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山姆大叔”栽了,美國夢也經歷了破碎與重建。當時輿論普遍認為,虛擬經濟過度繁榮,與實體經濟斷裂,最終不得不以海嘯武的危機收場。5年的時間,美國政治周期進行更迭,山姆大叔將目光轉向實業,金融領域的關鍵詞已經由創新和投機,變為監管,美國經濟正逐漸走上正軌。
早前,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發布的最新經濟展望報告稱,發達經濟體將從2013年中期開始逐步復蘇,并延續至2014年全年。而美國經濟的復蘇力度將超過經合組織其他成員經濟體,其經濟增長率有望從2013年的1.9%增至2014年的2.8%。
截至今年一季度,美國經濟已連續15個季度保持增長。不過,美國商務部5月30日公布的首次修正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美國GDP按年率計算增長2.4%,增速高于前一季度的0.4%,但略低于初步估測的2.5%。由此,美聯儲主席伯南克5月下旬在國會作證時對美國經濟的定調變得更好理解了,他說:美國經濟會繼續溫和擴張。
吹響復蘇的號角
2009年6月,是美國經濟衰退期與復蘇期的分界線。
美國政府先后推出“買美國貨”、“促進就業措施”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及戰略部署,美國企業積極響應政府的號召,在疲弱反復中掙扎四年后,如今“山姆大叔”優異的經濟數據真正吹晌了復蘇號角。
2013年以來美國股票市場“欣欣向榮”。標普500指數一路攀升至2007年10月以來的最高水平,納斯達克指數達到了2000年10月以來的最高點,道瓊斯指數更是創出歷史新高。
美國制造業形勢也是一片大好。據英國路透社報道,美國制造業在6月實現擴張,從5月的意外萎縮狀態中反彈。另一份報告顯示,5月美國建筑業支出接近四年高位,這一跡象說明在2007—2009年經濟衰退期間重挫后,建筑支出正在重新獲得部分動力。此外美國供應管理協會(ISM)表示,6月制造業指數從前月的49升至50.9,增幅略高于預期。指數高于50表明行業處于擴張狀態。新訂單分項指數從48.8升至5 1.9,生產分項指數從48.6跳漲至53,4,扶助整體指數反彈,脫離5月時的萎縮水平。
大部分分析師認為,美國經濟能否持續大幅回升取決于房屋市場的復蘇情況。2012年起美國樓市就已開始好轉,住房價格和銷量均上升,止贖案減少且可用存量也下降。而最新發布的標普,凱斯席勒房價指數報告顯示,今年4月份美國20大城市房價指數同比上漲12.1%,漲幅創7年來最高。美國全國房地產經紀人協會和商務部公布的數據也顯示,美國5月份舊房銷量漲至三年半新高,當月新房銷售量升至近5年來新高。
此外,自去年9月份美聯儲推出第三輪量化寬松政策(QE3)以來,美國失業率已下降0.5個百分點至5月份的7.6%。過去6個月平均每月新增非農就業崗位數達到19萬個,明顯好于QE3出臺前6個月月均9.7萬的水平,顯示就業市場復蘇日益穩固。
而從私人消費情況看,美國經濟復蘇也是真實的。今年第一季度美國個人消費開支增長2.6%,高于前一季度的1.8%:5月份美國商品零售額環比上升0.6%,增幅為過去3個月來最大;5月份個人收入和消費開支也呈現環比上升。
經濟學家們認為,目前這一系列經濟數據得益于就業市場穩步改善、股市上漲和樓市回暖帶來的財富效應,消費者情緒得到改善,增強了美國經濟的內生增長動力。
不過,對于美國經濟復蘇前景,美聯儲主席伯南克持謹慎樂觀態度,他在參議院金融服務委員會發表半年度證詞時稱經濟“持續地適度擴張,盡管步伐并不均勻”,預計“今年增長將再次加快”。
實體的回歸
正如發改委專家張燕生所說,“美國經濟大廈下一步將面臨深刻的轉型,調整方向是要從過度依賴金融和虛擬經濟,重新轉向實體經濟,即回歸制造、回歸創新、回歸出口?!?/p>
金融爆發之后,美國啟動了結構調整的按鈕,核心是通過對內和對外兩個“再平衡”戰略,使其經濟向實體回歸。
