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在職業教育大力發展及其專業技能課程改革的推動下,有效教學的問題備受關注,尤其是在當前職業中學實踐課課堂教學有效性缺失很嚴重的情況下,研究課堂教學有效性問題具有鮮明的現實針對性。本文以“職業中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為研究重點,主要通過文獻檢索方法,把收集到的文獻資料通過歸納、分析,并運用相關理論,對職業中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進行深入調查研究,充分論證了職業學校信息技術學科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內涵特征,并通過具體案例分析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和實施有效教學應注意的問題,找到影響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關鍵因素,并總結驗證結論,為職業學校信息技術教師教學實踐提供了指導性建議。
【關鍵詞】信息技術 課堂教學 有效性研究 實踐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28-0166-03
本文旨在通過深入信息技術課堂,從課堂效率的不同角度進行比對,探索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有效性的規律,提出比較系統、有效的教學策略,進一步改進教師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改變學生學習方式,提高學生學習參與度,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高教師的整體素質和業務水平,促進教師的發展,全面提升信息技術學科教育教學水平,為相關教師提供教學參考。
一 信息技術學科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內涵與特征
1.信息技術學科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內涵
在查閱相關的資料文獻時發現,學術界至今對有效教學的概念尚未形成統一的看法。具有一定影響力的說法有以下幾個方面:(1)從課堂教學效益角度來界定。有人在《論教學的有效性及其提高策略》中提出:教學有效性就是指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其中,有效果就是指教學目標的達成度,有效率指單位時間內產生的效果或投入與產出的比,有效益指教學活動收益、教學活動價值的實現。(2)從學生課堂教學參與度來界定。江蘇省揚州市教委教研室辜偉節在《中小學課堂教學改革突出有效性的思考》中提到:課堂教學有效性主要反映在學生主動參與以及進步與發展的程度。他將學生課堂教學參與度作為課堂教學有效性指標之一,強調學生發展進步的程度,而不是結果。他特別指出學生的參與必須是實質性的參與、深度參與,不能是表面的形式。(3)從學生的發展進步來界定。如崔允漷在《有效教學:理念與策略》中提出:所謂有效,主要是指通過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之后,學生所獲得的具體的進步或發展。強調學生的發展進步,將學生的發展進步作為衡量教學是否有效的唯一指標。
綜合以上觀點,對于課堂教學有效性內涵,不同的人對“有效”的理解是不一樣的。教育是培養人的一種社會活動,教育所經歷的時期不同,育人目標不同,有效教學的價值取向也就不同,所以,對“有效教學”的概念至今尚未達成共識,也是自然的事情。
課堂教學有效性應這樣理解:(1)課堂教學有效性追求的最終目標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益,關鍵在于決勝課堂。衡量課堂教學效益的關鍵指標在于學生是否主動參與教學,有無明顯的發展與進步,這一點與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精神相吻合。(2)有效教學作為一種教學理念,一種理想境界,是廣大教師追求的目標,是提高教師工作效益,培育教師對卓越教學的向往和追求的一種現代教學管理理念。(3)有效教學作為一種教學策略,教師必須采用科學的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讓學生能學得輕松有效,獲得更多的發展。教學的結果必須是引起學生的全面發展與進步。教學效果應與起初預計目標之間相吻合,有效促進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度的和諧統一、協調發展,主張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
2.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特征
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基本特征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學生能有積極向上的態度,保持良好的學習動機。(2)教學活動環節設計有較強的系統性,教學目標明確,且思路清晰,有靈活的教學方法,整個教學活動能體現出“有效教學”的作用。(3)充分培養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4)學生能運用所學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解決生活中出現的實際問題。
