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氓》是《詩經》中最有特色、最富感染力的作品。它是一首敘事抒情詩,熔敘事、抒情、議論于一爐,是千古詩苑中的一朵奇葩。
一、敘事、抒情、議論三位一體,交替使用
全詩用第一人稱“我”來敘事,“我”即女主人公。在“我”的敘述中,我們看到了戀愛中的女主人公送氓至淇水,又勸說氓不要因“愆期”而發怒。當分別后再見到氓,女主人公又說又笑;不見到氓,則眼淚漣漣。這一系列的敘述描寫表現了“我”的熱情與溫柔。在與氓一起生活的幾年中,“我”整日勞作,沒有怨言,這表現了“我”的勤勞。在經歷了背叛之后,“我”由哀愁變為剛強,堅決與氓斷絕關系,表現了“我”的剛強與清醒。《氓》通過寫女主人公被遺棄的遭遇,塑造了一個勤勞、溫柔、堅強的婦女形象,表現了古代婦女追求自由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強烈愿望。
同時,這首詩通篇雖為“我”的自述,但也讓讀者看到了氓的聲音狀貌。詩一開始,氓偽裝忠厚老實。在得到“我”的初步信任后,因為誤期就面露怒色,為下文婚變張本。在經歷了一段家庭生活后,氓發展到對“我”三心二意,以致對“我”實施家庭暴力,對與他同甘共苦,給他真摯愛情的“我”橫加蹂躪。氓剛開始“信誓旦旦”——仰慕求婚,后來“反是不思”——遺棄舊愛。人物前后形象形成鮮明的對比,這些足以證明“氓”的虛偽與卑劣無恥。
而議論、抒情的交替使用使詩歌的人物性格更加突出,主旨更加鮮明。如第三節作者停止了敘述,用了整整一節內容來抒發對錯誤愛情、不幸婚姻的悔恨和沉痛的心情,用形象的比喻勸告女性不要過于相信男子的愛情;最后以議論的方式,警醒的提示口吻勸告所有女性。第四節敘述中的憤恨之情不由自主地產生,女主人公把一腔怨恨全部發泄到無情無義的氓身上,達到了感情的高潮。她憤怒地吶喊:“女也不爽,士貳其行。士也罔極,二三其德。”全文以議論作結,鏗鏘有力。
本詩的感情脈搏隨著事件的發展而跳動,時而后悔,時而自傷,時而斥責,這種復雜豐富的感情伴隨著事件的敘述而產生、發展,與敘事水乳交融,達到了敘事、抒情、議論的完美結合,使作品具有了強烈的真實性和震撼人心的藝術力量。
二、藝術傳承,魅力無限
中國古典詩歌中的抒情,從詩歌誕生起就已成熟,而詩歌當中的敘述與議論并未得到足夠的關注,下面我們就來看看《氓》中的敘事、抒情、議論的藝術魅力,在后世文學中的傳承。
敘事是記敘人物的經歷或事情的發生、發展、變化過程,如“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陸游《書憤》)。作者用敘述的方式寫自己親臨抗金前線的值得紀念的往事。議論是對人和事物的好壞、是非、價值、特點、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見,如“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元稹《菊花》),這一句點出作者喜愛菊花的原因和對菊花歷盡風霜而后凋的堅貞品格的贊美。抒情是表達作者強烈的愛憎、好惡、喜怒、哀樂等主觀感情,如“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李清照《聲聲慢》),這一句表達了作者對歲月流逝,人已衰老的無限惆悵之情。
在古典詩歌中更是不乏將敘事與議論、抒情熔于一爐的典范之作。如杜甫的《蜀相》中描繪了一幅錦官城外柏樹繁茂的圖景。作者面對一片春色,敘述著“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的滄桑往事。看到這樣一個值得紀念的偉人的祠廟竟變得如此破落、荒涼,勾起了“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感慨。看似抒發吊古之情,實際上也是作者在抒發自己內心的感慨,作者將寫景、敘事、抒情、議論熔于一爐,極富藝術魅力。
由此可見,《氓》對后世文學的影響是極其深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