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欲成為集聚高端人才、高端產業的發展高地,建設輻射山東半島、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青島高新區,必須聚集一大批具有國際視野、富有創新創業精神和能力的高端人才。
“生生不息之謂易”,自古人們習慣了在變動中尋找堅持,在堅持中尋找突破。
青島高新區即是。
第一次踏人這片土地時的景象歷歷在目。2009春,記者首次采訪高新區。一下車,呼喇喇的涼風削在臉上,睜不開眼,身子都站不穩。司機師傅在車里喊:“這里風太大,快上車!”
大風。一片片泛白的鹽堿地,一望無際。遠處還有幾臺推土機。是那時高新區給我的最初印象。
2010年初夏,高新區水系景觀基本落成。走在彩虹橋旁邊的木棧道上,楊柳輕拂、河水清清,岸邊繁花點點,和身邊的工作人員說著高新區這一年的變化。
2012年,高新區又迎來新變化,紅島經濟區成立,整個紅島區域,將以自己的高新引擎,驅動整個山東半島的創新發展。這勢必又是一場變革。
無論何時何日,高新區一如既往堅持著青島市對“高新”的理解與發展渴求,托起青島市創新驅動,轉型發展的重要使命——這個肩上的責任從未動搖過。
以軟件業搏未來
紅瓦綠樹,碧海藍天是上個世紀青島驕傲的傳承;“上青天”、“五朵金花”是傳統工業時代青島輝煌的戰績。而在強調工業化、信息化兩化深度融合的現代產業體系建設的當下,青島的高新標志是什么?或者說,論及當今青島的發展,人們看哪里?
軟件信息業無疑是重要衡量標準之一。
隨著高科技及各國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和全球信息化建設的發展,包含云計算、物聯網、移動物聯網、電子商務等新興產業的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在日新月異的今天迅猛席卷全球,成為各國各地區搶占先機的制高點。
據國內軟件業先進城市測算,一名軟件工程師每年能創造20萬元的產值,1000名軟件工程師一年產值高達2億元。一家擁有大批軟件工程師的軟件企業所能產生的倍增效應,毫無疑問大大高于傳統制造業。
如果說以上是估算值的話,那在2012年11月11日的淘寶購物狂歡節中,以支付寶總銷售額191億元收官的交易額,是實實在在的。穩居天貓、京東商城女裝銷量排行榜首位的韓都衣舍,2008年至2011年的銷售額分別是300萬元、1300萬元、9000萬元、3億元。而其2012年的銷售額為7億元。相較青島某實體商場10億元的年銷售額,賦稅輕、成本低的優勢讓網上平臺的凈利潤更為可觀。這就是信息服務業和傳統產業結合產生的巨大價值。
“電子商務,可能會掏空一座城市的稅收。”與其將這句話看做危言聳聽,何不將電子商務為我所用?
遺憾的是,青島市軟件業在國內城市的排名情況并不樂觀。在國家工信部發布2013年1-3月計劃單列市、副省級城市軟件產業主要經濟指標完成情況中,國內15個城市中,青島軟件業務收入排名第10位,軟件產品收入僅高于哈爾濱。
青島急需發展軟件信息業。在近日正式公布的《青島軟件科技城產業發展規劃》中,位于青島高新區的青島軟件科技城,將成為青島軟件業未來的核心。
《規劃》提出,至2016年,青島軟件科技城建成初具規模的青島市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核心載體,實現產值800億元,其中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規模超過400億元。匯聚從業人員12萬人,孵化器建成使用面積50萬方平米。
青島軟件科技城主任朱建廣介紹,青島軟件科技城計劃用5-10年時間全面建成國際化、智慧型、生態型的科技新城,采用“2+2+1”模式,即以工業軟件和行業解決方案、云計算和物聯網為主導產業,以移動互聯網和電子商務為新興產業,以信息技術服務為基礎產業,重點聚焦、整合資源,大力推動產業集聚升級和規模發展的緊密結合。力求成為青島軟件核心區,乃至山東半島、東北亞軟件轉移的重要支撐力量。
布陣“人才收割機”
定位決定需求。
意欲成為集聚高端人才、高端產業的發展高地,建設輻射山東半島、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青島高新區,必須聚集一大批具有國際視野、富有創新創業精神和能力的高端人才。
從國際來看,無論是美國硅谷,還是日本筑波科學城,都十分注重通過科技人才資源的高效集聚,來支撐、服務和引領產業集聚。
以印度班加羅爾科技園區為例,該園區之所以能夠吸引印度本土三大軟件企業和IBM等國際知名公司,同時發展一大批軟件業中小企業,成為全球重要的軟件外包基地,與其成功聚集10多萬IT外包人才,具有突出的軟件人才優勢密不可分。