二 影響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關鍵因素
1.教師的教育觀念
教育觀念指教師在理論學習過程中和教育教學實踐過程中形成的,對相關教育現象,特別是對自己的教學能力和所教學生的個體性認識。
2.學生的參與度
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是課堂教學活動的參與者。學生能不能很好地參與課堂教學,對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有很大影響。經常看到這種情況,教師在課堂上講得天花亂墜,學生在下面心不在焉。其實學生沒有真正參與到課堂上來,他們只是被動地參與課堂教學,沒有主動地參與,他們的思維不會持續集中在課堂教學上,這直接影響到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3.學生個體之間的差異
教師一定要正視學生個體的差異,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教學方法。不搞“一刀切”,真正做到面向全體學生,使每個學生都積極主動地投入到課堂教學中去。
4.學生的學習策略與方法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有時教師期望學生學習,但是又很少教給他們解決問題、思考問題的思維策略。經常聽到學生說:“上課聽得挺明白的,感覺會做題了,可是自己再做題目時,怎么就不會了?”其實是學生缺少自己的思考,沒有學到真正的方法。學生的學習策略與方法的形成需要教師的指導與幫助,在學生們找到了適合自己的學習策略和學習方法后,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會大大提高。
三 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和實施有效教學應注意的問題
1.創設教學情境,提高教學有效性
選擇合理的教學素材,創設教學情境以激發學生學習動機。下面是在講授Word圖文混排技術實驗課時,教師課堂活動記錄表:
教學環節教學中教師活動記錄設計意圖
創設情境、激發興趣首先演示事先已經設計好的“電子報”,版面、文字、插圖與背景吸引學生、抓
住學生求知欲
實驗內容、步驟讓學生參照實驗指導書上的步驟進行實驗;讓學生自己動手,通過合作、交流,掌握本堂課的實驗內容;掌握在文檔中插入各種對象并進行編輯,簡單圖形的繪制,掌握對象與文字的環繞關系;教師進行監控、巡視、指導鼓勵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自主學習
能力,培養學生自
主探索,發現問題、
解決問題的能力
作品點評、自我評價演示幾位同學的優秀作品并進
行點評,也可以讓學生自我評
價,進行必要的肯定與表揚課堂的即時評價能帶給學生一定的激勵,課堂的自我評價能自我診斷學習效果
教學小結總結這堂實驗課的重點及難點總結能給學生予提醒
2.策劃上機任務,維持學習興趣
上機操作是信息技術學科教學的一大特點。通過上機操作,學生可以將學到的理論知識付諸實踐,可以極大地提高學習的興趣,容易形成較好的學習氛圍。但是不成功的上機操作,會使學生學習熱情減退,最后感覺索然無味,其效果與教學設計的初衷背道而馳。那么,如何使學生維持較長時間的學習興趣呢?
重點是要明確上機目的,才能有的放矢,提高學習效果。如果上機目的不明確,學生只是憑著新鮮有趣的心理去做一些自己喜歡做的事,或“人云亦云”,看到別人做什么也跟著做什么,這樣就毫無課堂效果可言了。為了防止這種情況的出現,教師在上機操作之前,要把學習的目的和操作步驟強調一遍,使每個學生都知道今天的學習任務。除此之外,還要把這次操作過程中的注意事項,通過廣播通知、口頭提示、幫助文件等方式提醒學生。
3.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提高教學效率
信息技術課程中需要理解的理論知識往往比較抽象,僅靠傳統的黑板教學模式很難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其他學科如物理、化學對于這種問題一般都采用實驗演示的方法來解決,可是并不是所有的抽象理論都可以用這種方法講授的,信息技術學科更是如此。所以改變教學手段,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成為必然的選擇。信息技術教師利用多媒體教學有以下兩種不同的方式。
第一,在多媒體教室利用CAI課件進行教學。將教學所需的數據、文字、圖像、聲音有機地融為一體,制作成相應的課件后,既可以重復使用還可以按照教學的需要隨時調整課件各部分的組合。一個設計合理的多媒體教學課件可以有效地刺激學生的各種感官,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和效率。
第二,在機房利用教學軟件廣播教學。在機房里上課主要使用“蘇亞星”、“紅蜘蛛”等多媒體軟件的廣播功能完成集體授課。教師的操作過程通過廣播軟件同步顯示在學生機上,每個學生都可以仔細觀察教師的操作。當教師演示操作完成后,學生可以立即模仿老師的操作過程,課堂教學效率得到極大的提高。因為信息技術課程極其重視操作技能,因此這種方式是目前信息技術學科的主要教學方式,其優點也是顯而易見的。
4.用多種教學方法、教學方式提高教學有效性
實踐證明,由學生自己不斷探索、甚至經歷過失敗而獲得的知識經驗最不容易忘記。教師應徹底撇棄以往“滿堂灌”的教學傳統,在講授知識點時切忌大包大攬,這樣勢必扼殺學生的探究學習能力和思考能力。在課堂內要留給學生足夠的空間,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所以教師的任務是為學生創設合適的學習情境,由學生自主地用探索法、發現法去獲得知識。
