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經濟的發展對社會的促進作用顯而易見,可就在這種促進之下,也給教育帶來了影響,學生的理想和信仰越來越少,出現了精神短板現象。中職教育內在特點,決定德育思想教育在教學活動中的重要性。德育思想教育與信仰教育同為思想教育類型,對中職學生思想道德的提高都有著重要的作用。而本文基于中職德育思想教育與信仰教育的思考,研究兩種教育之間的聯系與區別,希望對以后中職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有所啟示。
【關鍵詞】中職教育 思想教育 信仰教育 關系
【中圖分類號】G7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28-0176-01
一 引言
人才是支撐國家發展的根本動力,而人才的培養則少不了教育,教育水平的高低也是決定人才水平的關鍵因素。隨著教育理念的更新和社會對人才需求類型的轉變,應試教育已越來越不適應學生的發展,相反,素質教育則日漸興盛,實踐也證明,只有素質教育才是培養人才的最佳途徑。中職學生在社會上受到的關注較少,而中職學校的教育也同樣受到社會的關注較少,所以,中職學校的素質教育一直以來都是重災區。而且,近年來受到高校不斷擴張的沖擊,加強專業教育已成為中職學校必然選擇的道路。如此,素質教育更是遭到冷落,而德育思想教育與信仰教育這樣的教育課程便是少之又少,對它們的研究就更為迫切了。
二 德育思想教育與信仰教育概述
1.德育思想教育內涵
從廣義上理解德育,即一切具有計劃性、目的性從而對社會成員在思想道德、政治修養等多個方面都有一定影響的活動。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德育包括多個方面,既有社會方面、學校方面,也有社區方面和家庭方面的。從狹義上理解德育,即單指受教育者接受一些有目的、系統性的品德教育。思想,即客觀存在在人腦中的反應通過思維的加工而形成的一些看法和見解。德育思想教育,是指在學校教育過程中,利用一些有目的性的計劃和策劃,對學生在思想道德、政治修養等方面施加影響,從而對學生的價值觀起一定引導作用的教育類型。
2.信仰教育內涵
信仰,是人類最為樸素和古老的愿望、精神寄托,通過這種精神寄托,可以規范人類的行為。信仰,更為傳統的定義,即將圣者賢人的一些主張,或是對神靈的敬畏與崇尚,又或是對自然的恐懼等奉為圭臬,形成一種為人處世的準則。其實,信仰更多的應該是人們向往美好的依托和歸宿,支撐人們不斷地前進。信仰教育,無疑是在學校教育中,加強對學生思想的關注,以一種教育的形式,在學生群體中傳播信仰在人生中所起到的作用。
三 德育思想教育與信仰教育的關系
1.德育思想教育與信仰教育相互聯系
從德育思想教育和信仰教育的內涵來看,不難發現這兩種教育之間的一個明顯聯系,即目的相同。簡單回顧德育教育的概念與信仰教育的定義便可一目了然。德育思想教育,以發展學生的能力,促進學生思想道德的進步和發展為宗旨;信仰教育,以培養學生美好愿景和善良品性為綱要。從這一內涵的界定中,已然清晰地發現,德育思想教育與信仰教育有著共同的目的。除了目的相同之外,兩者之間還有一個共同點,即一脈相承。這一點聯系主要是因為,它們都是來源于人類對思想意識的影響而形成的系統的哲學和教育。
其實,從中職學校對于德育思想教育和信仰教育這兩種教育的用途中,也能清楚地辨明它們之間的聯系。中職學校之所以對學生進行德育思想教育,就是為了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而中職生的信仰教育也是為了實現這一目的而進行的。現在的社會誘惑太多,中職學生受到更多“金錢至上”的思想的毒害,在人生道路上,開始迷惑、彷徨甚至迷失。需要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才能帶領他們走向成功的未來,實現人生的價值。而德育思想教育和信仰教育共同作用,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從中職德育思想教育與信仰教育的最終歸宿點,也證明了它們之間是存在聯系的。
2.德育思想教育與信仰教育相互促進
德育思想教育與信仰教育之間相互促進的作用,從中職學校在運用這兩者完善教學內容的過程中也能找到佐證。第一,中職教育要實現學生德智體美的全面發展,從思想道德方面引導學生正向的發展,單純依靠德育思想教育是很難實現的,因為沒有一個精神的支撐點,而信仰教育恰恰為中職生提供了這樣的支點,讓他們的情感有所寄托,從這個方面證明了信仰教育對德育思想教育的促進。第二,如果中職學校在引導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等思想過程中,單純依靠信仰教育,則像空中花園,看似好看,卻沒有立足點。德育思想教育又剛好能提高這樣一個立足點,由此證明它對信仰教育的促進作用。
四 結束語
不論是德育思想教育還是信仰教育,對于中職生思想道德的正向建設都有積極的作用,將兩者結合,才能起到最優的作用。
參考文獻
[1]胡彥偉.論中職生的職業理想教育[J].現代商貿工業,2011(1):323
[2]楊志蘭.論中職生理想教育[J].湖南農機,2010(9):196
[3]王燕鳳.中職生職業理想教育基本路徑探析[J].中等職業教育,2011(10):16
〔責任編輯:李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