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CEP,這一亞洲經濟一體化進程中的新模式,正在對亞洲經濟發展產生深遠推動力。許寧寧判斷,這將是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的最新產物,開放的合作機制將直接影響今后區域經濟合作與發展,對企業發展也將產生新的機遇和挑戰。RCEP如果取得成功,將進一步鞏固全球經濟力量由西方轉移到亞洲。
“過去20年,亞洲發展中國家經濟年均增長8%,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對全球經濟增長貢獻率達到50%,目前亞洲經濟總量占世界30%以上,未來幾年內,亞洲將成為世界最大的商品生產者和消費者。”
數據和結論的背后,人們相信,世界經濟增長重心正從西方移向東方。一個不同以往的亞洲時代,隨之開啟。
6月,“博螯亞洲論壇亞洲自由貿易協定論壇2013”在青島舉行。
為期一天的論壇,設置了4個議題:“亞洲的生產網絡與自由貿易協定”、“區域經濟監測”、“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和世貿組織”、“次區域合作計劃:基礎設施、貿易和投資”議題。
現場的討論更加指向亞洲自身——如何設定更高效、科學的游戲規則,適應亞洲自貿區建設的新情況,繼而加速亞洲經濟一體化進程,令亞洲成為繼北美、歐洲之外,世界經濟名副其實的第三極。
平等地站到船上
近十年來,隨著全球價值鏈不斷深入發展,各國經濟聯系日益緊密,各國產業結構和競爭力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然而,多邊貿易規則還停留在1994年達成的烏拉圭貿易協議,它的深度和廣度都無法滿足當前各國產業發展和彼此間更加密切的經貿聯系的需要。而以WTO為代表的全球貿易規則,在一定程度上,已經落后于國際經貿格局的新變化。各國迫切希望通過自貿區進一步加強市場的整合,并就新的合作重點領域制定出新的規則。
自由貿易區的迅猛發展,是多邊貿易體制進程受阻的必然結果。區域、次區域合作和自貿區談判,正以前所未有的勢頭迅猛發展。
據世貿組織統計,目前全球世貿組織通報并實施的自貿區已經達到247個,其中相當數量的自貿區都是近年完成的。全球一半以上的貿易已經在各個區域貿易安排、自貿區當中來進行,并且正在以更快的速度進一步發展。
商務部國際貿易談判副代表俞建華用“數量多”、“塊頭大”、“協議涵蓋內容廣”總結當前自貿區發展的特點。
他表示,當前的自貿區已經不僅局限于傳統的服務貿易、投資等傳統議題,而是拓展到知識產權、金融政策、政府采購、環境、勞工等等涵蓋面更為廣泛的新議題上,這也是知名的“21世
而針對RCEP的建設,在此次論壇上,學者專家群策群力。
RCEP由“16個經濟體構成,各自差異明顯,必須堅持‘共同+差異化待遇’原則。”新加坡國際事務研究所高級研究員謝秀瑜建議,盡管16個國家達成共識非常困難,但這一進程并非從零開始。可以充分利用現有的“東盟+6”機制,爭取于2015年完成RCEP的基礎建設。
“6月初,中國一東盟成立了3個行業商協會,分別為紡織服裝、鞋類和食品類合作委員會。由于行業商協會代表了企業家的利益,而企業家正是自貿協定的最終受惠者,因此雙方一接觸便一拍即合,很快達成共識、簽署協議。”許寧寧則認為,為了打造優勢互補的產業鏈,區域內各國應加強產業規劃溝通,其中行業商協會可以在特殊時期發揮積極的“探路”作用。
如何從分歧的迷霧中尋求交集與合作,中國將發揮怎樣的作用?
對外經貿大學國際經濟貿易學院院長洪俊杰通過研究得出幾個令人欣慰的結論:50%以上亞洲的貿易是在亞洲國家和地區之間發生的;亞洲其他國家對中國的貿易依存度高于中國對亞洲其他國家的貿易依存度;亞洲大部分的經濟體對中國的貿易依存度都要高于對美國的貿易依存度,亞洲國家對中國的貿易聯系更加緊密。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學術委員會秘書長張燕生在此次論壇上透露,中國對外開放下一步的重點,將更加重視沿邊地區的開放,更加重視中西部地區的向西開放。
俞建華則表示,中國始終認為,亞太地區的自貿路徑是殊途同歸的。
“TPP和ASENA的最終目標是統一的,都是為了實現統一有機發展和最終融合,應該充分實現彼此的信息交流,相輔相成,遵循平等、互利、開放、包容、透明的原則,在談判中充分考慮各同在談判上的差異、競爭力上的差異,在經濟制度上的差異,推動符合各國共同利益的主張和倡議,同時鼓勵各方共同參與、平等參與,充分尊重各方在規則制定過程中的話語權和參與權。避免出現由一國和少數國家來主導談判進程,強迫別的國家接受這些主張和想法的局面。只有這樣,TPP和RCEP,才能成為整合亞太地區自貿的基石,為世界經濟融合做出貢獻。”
“超越分歧和差異,需要勇氣,更需要智慧。”亞洲如此,世界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