如在教學信息技術學科中的“文件的搜索”這節課時,有位教師在講解了必要的操作步驟和基本的搜索知識后,給學生布置了以下“尋寶行動”的任務:
請同學們根據下面的線索搜索一個寶藏,寶藏的名稱分布在下面五條線索中,每條線索都給出寶藏的一部分名稱。請同學們按順序搜索每條線索,然后把每條線索提供的信息拼在一起,這就是寶藏的名稱,最后通過搜索寶藏的名稱就可以找到這個寶藏了。
線索1:文件名為Asia.doc,存放在C盤。
線索2:文件名是以E開頭,主文件名由6個字符組成,文件類型為gif(擴展名)格式。
線索3:搜索在D盤的,文件名的第2個字符為f的文件。
線索4:只知道文件是在2005年10月25日建立和存放在D盤上。
線索5:只知道大小至少為85KB的,擴展名為doc的文件,存放在D盤。
當然,寶藏的內容可以根據具體情況作調整,但教師選定的寶藏要有足夠的吸引力,如一段好看的動畫或一個好玩的游戲等。線索的數量和內容取決于教學內容,其順序安排盡量做到一環扣一環,使學生欲罷不能,不斷地去尋找新的線索內容,維持較長時間的探索興趣,從而完成所有知識點的學習。學生在完成線索2、線索3遇到困難時,教師可以提醒學生使用通配符。在學生自主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教師應充當學生學習的幫助者和指導者。全場巡視,個別指導,及時找出學生共同存在的問題,以便統一講解。
由于學生的起點不同,通過教師的統一演示或個別輔導,有時效果并非很顯著,較好的方法是進行分組協作學習。根據學生個性差異、能力強弱、興趣愛好進行分組。但在實際教學當中,會出現小組內部分同學完成所有任務的情況,這就要求小組長建立明確的責任制,保證每位同學都有任務,只有小組內成員都達到了預定目標,小組才能算獲得成功。這種做法培養了同學之間的協作意識。
四 結論
有效教學作為一種教學理念,一種教學策略,更是一種教學追求,具有豐富的內涵特征和鮮明的時代特征。在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方面雖然已研究出了很多的成果,但在實施時還存在著很多問題,甚至實施的時候找不著有效的著重點,以致于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發揮不到關鍵點。
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教師必須適當合理地抓住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教學效果,抓住各個環節的具體設計策略和實施辦法,并根據不同學生特點進行有效、高效的教學,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中,在老師指導下獨立自主地進行探索,并不斷地進行實踐總結,積極開展教學實踐,
定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實現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目標。
參考文獻
[1] 王平.信息技術學科課堂教學“有效性”研究與實踐[D].四川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
[2]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Z].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10
[3]陳曉瑞、Stephen Keith.當代西方有效教學研究的系統考察與啟示[J].比較教育研究,2005(8)
[4]李炳城.讓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完美融合[J].吉林教育,2010(9)
[5]王紹斌.淺談新課改下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新課程(上),2011(6)
[6]邵超群.關于信息技術有效教學的幾點思考[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0(6)
[7]辜偉節.中小學課堂教學改革突出有效性的思考[J].江蘇教育,2001(16)
[8]劉四湖.談高一信息技術教學策略[J].中小學電教,2009(1)
[9]程紅、張天寶.論教學的有效性及其提高策略[J].上海教育科研,1998(5)
[10]李玉龍.新課程課堂變化的若干問題探討[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11]鄧凱.提高中小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5
[12]何克杭.信息技術與課程深層次整合的理論與方法[J]電化教育研究,2005(1)
[13]祝智庭.新編信息技術教學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14]黃德群.十年來我國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研究的回顧與反思[J].電化教育研究,2009(8)
[15]胡恒峰.談基于信息化教學設計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教育信息技術,2008(1)
[16]潘巧明.信息技術教師課堂提問的調查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07(2)
〔責任編輯:李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