在內部平衡上,美國政府先后推出“買美國貨”、《制造業促進法案》、“五年出口翻番目標”,以及“促進就業措施”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及戰略部署,通過大規模公共投資翻新基礎設施,通過“再工業化戰略”重塑制造業,通過“出口倍增計劃”鎖定外需,通過“新能源戰略”打造未來市場,通過金融監管和醫改等立法制定游戲新規。從外部平衡上,主要是通過美元貶值,啟動外需。
如今距離金融危機爆發已經5年,美國新戰略也促使美國經濟逐漸走上正軌。據美國供應管理協會數據顯示,5月芝加哥采購經理人指數(PMI)為58.7,遠超預期,創2012年3月以來最高水平。
另外通過美國制造業的重要子行業的具體數據來看,美國汽車、計算機、電子等行業的產出也在不斷增長,已回到甚至超過次貸危機前的水平。以2007年為100,美國汽車及零部件生產指數在2008年滑落到接近40,但目前已經復蘇到110左右;美國機械行業生產指數也是如此。更突出的美國計算機和電子產品生產指數目前則攀高到接近140。
事實上,2009年以來美國制造業產出增速明顯陜于其他發達國家,美國官方數據還顯示,美國制造業生產率增速較快,在2005年之前的很長時間,美國制造業單位產出持續落后于總體單位勞動產出,但經過危機幾年的反復確認,2009年之后美國制造業單位勞動產出已經躍而領先,這意味著制造業在美國國內也已經具備了投入產出比較優勢。
2011年,美國制造業增加值增長3.5%,高于美國GDPt曾速,這一景象在持續。對于美國經濟來說,制造業正在以快于整體經濟增速的水平增長。從展望來看,目前已經趨緊的制造業產能利用率,還在大幅推高美國的投資支出前景,美國高盛2013年5月底發布的對美國投資支出的專題報告預計,資本支出將為2013年美國實際GDPt曾長貢獻1個百分點,而且美國投資支出在2014年將大幅增長9%一10%,高于2013和2012年,其中設備投資增幅高于基建領域投資。實際上,2010年以來,美國設備和軟件投資指數已經持續高于總體固定資產投資指數,而尤其在危機之前的幾十年里,設備和軟件投資一直低于總體固定資產投資指數。這凸顯了之前的制造業外流,以及當前的制造業復蘇。
從制造業就業來看,2000年之后美國制造業就業人數持續減少,即便是在2003-2007年的繁榮時期也是在下滑,但是從2009年以來,趨勢扭轉,到2013年第一季度已經累計增加了40萬個制造業工作崗位,凸顯美國制造業的擴張。
重振美國制造業,創造就業,推動美國經濟走出低谷,美國重返制造業的堅持和加強金融監管的決心正在逐漸顯效。
美國東南部州正在將制造業作為經濟增長的主要定位,類似密西西比州等很多州政府,還出臺了一系列稅收減免、土地優惠、政府資助等政策,來招商引資。而在2010年7月21日,被認為是20世紀30年代經濟大蕭條以來最全面、最嚴厲的金融改革法案正式成為法律?!懊绹嗣駥⒉辉贋槿A爾街的錯誤埋單?!泵绹偨y奧巴馬說,這項改革將終止對大銀行的救助,若一家大型金融機構應該倒閉的話,新法例提供了在不危害經濟的情況下,當局剝離該機構的權力。今后沒有企業會因其“大到不能倒”而得到某種方式的保護。
一系列的措施讓美國經濟溫和復蘇,而美國不惜重金確保這一優勢的實現,雖然美國財政捉襟見肘,經濟基本面難有大起色,但政府的研發預算并未減少,2011年美國研發投入甚至占到了全球份額的33%左右。
國家信息中心副研究員張茉楠認為美國深知只有通過新能源、新材料、新技術帶動新一輪產業周期,不僅將發展新能源產業作為轉型手段,更是作為應對經濟危機、拉動國內就業的重要途徑。
美國企業也積極響應政府的號召,蘋果等一大批知名品牌均把在海外的工廠移回本土。美商務部數據顯示,過去兩年美國制造業開始出現積極發展勢頭,制造業就業崗位增加了40萬,這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制造業部門首次出現持續性就業增長。
