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至30日。韓國總統樸槿惠開始就任后的首次中國之行。中國是樸槿惠繼美國之后出訪的第二個大國,也是她擔任總統后出訪的首個亞洲國家。作為中國的重要友鄰,中韓關系的發展不但對兩國影響重大。同時也與整個朝鮮半島乃至周邊地區的局勢均息息相關。
樸槿惠首次訪華可謂成果豐富,中韓雙方在諸多領域達成廣泛共識,還就進一步提升中韓經貿合作簽署了多項文件。其中最大的成果是為中韓經貿關系未來20年的發展奠定了基石。
總統的女兒
“因為父親是總統,我也逃避不了歷史的漩渦。”去年9月,樸槿惠出席一個記者會時,對父親執政時期存在的問題正式道歉。樸槿惠的父親樸正熙是韓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也是最具爭議的總統。在他執政期間,韓國實現了工業化和經濟騰飛,被稱為“漢江奇跡。
韓國人對樸正熙的評價是雙重的:一方面,他被指斥為“日本走狗”、“韓奸”。他實施特務統治,以“民主會耽誤韓國發展”為由拒絕交出權力,因而飽受批評;另一方面,他又被許多人高度評價。2004年,蓋洛普“韓國人最喜歡的歷任總統”民調中,48%的韓國受訪者選擇了樸正熙,位列第一。1999年,美國《時代》雜志將樸正熙列為21世紀亞洲最有影響力的韓國人之一。
之所以如此,一方面因為樸正熙在個人修養方面有不少可稱道之處,如樸實、節儉、注重吏治等;更因為他在一片廢墟上推動韓國5年計劃和“新村運動”,開展經濟改革,使韓國走上工業化、現代化、國際化道路。通過發展外向型經濟,這個幾乎被戰爭摧毀的國家在40多年里成為世界第11大經濟體,許多經濟指標達到和超過傳統工業化國家。
至今,許多韓國人(尤其中老年韓國人)認為,沒有樸正熙,就不會有被稱為“漢江奇跡”的韓國經濟騰飛。近年來,韓國經濟染上所謂“中等國家綜合癥”,高速增長勢頭不再,許多人因此出現“懷舊情結”。
而樸槿惠在1998年涉足政壇時,打出的口號正是“為完成父親未盡事業盡一點力”,當選議員的所在地恰是其父親出生地慶尚北道。在大選期間,盡管她對“繼承父親衣缽”表現得較為謹慎,但得知勝選后的第一次公開演講,是在樸正熙墓前舉行的。樸槿惠適時打著父親的旗號登高一呼,自然會令不少或對樸正熙政績念念不忘、或對現時政府治理不滿的選民眼前一亮。
樸槿惠1952年2月生于韓國大邱,是樸正熙的長女。據韓國昌信大學韓國語系客座教授劉順達回憶,樸槿惠的名字,是樸正熙夫婦和她的阿姨3人一起翻著辭典,費了一番功夫后才取的。樸正熙認為“槿”不僅代表韓國國花“無窮花”,也代表“國家”之意;“惠”則象征“恩惠”。
從小,樸槿惠就是個文靜清秀的女孩子。上小學的時候,父親送給她一套《三國志》,她非常喜歡,每天都捧著讀上大半天。后來,樸槿惠戲稱,自己的初戀是趙子龍。“現在想來,我的初戀是不是就是趙子龍啊,每次他登場的時候,我的心總是跳得厲害。”
高中時期,樸槿惠的學習成績一直是第一名。雖然母親陸英修非常希望樸槿惠學習史學,但她卻考入了西江大學電子工學系。母親曾經多次說,“槿惠好像沒有選擇普通女性所選的平凡道路。”
然而,這位集萬千寵愛于一身的韓國“第一女兒”,并沒有感受到權力給自己帶來的幸福。“總統的女兒,并非如想象般美好。”樸槿惠曾這樣說。實際上,正是因為出生于樸家,年輕時的樸槿惠充分領略了政治的殘酷。
樸槿惠人生第一次出現轉折,是因為母親遇刺身亡。1974年8月15日是韓國光復節,“第一夫人”陸英修陪同樸正熙出席國家劇院舉行的光復29周年紀念活動。在會場上,樸正熙發表了《為打下和平統一的基礎,南北朝鮮應簽訂互不侵犯條約》的演說。“借此意義重大的場合,我認為朝鮮統一必須以和平方式完成這一點……”當樸正熙說到這兒時,突然傳出“砰”的一聲槍響,原來,最后一排的一名20多歲的男子持槍走火,打中了自己的大腿。樸正熙在一片慌亂中想繼續演講,這名年輕男子卻起身沿通道沖向講臺,坐在講臺后面的警衛室長樸鐘圭見狀趕緊持槍躍到了前面。“砰”,第二聲槍響傳來,子彈打中了樸正熙講臺的正面,而第三槍則打中了陸英修頭部,她仰面倒下。
