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當城管,晚上擺地攤。武漢城管執法隊員“烏龍”事件成為網絡熱點。
開始民眾一定以為,這下又抓住了一個“知法犯法”、“不務正業”的典型,又有好戲看了。孰料,事隔不到兩天,武漢市洪山區城管局就召開新聞發布會稱,兩城管人員在擺攤是為“深入了解小販們的實際情況的‘體驗式執法’”。發布者說得鐵板釘釘,而且有根有據。一是此事是經城管局的書記親自批準,屬“高度保密”,二是兩城管擺攤期間寫了體驗日記,每人平均1萬多字,并在新聞發布會上進行了公布。
按說應該相信“組織”,也應該相信兩城管付出的艱苦努力確實是為了工作。但細想想,還是有些不近人情、不合情理的疑點。
首先,城管隊員練攤的目的是“通過小商販身份了解小商販群體心理及需求,感受城市管理有關工作的現實情況”,然后“多方位地評價城管執法工作,更好地推進執法工作”。這種說法聽起來挺感人。人性化的工作方式。提煉出人性化管理模式,相信對小商販們帶來的必定是福音。然而,城管經過十幾年甚至更長時間與商販們打交道,難道連商販們想什么,需要什么,擔心什么,期盼什么都不了解嗎?干嘛還要費勁再去搞什么“臥底”式的體驗,開幾個商販們參加的座談會,訪問一些新老商販,相信第一手資料肯定會拿到手。當然有人會說,商販們不愿跟“政府”說實話。這種擔心大可不必。時代不同了,人們的觀念意識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過去商販們害怕“大蓋帽”,如同老鼠遇到貓。現在,不違法不欠稅,別說是“大蓋帽”,就是公安、工商人員來了也照樣該干什么干什么。倘若公務人員不作為,搞點“小動作”,一個投訴電話,一個“叫屈”的網帖,足以讓那些“違紀者”,灰頭土臉,不得安生。
再就是那些日記的真實性。據說兩城管接觸了兩百余名流動商販,記錄了練攤過程和心態,收集攤販對城管工作的評價和意見。下一步該局將通過微博征求廣大市民的意見和建議,集媒體與社會各界的力量,群思群策,想出好的解決辦法,推進城管工作改革。這種愿望聽起來也是很美麗,但是看了公開的部分日記,符合“原始動機”的東西微乎其微,更多的倒像是作家們體驗生活,為了創作。
城管和商販是一對矛盾,起碼目前是如此。一個要執法,一個被管理。對立的雙方都想維護自己的權利,這就容易造成沖突。實踐證明,處理不好兩者的關系,不僅對社會穩定和諧不利,而且對當地整體形象,社會環境都有極大的影響。而作為當事兩方,也是兩敗俱傷。應該看到,這些年執法部門,在努力塑造自己的業務形象,打造自己的服務品牌。推出了許多讓群眾滿意,讓服務對象高興的舉措。過去那種“臉難看,事難辦”的惡習,逐漸消失。
但是,眾口難調。對政府執法部門形象上的改觀,有人拍手葉好,有人卻并不領情。問題的焦點在于,那些不領情的人本身就“違法”。占道經營,無證經商,不聽管理等等,當城管去糾正、教育時,一些人并不以理相對,相反耍賴、爆粗,甚至肢體沖突。從以往情況來看,城管不示弱,往往讓矛盾上升到極點。而現在,更多的執法者從人性考慮:那些小商販也不容易,為了糊口擺攤,能將就過去就過去了。至于有些沖動者亮出拳腳,只要不傷大礙,城管大都忍著讓著,息事寧人了結。從野蠻執法到城管挨打,從打不還手到與攤販互跪,城管與商販之間的關系在不斷地磨合調整,越來越朝著相互理解相互通融的趨勢發展。這是好事。而在此情況下,再搞“臥底”體驗,難免有多此一舉之嫌。不如騰出精力和時間去研究一下如何更好地做人性化規劃。相融,管理,這倒是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