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變增長方式已經迫在眉睫,我們必須從前一種低效高速的發展模式向后一種高效高速的發展模式轉變。
然而,這種轉變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進程,其影響因素更是多方面。
經過20余年的發展,高新區已經逐步成為我國經濟、社會和科技發展最具創新活力的組成部分。美國、日本、印度等國的成熟經驗告訴我們,在新技術革命的推動下,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已經成為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主旋律,也是國家和地區實現經濟振興的重要途徑。
區域經濟的增長極
從1951年斯坦福研究園成立到印度的班加羅爾,再到我國臺灣的新竹,它們的發展就是世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縮影。
如今,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優化提升傳統產業,已經成為國內大多城市的工作重點。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既是解決經濟發展面臨的深層問題,進一步提高國民經濟整體素質和綜合國力,實現跨越式發展的緊迫要求,也是應對國際競爭,確保一個國家和地區經濟立于不敗之地的戰略抉擇。
發展經濟,最重要的是追求經濟增長的高質量,經濟增長的高質量則來自于高新技術和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
深入研究高新技術在美國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作用不難發現,高新技術產業對美國的經濟貢獻率非常之高。數據顯示,目前,美國經濟增長中至少有30%歸功于高新技術產業,而兩個傳統的支柱產業——建筑業和汽車制造業僅占18%。
繁榮的高新技術產業也為美國創造了眾多的就業機會。在1988至1996年間,美國在計算機數據處理、管理及公共關系等高新技術服務業,新增就業機會就達105.6萬個,增長速度達到45.6%。
經濟增長一靠勞動,二靠資本,三靠科技,在不同經濟形態和不同經濟發展階段,這三個方面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當今時代追求經濟增長主要靠科技。因此在近年來的國家產業政策調整中,一直都將高新技術產業作為政策扶持的重點。
實踐證明,任何一項成功的技術創新活動,經過大面積的推廣和使用,必然是推動產業結構、市場結構和外貿結構變化的過程,同樣也是不斷推動經濟增長的過程。正如信息技術的出現和使用,它不僅帶動了各種技術創新活動,也推動了多部門多行業產業結構的優化和升級,其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是難以用數據統計的。
轉方式的必然選擇
發展高新技術的意義遠遠不限于提高經濟效益,事實上,高新技術對人們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乃至觀念意識均有深刻的影響,對一個國家和地區的綜合競爭力的提升有重大的促進作用。
我國已經進入經濟發展轉型的關鍵時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實現既要尋求新的經濟增長點,又要解決資源環境的硬約束問題,探索新的經濟發展模式。
在經濟學的基本理論中,增長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靠擴大生產要素投入的粗放型增長;另一種是靠生產要素投入的有效使用的集約型增長。經濟增長方式的不同,決定了經濟發展質量的差異。
經過30余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經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與此同時,環境污染、資源匱乏等問題也日益突出。
一項統計數據顯示,2012年我國鋼材消費量已超過6億噸,接近美國、日本和歐盟鋼材消耗量的總和,約占世界的50%;電力消耗已經超過日本和美國,成為世界電力消耗量第一大國。中國油氣資源的現有儲量將不足10年消耗,最終可采儲量勉強可維持30年消費。據測算,我國每創造1美元GDP所消耗的能源是美國的4.3倍,是日本的1.1倍,我國的年能源消耗量是日本的10倍,是美國的5倍。
轉變增長方式已經迫在眉睫,我們必須從前一種低效高速的發展模式向后一種高效高速的發展模式轉變。
然而,這種轉變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進程,其影響因素更是多方面的,只有應用先進技術才能最有效地化解經濟增長方式轉變過程中各種深層次的問題。因為,高新技術的應用能有效影響經濟增長中生產要素的使用率。這種影響力越大,生產要素在經濟增長中的使用效率就越高,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也就越快。
高新區是推進城市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高新技術產業則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組成部分,促進二者的協調互動發展,不但是創新城市集群發展模式,走新型工業化和新型城市化道路的客觀要求,而且還是擴大內需、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現實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