刺客很快被制服,陸英修也被緊急送往醫院搶救,而樸正熙在2分鐘后再次現身講臺,他用沉穩的語調繼續進行演講。當晚7點,陸英修不治身亡。
當時,樸槿惠正在法國留學。接到電話后,她立即回國。在機場的售報亭,樸槿惠看到報紙上用大標題寫著:韓國總統夫人遭暗殺。“母親的死訊就像鋒利的尖刀深深地刺進我的心臟。”匆匆回國的樸槿惠沒能見到母親最后一面。
由于父親不肯續弦,22歲的樸槿惠開始代替母親履行“第一夫人”職責。樸槿惠說:“對我而言,這非常痛苦,但同時又不能不接受這一艱巨的任務。”她將長發高高盤起,收起女孩子喜歡的花花綠綠的衣服,佩戴上母親遺留下的首飾,模仿母親優雅的衣著品位,陪伴父親出席各種政治場合。在樸槿惠當時的日記中,記載了這樣一句話:“現在我最大的義務是讓父親和國民看到父親并不孤單。灑脫的生活、我的夢想,這一切都必將被放棄。”
然而,更殘酷的事情還在等待著她。在父親遇刺那天,樸槿惠半夜被叫醒,她在得知噩耗后,問的第一句話卻是“邊境有沒有異常?”這也被那些批評她的人解讀成“無情”,他們認為樸槿惠和其父親一樣,在親人遇害時都表現出了不受感情左右的冷酷。對此,樸槿惠的解釋是:“我想,經常關注國家安全已經是我生活中的一部分了,因此,自然而然地做出了這樣的反應。”
父親的死對樸槿惠打擊巨大。樸槿惠曾在日記中這樣寫道:“痛苦是人類的屬性,它能夠證明人還活著。”然而,失去雙親的痛苦還沒完全彌合,她又遭遇了令人心寒的背叛。接任樸正熙的韓國總統全斗煥很快掀起了一場批判樸正熙的運動,樸槿惠每天都要從報紙和廣播中,一次次經歷著民眾對父親的否定、否定、再否定。
這種折磨讓樸槿惠的性格越發沉默。她身上開始出現不明斑點,沒有醫生能確切診斷出病癥。“她不與任何人溝通,不熱情,也不冷酷,只是冷冰冰的,一直都這樣。樸槿惠與所有人保持距離,這是她的標志。”一名曾經和樸槿惠共事的人這樣評價她。
1982年,樸槿惠的堂哥樸在鴻勸她結婚,她卻說:“哥哥,以后請不要再說這樣的話。”直到今天,樸槿惠依然單身,她稱自己早已嫁給了國家。“國家是我唯一希望服務的對象”。
“絕望也能鍛煉我”
父親去世后,樸槿惠帶著弟弟和妹妹搬出了青瓦臺,隱居在鄉下。此后近20年里,樸槿惠遠離政壇,只在嶺南大學、一家教育基金會等非政府機構任過職。
在那段痛苦的日子里,中國已故哲學家馮友蘭的書籍給了樸槿惠很大的精神慰藉。“20多歲時,我曾面臨難以承受的考驗和痛苦。父母都被槍殺,遭到曾經信任者的背叛,連呼吸都覺得困難。當時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
也許是因為對馮友蘭的喜愛,樸槿惠愛上了中國文化。她開始通過韓國中文教學廣播節目自學中文。1987年,臺灣學者林秋山曾到韓國給樸槿惠頒贈榮譽博士證書,后來又多次跟樸槿惠有過接觸。林秋山回憶說,“有次到韓國拜訪樸槿惠,她突然用中文講起應酬話,把大家都嚇了一跳。”他還透露,樸槿惠喜歡唱中文歌曲,最喜歡的是《夜來香》和《甜蜜蜜》。
在此次訪華期間,樸槿惠在清華大學的演講也是用漢語做了約3分鐘的開場白和結束詞。6月29日上午10點多,穿紫色西服的樸槿惠走進清華大學主樓演講廳,臺下約500位師生報以熱烈掌聲。樸槿惠以一口流利的漢語開場:“我見到各位清華大學學子們,就想到中國一句古謠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百年之計,莫如樹人。”
