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傳統零售在開展電商業務方面,探索了一些模式,有一些是成功的,但絕大部分是失敗的。電商并沒有給傳統零售加上翅膀,甚至還拖累了傳統零售的凈利潤。充分發揮線下實體店的作用,線上線下有機結合,才是傳統零售做電商的應走之路。
我國是消費大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從1992年的1萬億元增長到2012年的超過21萬億元,預計2013年增速放緩,但依然能超過23萬億元,是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
改革開放34年,我們走過了西方發達國家零售業態100多年的歷史。當前零售業正在發生革命性的深刻變化。從2012年的中國零售百強來看,有8家網上零售企業進入百強。超過千億元交易額的超大型零售企業達到5家,其中包括天貓。有62家實體零售企業開展網絡零售業務。同時,智能商店、智能餐館、智能農貿市場、智能售飯機等新形式不斷出現,這充分說明傳統零售業正在向現代零售業發展。
目前實體零售業還是起主導性的作用,但未來網絡零售在零售業中的占比會越來越大,而實體零售業可能會逐漸退居次要或補充地位。
當然,這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到2015年,網絡零售占比最多可能達到10%,也就是說依然有九成零售是由線下實體店完成的。到2020年,這一占比可能提升到20%。
隨著網絡零售的占比提高,實體店就面臨轉型,未來可能交易在網上完成,實體店主要負責物流、配送以及體驗性的消費和服務。
傳統零售業的電商之路似乎并不順利,這幾年,傳統零售在開展電商業務方面,探索了一些模式,有一些是成功的,但絕大部分是失敗的。電商并沒有給傳統零售加上翅膀,甚至還拖累了傳統零售的凈利潤。
曾有人說,“傳統企業做電子商務是找死,不做是等死”,原因何在?我們發現,傳統零售企業的網購網站,如王府井、西單、百聯等,沒有充分利用實體店的品牌效應,直到今年王府井百貨才把網上商城的名字改為“王府井”。
這反映出這些企業并沒有把網絡零售業作為自己業務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形成線上線下統一的零售發展戰略,還是線上線下兩張皮,而且還沒有找到適合自己的電子商務盈利模式。充分發揮線下實體店的作用,線上線下有機結合,才是傳統零售做電商的應走之路。
美國的電商大多是由傳統零售業轉型而來,相比之下,中國的傳統零售業探索電商卻不敵天貓、淘寶、京東等電商,這是因為中美國情不同。我國還沒有國家級的電子商務法,這是我們跟美國的第一個差距;第二,我們不太注重研究和探討網絡交易的商業模式;第三,我國網絡零售交易同質化非常嚴重,導致了“價格戰”等低層次的競爭。
傳統零售業轉型,需要實事求是地探尋新的發展路子,而不是搞花架子,對探索中出現的一些新業態要注意商業模式的盈利性,否則沒有意義。在業態調整的同時,還要注重發展方式的轉變。要為消費者的需求而變,同時也要為制造商、供應商、代理商、品牌運營商提供多種多樣的服務。把制造商、批發、零售、物流和消費者形成的供應鏈,組成一個體系。不能為了形式而形式,否則肯定做不好。
未來傳統實體零售業會被電商取代嗎?我認為不會,網上交易洶涌澎湃,但體驗性消費的實體店是不會被取代的。傳統實體零售與電商是融合互補的關系,而不是替代關系,兩者融合為一個整體,不是誰去取代誰。而是各自成為零售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作者系北京工商大學貿易系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