,管理好學生,勤是必不可少的,只有經常性地深入了解,才能管理好班級。時間就是效率、時間就是質量、時間就是生命,盡量多花時間和學生在一起,很多問題便會迎刃而解,很多的隱患會自動解除。做一名優秀的班主任,要嘗試著做好以下工作:適時召開主題班會,主題班會既是班主任對學生進行管理、引導和教育的重要途徑,又是培養和展現學生自我管理能力,培養和增強學生主人翁意識的一種重要方式,也是處理、解決班級問題,開展各項活動的有效途徑。落實校紀班規,養成良好的學習與生活的行為習慣,落實重在督促,督促重在改正,改正重在養成。班級管理要公開化、透明化、制度化,根據學校班級的制度對學生品行要實行量化管理。另外還可以通過“班志”了解當天課堂情況,以便對癥下藥。由于學生來源、生源素質等因素的影響,以致班內有不正之風,此風不可使之成氣候,必須抑制。教師要抓住教育契機,要經常贊賞鼓勵,循循善誘,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總之,班主任工作錯綜復雜,只要心“勤”,就會有收獲。勤往學生這個“儲所”里儲蓄著情感,終有不菲回報。
綜合班主任日常管理班級的工作實際,一定要“勤”。班主任要做到勤,需注意以下幾點:
一 勤在行動表率
學生接受班主任的教育,不只聽其言,還會觀其行。“話說百遍,不如手做一遍”,班主任只有用行動做出榜樣,才能使學生“耳濡目染”。心理學表明,少年兒童的行為有很強的可塑性。外因影響內因,當外界環境持續影響時,習慣會形成,正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同時學生又懼怕班主任身上無形的權利和紀律震懾,不良的行為習慣會在時間的洗滌中慢慢消失。因此,班主任要身體力行,盡量提早到校,中間多深入科任教師掌握第一手資料,并做到和學生一起參與學校組織的各類活動。這樣做不但能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還能規范學生的行為。
二 勤在觀察細節
在班主任面前,許多學生表現得表里不一,班級的各種問題正是這種不統一性造成的。就算平時在班主任眼中品學兼優的學生也會有松懈、困惑等,班主任要獲得關于學生的第一手資料,就要事事留心、時時注意、處處發現,在學生不經意時去發現他們外在行動和情緒變化,并且還應發動班干部注意收集細節信息,要求他們在最短時間內反饋給班主任。班主任要認真記錄,學生最怕也最佩服班主任對細節的了如指掌。
三 勤在分析學生特點
由于學生的個性和特點各有不同,這就要求班主任通過觀察學生在平時的表現,以及對其他學生的側面了解,全面細致地了解他們的責任心、學習方法、處世態度、情緒變化、心理特點等。這樣班主任才能真正引導學生去做什么,怎樣改變。班主任既要分析如何在自然狀態下掌握學生的感性材料,研究其隱藏著的本質特點,又要分析通過怎樣的途徑、方法,才能實施有效的教育和引導;既要考慮全班的共性特點,又要考慮到不同學生的個性差異;既要全面分析學生必須明白的大道理,又要考慮到各種具體的學習、工作、生活實際等。只有區別不同情況,進行全方位的立體思維,做到左思右想、三思而后行,才能找到打開每一把“鎖”的“鑰匙”,提高班級工作的有效率和成功率。
四 勤在師生交流
教師既要有懲罰的教育,又要有激勵的教育,在平時全面了解的基礎上,經常深入班級中和學生面對面地交流。加強師生情感交流,把教育定位在既是嚴師、又能成為知己的角色中。經常利用各種機會和不同場所,通過富有誠意的言語,讓學生去改變、去追求。
總之,勤就是要班主任理解學生,掌握學生的特點,培養師生間的感情,在班級管理中抓好每個細節,做好表率。要用心去關愛學生,引領學生更好地學習、生活,樹立良好的班風。
〔責任編輯:肖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