雖然之后約20分鐘的演講和回答3個提問,樸槿惠都使用韓文,但仍不時引用中國諺語詩句:“我以前去過蘇州,切身感受到了‘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為了克服那段艱苦時期,我在筆記本上抄滿了良言佳句,其中最難忘的是諸葛亮寫給兒子的話:‘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紫色是我們清華校徽的顏色。總統穿紫衣、用漢語開場都說明她對這場演講的精心準備。”清華大學微納電子系研究生梁業珍說。
“從此,我們要越過韓中過去20年的成功經驗,開啟共創新20年的心信之旅。兩天前,我與習主席共同簽署了韓中面向未來聯合聲明,這既是旅程的藍圖,也是路線圖。”樸槿惠的演講,緊扣《韓中心信之旅,共創新20年》的演講主題。
她以具體的數字和實例解析韓中關系。“建交雖然不過21年,但兩國友好發展的速度卻史無前例。兩國貿易額已增加40多倍,每天100多架次飛機和船舶往返韓中,兩國各有約6萬留學生在對方國家留學。很多韓國人從小通過書籍和漫畫,接觸《三國演義》、《水滸傳》等中國古典文學。”
樸槿惠還分享了“韓國夢”和“中國夢”的相通之處。她說,正如韓國和中國的江河最終流入同一片海,現在中國正朝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奮勇前進,韓國也向著開啟國民幸福新時代的“韓國夢”邁進,韓國與中國共同分享的夢是美好的,韓中和諧相處一定會有光明的未來。
“我遇到不少挑戰,但最困難的時期是父母遇刺身亡,我個人也受到襲擊,差點喪命。”在提問環節,當梁業珍問到“巾幗們在從政過程中要付出更多努力,不知您一路走來,曾遇到哪些挑戰?”,61歲的樸槿惠如此回憶人生困境。
作為韓國前總統樸正熙的長女,樸槿惠說,她最初的理想是研究電子工程,成為專業人才。但父母的遇刺改變了她的人生軌跡。傷心欲絕的樸槿惠,閱讀了大量中國古典書籍,其中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是幫她重新找回內心平靜的生命燈塔。
正是基于此,馮友蘭先生的女兒宗璞女士,得知樸槿惠到訪清華的消息后,特意托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陳來給總統送來一幅書法。“馮發蘭先生已故去20多年,但他如果在世,一定很高興把這首詩題寫給總統閣下,因為您是他的書的知音。”陳來說。
“在人生低谷,我受到的啟發是,人生一世,終歸塵土,就算有100年光陰,也不過歷史長河中的漣漪。因此,人要活得正直和真誠。無論遭受多大考驗,只要與患難為友,視真誠為道路上的燈塔,絕望也能鍛煉我。”樸槿惠說。《絕望鍛煉了我》也正是樸槿惠個人自傳的標題。
有媒體評論,5月樸槿惠訪美時用英文演講“很出色”,在國家領導人層面,到對方國家用對方的語言來作演講還比較少。當前國際政壇給予女性越來越多的機會,此次樸槿惠的“清華秀”延續了一貫的“樸槿惠風格”:溫和親切,但是話語中能感受到她剛毅的性格。
女總統的施政藍圖
現年61歲的樸槿惠屬“早起型”,每天凌晨4時30分左右起床,多年來一直如此。總統助理說,她入住青瓦臺以來,也沒有改變這一習慣。
2月25日,樸槿惠正式就任韓國總統。她每天上午9時至10時上班,從同樣位于青瓦臺大院內的官邸到辦公室,車程三四分鐘;除非有外出公務活動,一般每天只來回這一趟。一天日程從瀏覽內閣成員遞交的各類報告和互聯網開始,樸槿惠同樣花時間閱讀互聯網上批評政府的帖子。
近期發布的兩份民意調查結果顯示,大多數韓國人認可她的表現。蓋洛普公司韓國分部的民調中,樸槿惠支持率為52%;韓國媒體研究中心的民調顯示,65%的受調查者認可她。兩份民調中,樸槿惠的最大得分點是應對朝鮮半島局勢得當。