“牧民是逐水草而居,我們則是跟著人才走。”聯發芯軟件設計(成都)有限公司總經理葉慶章如是說。
聯發科股份有限公司以為國產手機提供高性價比的芯片和軟件平臺聞名。按照市場研究公司H-ISiSuppli的報告,2012年,聯發科股份有限公司在全球手機芯片的市場占有率為9%,排名第三。
2010年初,這家臺資公司的很多四川籍員工離職返鄉,人越走越多,到了loyl,公司總部索性決定把安卓系統的研發部門,從深圳整體搬遷到了成都天府軟件園。
當高新企業驅人才而動時,青軟實訓則致力于為各落地高新企業培育適合自己的人才。
這個2006年或立的青島本地企業,八年間做的工作就是高校和企業之間銜接的橋梁和紐帶。目前已在全國建了14個分支機構,即將在青島高新區成立軟件科技城大學生創業孵化與實訓基地。
與一般職業培訓機構不同,青軟實訓的主要工作分為兩部分,一方面和大學合作,幫助在校大學生提高動手實踐的能力;另外和企業合作,為企業提供完整的人力資源解決方案,從招聘到定制化培訓,再到后期的人力資源服務。例如,一個企業打算在青島落戶,只要企業能夠針對人才需求提出具體要求,該機構就能在規定時間內找到質量合乎企業要求的人才。
軟件信息企業未來對人才的需求呈現出定時定量的特點。例如,移動互聯網的平臺出現之后,大量軟件企業和大量軟件開發的應用都從傳統的Pc平臺向移動互聯網轉移,這過程中將產生大量人才需求。原先的人才培養模式全都改變:原來的美國式的大規模培訓人員(幾十個乃至上百個人有計劃、有組織的培訓即CMM)已經過時,到了移動互聯網時代,開發—個軟件所需要的團隊可能只是需要三五個人。而大學課程四年—變,有時無法跟上市場需求,不可能根據企業的要求來變。新技術的變化直接導致企業對^才需求的變化。
“在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過程中,離不開培訓機構的存在。我們已經深度嵌入到人力資源供給的產業鏈中。”青軟實訓董事長劉全這樣定義高新技術下的人才產業鏈:高校——培訓機構—一人才派遣、人才租賃等人力資源服務公司——企業。
在智慧資本時代,人才成為生產力最活躍部分。經歷了從勞動力,制度,技術到資源的競爭,人才的競爭才是最終的競爭格局,新加坡留美博士葉傅在《人才戰爭》一書中曾說道:“人才戰爭是一場與美伊戰爭不同的戰爭,因為沒有流血、也沒有犧牲,而這場戰爭爭奪的對象不是配備手榴彈與槍支的軍人,而是配備計算機、個人數字助理器及手機的科學家和工程師。”
對青島高新區來說,人才將是最關鍵的核心競爭力,其實,這個觀點不僅僅是針對高新區,對青島亦如此。
在國家工信部發布2013年1-3月計劃單列市、副省級城市軟件產業主要經濟指標完成情況中,國內15個城市中,青島軟件業務收入排名第10位。軟件產品收入僅高于哈爾濱。青島急需發展軟件信息業。
“產城—體”的理想
準備在下一個路口趕超的高新區尤其重視如何以產業帶動城市的發展,實現產業和城市形態的高度融合?
對青島高新區來說,建設軟件城、引進研究機構,吸引的都是高端人才。而高端人才需要高端的環境,工作要有好的平臺,生活要有好的配套條件,子女要有好的學校和教育載體。統籌規劃,加快完善城市功能,產城一體的理想城市就近在眼前。
“十五分鐘生活圈”成為高新區“產城—體”的理想狀態。以居住區為圓點,步行15分鐘所及范圍為半徑形成—個滿足人居需求的輻射區域。步行15分鐘就有基本的購物、生活、休閑健身、教育、醫療等配套服務設施,形成—個良性居住范圍。
為達到此目標,2008年膠州灣北部園區初建時,“地下城市管道綜合走廊”就在高新區鋪好。這條堪稱全國最長的“共同溝”,管溝中的八種管線涵蓋了幾乎可以想象到的市政工程:電力、電信(有線電視)、給水、中水、熱力、交通信號等管線;附屬設施包括用于正常運行的排水、通風、照明、電氣、通訊、安全監測系統等。充分地預留空間,可以直接鋪設將來需要的管道或者線路。
按照64公里計算,總投資在20億元左右。如此大規模地投資,投入到看不見的地下管網工程中,而不是修建看得見的高樓大廈和地標性建筑,這個回報不在當下,而是在以后的10年、20年,乃至更遠。
教育、醫療等基礎設施正在逐漸引入中,產業與城市的內在關系,高新區正在按照北岸城區理念,加快產業發展的同時,完善城市功能,促進產業與城市形態高度融合,加快建設科技人文生態新城,努力形成
“洼地”效應。加快聚集人氣,打造新的業態環境。形成吃住行、游購娛相依的城市形態。
對今天的高新區來說,經歷了長期的等待與蓄勢,它比任何時候更渴求自身的超越與發展。惠特曼曾說,因為信仰,帶來了希望;也正因為信仰,成就了夢想。以創新驅動來打造科技人文生態新城,就是青島高新區的信仰,也是青島市寄托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