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夏季,青島便與桑拿天氣結了緣,人感到渾身濕漉漉的,而且特別悶,這是因夏天氣溫高、氣壓低、濕度大所造成的。此時暑濕易困脾,而人們此時通常又貪涼,多食生冷瓜果及冷飲,居空調房,豈不知這會耗散脾胃陽氣導致脾胃功能不足,致使脾胃的受納、腐熟、轉輸、運化功能受阻,影響水谷的消化吸收。
俗話說“十個胃病九個寒”,現代人的生活及飲食習慣導致很多人脾胃虛寒,每到春秋換季就會出現各種消化系統疾病,而夏季在春秋之間,脾胃的調理顯得尤為重要。
中醫講“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夏季則是溫補陽氣的最好時機。《素問》講:“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花實”。可知夏季是萬物生長茂盛、開花結實的季節。所以夏季是一年中陽氣最盛的季節,氣溫很高,陽光充足,人體的新陳代謝非常旺盛,所以夏季養生應把順應外界高溫環境和人體內部的特點作為重點。
古書有云:人生賴陽氣為根本,得其所則人壽,失其所則人天,故陽病則陰盛,陰盛則為寒、為厥,或元氣虛陷,脈微欲脫,當此之時。正如《素問·厥論》所云:“陽氣衰于下,則為寒厥”。陽氣衰微則陰氣獨盛,陽氣不通于手足,則手足逆冷。凡大病危疾,陽氣衰微,陰陽離決等癥,用大炷重灸,能祛除陰寒,回陽救脫。此大炷重灸即我們現在所說的艾灸。
艾灸,作為一種傳統的中醫治療方法,在溫補陽氣方面一直效果顯著,其溫經散寒、行氣通絡、扶陽固本的功效使其成為各種虛寒癥狀所必需的治療方法。
而對于脾胃虛寒的癥狀,艾灸的作用更是無可代替。艾灸可溫陽補虛,灸足三里、中脘,可使胃氣常盛,而胃為水谷之海,榮衛之所出,五臟六腑,皆受其氣,胃氣常盛,則氣血充盈;命門為人體真火之所在,為人之根本:關元、氣海為藏精蓄血之所,艾灸上穴可使人胃氣盛,陽氣足,精血充,從而加強了身體抵抗力,病邪難犯,達到防病保健之功,同時,還可根據不同癥狀加減穴位調理,達到事半功倍之效。
夏季陽氣旺盛,人體陽氣也達到四季高峰,尤其是7月13日即將進入三伏天,此時人體腠理疏松,氣血暢通,藥性易于深達臟腑,三伏灸乘其勢而治療,往往可獲得良好的療效,充分體現了天人合一的自然療法,所以夏季治療脾胃虛寒癥,往往可以達到最好的效果。在此期間,調理脾胃的同時,更能針對人體各種因寒所致各種骨關節疼痛、痛經、慢性鼻炎等癥狀起到更好的調理作用,能夠鼓舞正氣,增強抗病能力,從而達到強身保健的目的。
在飲食上應以健脾養胃為原則,以湯、羹、汁等湯水較多、清淡而又能促進食欲、易消化的膳食為主,這樣才能達到養生保健的目的。同時,少吃或不吃生冷、油膩厚味、油煎的食物,并且每餐進食量不宜過大,應以少量多餐為原則。
又一年三伏天即將到來,大艾堂已經開始接受三伏灸預約,趁炎炎夏日,借大自然之陽氣,讓艾灸為我們的身體祛盡寒邪,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