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糖葫蘆法,是指在記敘文謀篇布局的時候,用一個貫串全文的線索(相當于冰糖葫蘆中的竹簽),將眾多的材料包括事件(相當于冰糖葫蘆中的葫蘆)等串聯成章。這個方法的特點是能在短時間內實現快速構思,快速成文,且文章結構緊湊,主題明確。
使用此方法,最重要的是安排好文章線索。在安排文章線索的時候,一般情況下只安排一條,即以一條線索貫串全文。這樣的記敘文能夠以最為清晰的結構展現出來,從原點寫到原點,圓起圓收,首尾呼應。
一、記敘文中常見的線索
1.用具體的實物來作線索
有些文章往往是以一個具體的實物貫串全文,將各種人或事都集中到它的周圍,并以此來展開故事情節。如《一件軍大衣》一文,以一件破軍大衣為貫串全文的線索,將矛頭直指社會上的一些丑惡的現象。
2.用人物來作線索
有些文章把人物作為文章的線索,按人物動作行為的變化、思想性格的發展、人生的見聞來組織材料。一般來說,線索人物并不一定是敘述的主要人物,他常常只是個目擊者而已,通過“線索人物”的觀察敘述,將零碎的材料貫串起來。比如魯迅先生的小說《祝福》中的“我”,就是一個線索人物。小說通過“我”的所見所聞,反映出祥林嫂的不幸遭遇。“我”不僅是祥林嫂悲慘遭遇的見證人,也是安排故事情節的重要線索。
3.用事件來作線索
情節通常包括事件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局等幾部分,有些文章事件本身便是線索。如楊絳先生的《老王》一文,以“我”與老王的交往為線索,兼用邏輯順序和時間順序來編排。文章記敘了老王為“我”送冰,車費減半;送錢先生看病,不要錢,拿了錢還不大放心;去世前給我送香油、雞蛋表示感謝。而“我”則照顧老王的生意,坐他的車;老王再客氣,也付給他應得的報酬;老王送來香油、雞蛋,不讓他白送;關心老王的生活。文章寫得有條不紊,主題思想明確。
4.用時間、地點來作線索
以時間為線,可以使事物的發展條理清楚:如果用于寫人,可以表現出一個人成長變化的過程;如果用于寫游記,可以使游覽時的景物隨著作者的游覽一一展開;如果用于寫活動,可以將活動如實地描繪出來。如劉紹棠的《榆錢兒》一文,即以時間的推移為線索,歷寫不同時期不同年代人們對榆錢兒的不同態度。此外,有些文章是以地點的轉換來安排層次的,地點就是敘事的線索。
5.用作者的思想感情來作線索
有一些散文沒有中心事件和具體的故事情節,這一類文章就以作者的思想感情為記敘的線索。如張曉風的《我交給你們一個孩子》一文,作者以自己的思想情感來作線索,用“牽掛”串起情感的四個空間:全城市、馬路、學校、社會,使文本前后貫通,一氣呵成,字里行間流露出對孩子深深的愛和牽掛。采用這樣的結構來架構全文,使讀者不僅感到“愛”的具體和深沉,而且能清晰地讀出作者的思維軌跡。
此外,還可以安排兩條線索,一明一暗,交織進行。如魯迅先生在《藥》一文中就安排了一明一暗兩條線索:明線是華老栓一家,暗線是夏瑜一家。明線是主線,突出群眾的愚昧麻木;暗線是次線,揭示革命者的悲哀。兩條線從并行到融合,突出因群眾的冷漠而帶來的革命者的悲哀。
二、使用冰糖葫蘆法的注意事項
1.要圍繞主題
通過線索串起來的幾則材料要有相關性,要能與主題發生聯系;否則,那串到一起的就不是“冰糖葫蘆”,而是“拾荒棍”上的垃圾了。
2.能夠貫串全文
使用該法要選擇好線索。如果只是在開頭出現或只是在結尾出現的事物,就不宜作為線索,要選用能將零散材料整合起來,并貫串全文的線索來展開文章,突出中心。
3.能夠造成一定懸念
如果在作品中設計一個帶有懸念色彩的線索,則可以大大增加文章對讀者的吸引力,使讀者順著該線索,充滿好奇與興趣去閱讀每個“糖葫蘆”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