美國經濟產生了新的模式,即美國消費更多由美國國內的生產所滿足,消費提高進一步拉動美國國內生產、產能、投資、供給端的復蘇,經濟增長并沒有帶動美國進口的大幅增長,這在投資、消費兩端加速了美國經濟的增長。
量化寬松,復蘇的關鍵力量
經過慘烈的洗牌與深度調整,民眾以及世界對美國經濟的信心正逐漸恢復。
知名咨詢機構科爾尼公司發布的最新調查顯示,美國12年來首次超過中國,重奪全球最適合外商直接投資地區桂冠。而美國6月份密歇根大學消費者信心指數也顯示,雖然小幅回落至84.1,但仍然接近前一個月創下的近6年來高位,特別是顯示消費開支趨勢的半年預期指數升至去年10月份以來的最高水平,企業和消費者信心的增強意味著當前美國經濟復蘇更具可持續性。
在低增長和高失業的大背景下,為了重塑市場信心并刺激經濟復蘇,美聯儲、日本、英國和歐洲央行都已將利率下調至接近零水平,并向銀行系統注入巨額資金。
在世界最大經濟體美國,美聯儲主席伯南克在過去幾年中共推出規模約2.5萬億美元的資產購買計劃以刺激就業和經濟增長,在其雙重使命下更側重于“促就業”。
目前通過4次量化寬松政策,美聯儲總共推出了約3.5萬億美元的購債規模,占美國國內生產總值的22%左右,但量化寬松刺激效應邊際遞減。此外,美國經濟內生增長動力開始增強,就業也開始逐步改善。不過,從維持長期量化寬松的成本考慮,加劇了美聯儲資產負債表的風險。金融危機以來,美聯儲資產負債表從危機之前的不到90004L美元飆升至目前的,3.078萬億美元,增長了2倍多,如果美聯儲在今年剩下的時間繼續推行量化寬松政策,其規模可能超過4萬億美元。
由于債務融資成本處于歷史低位,新發債務的利息成本較低,這減弱了美國政府進行財政整頓和結構性改革的意愿,財政可持續問題的解決被延誤,因此也需要貨幣當局重新評估量化寬松政策成本和潛在風險。有消息顯示,美聯儲將在今年第四季度把每月購債規模從850億美元削減至500億美元。另據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調研顯示,華爾街預計美聯儲將在2014年2月開始削減購債規模,徹底結束量寬的時間預計將在2014@-7月之后,第一次加息將出現在2015年第二季度。
美國經濟復蘇的同時,全球主要經濟體也都在復蘇的漫漫長路上啟程。
IMF今年1月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預測,勾勒出了一幅2013年的全球復蘇圖景:隨著抑制全球經濟活動的因素逐漸消退,全球增長將加快。IMF預測今年全球經濟平均增長率將達3.5%,高于2012年的3.2%,但比該組織去年10月的預測低0.1個百分點。有分析認為,在很大程度上,支撐本輪全球金融市場興起的關鍵力量是全球央行極度寬松的貨幣政策。
全球央行儼然已經進入了一個“新范式”:竭盡全力致力于確保經濟復蘇。而全球主要央行的“量化寬松”可能會導致各國競相貶值,新興市場國家擔憂的是,他們將為這種激進的貨幣寬松埋單:發達國家溢出的逐利資金將涌入新興市場尋求更高收益,這將導致這些國家匯率升值進而削弱出口競爭力,或者政府將被迫降息或干預匯市。
不過需注意的是,一旦美聯儲決定退出量化寬松政策,增強了市場對美國經濟走強的預期,那么在全球經濟弱復蘇的大環境下,國際短期投機資本出于獲取更高收益的本能將回流美元資產,一切以美元計價的資產價格都將面臨重估美元更值錢了,蜂擁而入的熱錢就將蜂擁而出,一路向上的大宗商品價格也將很快被拉到地板。此前已被國際游資撐高的亞洲新興經濟體的股市可能會在短期內暴跌,亞洲新興市場如應對不慎,將會導致金融系統性風險增加。
5月22日,伯南克在美國國會聽證會上暗示美聯儲可能在未來幾個月削減量化寬松規模,當天紐約股市便應聲下跌。第二天,日本的日經股指更是受此影響暴跌1143點。此次伯南克明確釋放退出寬松信號后,美國股市再次下挫。由此可見,美聯儲的一舉一動,對全球資本市場都具有巨大的牽引力。
但不管怎樣,美國經濟正處在逐漸恢復的道路之上,那么適時適度地拔掉輸液管確實是合理的政策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