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的“錢荒”看似來勢兇猛,實則是一場資金錯配導致的結構性資金緊張。不是沒有錢,而是錢沒有出現在正確的地方。
“不差錢”的悖論
“錢荒”正在成為當下中國經濟中最熱門的關鍵詞。但是不久前央行公布的各項金融數據卻給人以截然不同的感覺。
根據央行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5月份M2(廣義貨幣供應量)的同比增速高達15_8%,新增信貸量仍然高企,人民幣存款余額也已經逼近百萬億元的大關,1—5月社會融資規模達到9.11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多3.12萬億元。
一面是銀行缺錢,股市缺錢,中小企業缺錢;但另一方面卻是,貨幣的供應量充裕,不少大型企業依然出手闊綽,大量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游資仍在尋找炒作的概念,民間借貸依舊風風火火。
兩相對比不難發現,眼下的“錢荒”看似來勢兇猛,實則是一場資金錯配導致的結構性資金緊張。不是沒有錢,而是錢沒有出現在正確的地方。
在不少業內人士和經濟學家看來,導致目前金融業短暫性“錢荒”的因素十分復雜,這其中有國際經濟環境變化的影響,但中國金融系統內部杠桿率不斷放大的因素更是不容忽視,大量資金在金融機構的操作之下通過杠桿投資和期限錯配套取利差,資金在各個金融機構間循環往復獲取利潤,“影子銀行”大行其道的同時,也使風險不斷積聚。
不僅如此,由于我國沒有真正的利率市場化,使得市場中存在監管套利的機會。在我國當前的信貸和融資體系下,國有企業較民營企業在融資上具有先天優勢,更容易以較低的成本獲得資金,從而使其能通過委托貸款等方式進行套利,由此導致資金的重復計算,進而導致社會融資總量的虛增。
由此可見,“錢荒”的背后,更需要思考的不是有沒有錢的問題,而是錢要如何用的問題。
中國經濟“不差錢”,缺的是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完善的機制和體制保障;中國股市“不差錢”,缺的是信心和完善的投資者保護機制,這些都需要持續不斷的深化改革。目前的“錢荒”是暫時的,暴露出的問題已引起中國政府的高度重視。在最近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李克強總理強調要優化金融資源配置,用好增量、盤活存量,更有力支持經濟轉型升級。而如何“用好增量、盤活存量”,將是未來中國金融體系改革與發展需要破解的大課題。
“央媽”緣何變“后媽”?
以往,每當市場資金面緊張時,央行總會及時“出手”,通過降準、降息或開展逆回購等方式釋放流動性。然而,這次市場波動持續了足足一個月,央行一反常態“按兵不動”,甚至還間或發行央票、開展正回購來回籠資金,讓市場擴張預期一次次落空。比起資金“旱情”帶給市場的恐慌,央行在其中的表現更值得人們深思。
此次“錢荒”,表面上看,是受外匯占款增速下降、企業所得稅集中清繳、端午節假期現金需求增加、補繳法定準備金等多種因素疊加影響,導致市場資金面供不應求所致。但從深層次看,則是因為部分銀行的流動性管理出了問題。一些銀行表外業務發展過快,一邊拼命搞同業拆借、發理財產品,低成本吸收資金,另一邊通過信托、券商資管等金融工具對外融資,大量資金流向地方融資平臺和房地產市場。
這樣的“玩錢”游戲不僅會導致資金在金融體系內“空轉”,難以流入真正需要支持的實體經濟,還會因為“短借長貸”的存在,埋下流動性風險的隱患。一些銀行貸款沖動強烈,資金備付水平低,由于它們的存在,金融機構流動性是否充足的重要標志——超額準備金率已從去年末的3.3%下滑至5月末的1.7%,對流動性風險的承受能力下降。還有一些銀行流動性應急機制不完善,大多建立在依靠從外部融人資金的基礎上,一旦外部資金趨緊,這種應急機制也就形同虛設了。正是由于這些銀行的流動性沒有保持在合理水平上,才會在市場資金面供不應求時雪上加霜、更加吃緊。這個時候,它們都習慣性地指望“央媽”解圍,而央行的變臉,無疑給這些銀行一個深刻的教訓,督促其按照審慎經營的思路加強流動性管理,也倒逼其“把錢用在更合適的地方”,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發展,更有力地支持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
雖然隨著“錢荒”的升級,出現了股市暴跌、債券招標未招滿、基金贖回壓力加大等現象,但整體來看,當前我國金融體系不大可能爆發系統性的流動性風險。銀行業盈利平穩增長,資本較為充足,風險防御能力較強,銀行體系比較穩健;存款準備金率處于高位,央行擁有充足的“彈藥”來調節流動性。在這樣的形勢下,抓住“時機”給一些銀行糾糾偏,也有其可行的一面。
適度的“變臉”利大于弊,但如果不加控制任由“錢荒”持續,整個金融體系就有可能出現流動性過度緊縮;就會限制銀行的信貸投放能力,形成貸款“量少價高”的局面,不利實體經濟發展。下一階段,作為“最后貸款人”的央行,應在堅持穩健貨幣政策的同時,適時凋節銀行體系流動性,保持貨幣市場穩定。值得圈點的是,央行在6月25日表示,已向一些符合宏觀審慎要求的金融機構提供了流動性支持。此外,央行還可以通過發行定向央票、差別準備金率等舉措,更有針對性地管理那些流動性管理不善的銀行,盡量避免“少數人感冒,大家都吃藥”的情況發生。
金融市場的改革機遇
嚴格來說,當下中國市場并不缺錢。我國廣義貨幣達104萬億元,居民儲蓄即將突破百萬億元大關,從這個角度上看,“錢荒”是個偽命題:資金有的是,只是沒有進入到該進入的實體經濟領域。
客觀地講,外圍環境的變動對國內影響也遠沒有到誘發危機的時刻。現在人們普遍在談論美聯儲量化寬松貨幣政策的退出,擔心由此而引發的熱錢抽逃。但是,由于中國資本項目尚未完全可兌換,對熱錢出逃扮演著天然的防火墻作用。可以說,外部環境的變化帶給中國的影響會有,但不會傷及經濟的基本面。
“錢荒”這一偽命題在銀行和資本市場上引起的“真”動蕩,凸顯出進一步加快市場化改革的緊迫,應當引起人們的重視。正視“錢荒”帶出來的問題,正可以成為凝聚改革共識的真良機。以往的歷史經驗表明,改革往往是被“逼”出來的,往往越是人們意識到不改革的危險性時,越會成為凝聚共識、推動改革的關鍵時刻。如今,“錢荒”現象正以市場的劇烈震蕩提醒人們:靠貨幣信貸的過度擴張換得的經濟增長,正在加劇資金的空轉、泡沫的膨脹和經濟體的虛火上升。我們應當痛下決心加以改變,推進利率市場化等多領域的改革,加快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中國經濟方可實現健康可持續發展。
改革會有陣痛,但不改革必定是死路一條。十八大報告提出,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必須更加尊重市場規律,更好發揮政府的作用。因此,下一步的改革就是要更加尊重經濟運行的自身規律,果斷而有力地轉變政府職能,處理好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的關系,政府把該管的事情管好,把不該管的事情放下,在經濟領域要更多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