樸槿惠就職前兩周,朝鮮進行第三次核試驗。3月以來,朝韓關系不斷惡化。朝方當月月底切斷朝韓軍事熱線,以抗議韓國和美國舉行聯合軍事演習。4月,開城工業園區關閉。按韓聯社的說法,應對這些危機,樸槿惠沒有過多發表公開講話,但要求軍隊做好準備并實施震懾,向民眾承諾韓國的安全不會遭破壞。樸槿惠還尋求改變前任李明博政府的強硬政策,向朝鮮施壓同時,倡議建設“朝鮮半島信任進程”。
在野黨前資深國會議員趙舜衡近期接受韓國聯合通訊社電視臺采訪時說:“樸槿惠政府上臺時,韓國正處于由朝鮮引發的安全危機之中。在外交和安全領域,我認為樸總統處理朝鮮議題得當,她態度堅決且冷靜,同時堅守原則。”
2月底,樸槿惠政府對外公開含有未來5年將推進的課題的國政路線圖。“國民幸福和充滿希望的新時代”被確定為新的國政藍圖。工作崗位和就業問題成為核心話題。據韓國《朝鮮日報》報道,樸槿惠政府為實現這一國政藍圖的五大目標分別是:實現以創造工作崗位為核心的創造型經濟;推行滿足社會需求的就業和福利政策;實施富有創意的教育并使國民享受文化生活;加強社會安全保障和團結,為開啟幸福的統一時代奠定基礎。
與過去制定新政策不同,此次交接委員會的路線圖只是在整理樸槿惠的大選承諾,但也有和選舉期間所強調的有些變動的部分。去年7月10日,候任總統樸槿惠宣布參加大選時曾提出經濟民主化作為首要國政目標,其次是創造工作崗位和推行滿足社會需求的福利政策。但接管委員會此次將創造工作崗位和就業問題擺在國政課題的最優先位置。雖然包含幾項限制大企業集團廣泛擴張的政策,但長達222頁的國政藍圖資料中,一次也沒有出現“經濟民主化”一詞。經濟民主化,即嚴格約束大型企業,防止它們濫用經濟實力、“欺負”中小企業,繼而緩解社會不公。
漢城大學經濟學教授金相九說,五大施政目標沒有提及經濟民主化令他失望,“這一最新變化使人懷疑,樸槿惠關于經濟民主化的承諾是否遭到削弱”。
樸槿惠政府解釋,經濟民主化的具體措施已經包含在中小企業管理方案中,只是沒有用“經濟民主化”一詞;“路線圖”提出“有原則的市場經濟”,相當于“經濟民主化”。國政藍圖顯示,因“差錢”,樸槿惠的一些競選承諾縮水或退居次要地位。
樸槿惠上臺以來遇到的挑戰不僅包括朝鮮、施政質疑,同樣涉及國政運營不力。
上任之初,由于反對黨不滿樸槿惠提出的政府重組方案,她的許多內閣部長提名人選得不到國會批準。國務總理提名人選金容俊、國防部長官提名人選金秉寬以及上任不過8天的法務部副部長金學義,都先后因卷入丑聞而放棄接受提名或辭職。
直至4月中旬,樸槿惠內閣才組成完畢,當時距離樸槿惠就職已有52天。更令樸槿惠想不到的是,她首次訪美期間,隨行的發言人尹昶重鬧出性丑聞。
除忙于外交,疲于應付施政問題,樸槿惠在內政方面的“事無巨細”,也招致一些批評。韓聯社報道,樸槿惠為內閣部長和政府機構制訂詳細的工作方針。但在政治分析師看來,因怕犯錯誤而過分依賴總統指示會讓政府官員逐漸喪失獨立工作能力,同時不利于他們勇于嘗試新辦法。
從長遠角度看,民眾對樸槿惠的滿意程度會受經濟狀況左右。法新社評述,當半島局勢逐漸緩和后,民眾將重新關注就業、社會保障和收入差距等。現階段,韓國經濟增長乏力。最近,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經合組織)調低韓國經濟增長預期至2.6%,而韓國發展研究院也把本年度的經濟增速從3%調低至2.6%。
韓國西江大學社會學教授千相真認為,目前樸槿惠執政時間還太短,不足以作為預測她今后5年執政好壞的可靠標準。但不能否認,樸槿惠對此的付出與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