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以GDP考量地方官的政績做法弊端叢生,在這種錦標賽下,很多地方官員深度發(fā)掘土地財政的潛能。圖一時一屆的現在的政績,將經濟拖入兩難境地。這種以GDP論政績的辦法,是應當改變一下了。
多年來以GDP考量地方官的政績做法弊端叢生,在這種錦標賽下,很多地方官員深度發(fā)掘土地財政的潛能,圖一時一屆的現在的政績,將經濟抱入兩難境地。這種CAGDP論政績的辦法,是應當改變一下了。
習近平主席最近發(fā)表講話稱,要堅持全面、歷史、辯證看干部,注重一貫表現和全部工作。要改進考核方法手段,既看發(fā)展又看基礎,既看顯績又看潛績,把民生改善、社會進步、生態(tài)效益等指標和實績作為重要考核內容,再也不能簡單以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來論英雄了。
以GDP作為考核指標,在一定歷史條件下具有重要的經濟現實意義,特別是在經濟面臨發(fā)展的時期,短缺經濟要先達到一定量,有一定剩余之后,才能更加注重質的發(fā)展。經過三十多年的高速發(fā)展,我們的經濟已經從短缺經濟轉向了過剩經濟時代了。老百姓的要求不再是簡單吃飽飯和有基本的生活用品那么簡單了,人的偏好和需求都發(fā)生了重大改變。經濟剩余也可以為異質性的需求提供充足的供應,在這種條件下,確實應當轉變FXGDP論英雄的做法了。
官員為何會迷上這種錦標賽,原因在于,新官上任不僅要有三把火,還有很多顯在的規(guī)劃,以期取得重大成就。這些重大成績表現為大型基礎設施和工業(yè)項目,越早開工建設,就越有可能在任期內竣工、讓大家看到自己的成績,“跑部錢進”是一種方式,賣地生財也是一種方式,反正都需要競爭性爭取,才能脫穎而出。
這種錦標賽競爭模式的本質特征是:在政績激勵和土地財政雙重激勵下,與別的地方官員進行競賽,并渴望取得勝利。在這種模式的激勵下,很容易出現只顧單向度發(fā)展能夠拉動GDP指標的項目,而不顧其他更基礎和更根本的經濟任務。各級地方政府在考核與升遷的壓力下以本地經濟GDP增長為主要目標。圍繞比賽,各地一方面大力發(fā)展地方經濟,同時又進行區(qū)域分割,以及重復建設。有的不惜一切代價也要“發(fā)展”經濟,上了污染環(huán)境的項目,損害了當地百姓的身心健康,有的地方還出現了癌癥村。人都不健康了,經濟上來了又有什么意義呢?但是,只要GDP的競賽還在,這種永不止息地追求名次的隱患永遠不能消除。從深層動力來看,這種模式既有經濟快速增長的優(yōu)勢,同時竭澤而漁的做法也給地方帶來重大隱患。且不說巨大地方債讓國民為之心驚膽戰(zhàn)了。
其他很多發(fā)展中國家缺少中國地方政府這種深度的參與經濟發(fā)展的動力,我們的地方政府有著深度經營城市化的濃厚興趣。有專家將地方的邏輯簡化為,收益是繁榮的工商業(yè)帶來的財政收入增長、土地價值與其他政府掌握資產價值的增值,成本則是各項投資與組織成本等。這樣的損益考量之下,地方政府無需計較單個項目的經濟合理性。單就項目損益而言,城市道路、地鐵、高速公路等典型的基礎設施建設很可能難以達到盈虧平衡,但地方政府可以通過未來稅收增加、土地增值等來收回投資。加入地方政府力量之后,各種資源以更快的速度被組織動員起來,經濟快速起飛。事實上,這種邏輯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刺激地方官深度介入城鎮(zhèn)化的內在動力。這些年的城市化發(fā)展過程顯現得非常明顯。每年土地財政都在快速擴張,一旦土地財政不能擴張,很多地方就慌了神,失去了參與經濟的硬實力。
很多地方大員之所以愿意經營城市化。且就此與其他地方展開激烈競爭,并非僅僅通過經濟層面的邏輯就可以解釋清楚的。要改變這種現狀。首先要改變唯GDP主義的模式。應當把民生改善、社會進步、生態(tài)效益等指標和實績作為重要考核內容。
需要說明的是,不唯GDP主義,并非說不發(fā)展經濟,而是要給發(fā)展經濟注入正能量。地方政府作為經濟增長一方重要推手,其推動經濟增長的貢獻還是有目共睹的,但當這種模式摧毀了企業(yè)和個人盈利能力的空間,損壞了經濟增長的潛力,這種錦標賽模式就成為中國經濟的重要阻礙。消費者沒有足夠的消費能力,企業(yè)沒有盈利的持續(xù)空間,經濟競爭的機制也就不用談了。這也是高層期望改變以GDP論政績的重要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