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文1
最好的人際關系是忘卻
□王 蒙
他人對待你的態度取決于你對他們的態度。至于說到他們的毛病,不見得一定比你多,即使是常常不比你少。無論如何,我們可以努力做到使自己變成一個和善的因素,安定的因素,團結的因素,文明的因素,而不是相反。我們可以努力做到心平氣和,冷靜理智,謙恭有禮,助人為樂。而不是相反,急火攻心,暴躁偏執,盛氣凌人,四面樹敵。即使一時不太了解的人,只要不是涉嫌刑事犯罪,而你又沒有領到刑偵任務,那么還是友好待之為先。對陌生人不可有惡意,不可有敵意,不可以無端懷疑,不可以拒人于千里之外,更不可以出口傷人,隨意中傷,到頭來只能暴露自己的幼稚與低級。
甚至對那些或某一個對你確實是心懷敵意乃至已經不擇手段地搞起你來了的人,你也可以反躬自問,我們自己有什么毛???有什么使他或她受到傷害的記錄?有沒有可能消除誤解化“敵”為友?還要設身處地想想對方也有情有可原之處。進一步想,對方之所以險惡,不無背景來由。從另一方面想,險惡的心情和弱勢的處境很可能有關系。見了草繩當蛇打,只因10年前他或她被蛇咬了個半死。從遠景看,一切個人的嫉恨怨毒,一切鼓噪生事,一切簽名告狀也好,流言蜚語也好,棍子帽子也好,在一個大氣候相對穩定的情勢下,作用十分有限,可能起的是反作用。你見怪不怪,其怪自敗。大可以正常動作,平穩反應,美好心態,不受干擾,讓各種事務按部就班地前進,讓你的生活按照既定的軌道前行?;蛘吒唵我稽c,暫時不予置理就是了。你那么忙,有工作有學習有寫作有業務有使命感也有無限的生活樂趣在身,怎么有可能去奉陪那些日暮途窮,再無希望,只剩下了在與假想敵的斗爭中討生活的專業摩擦戶呢。
當然,不是說任何人你不理他就沒事了,也有沒完沒了地搗亂的、騷擾的。我們日常說“一個巴掌拍不響”,對特殊的人、事只能是自衛反擊,點到為止,及時撤退,愛好和平。不要以為自己能夠改變很多人、很多事,不要以為自己占了理就能消滅誰,不要以為自己的成績輝煌就能掩蓋住別人的哪怕是小小的惡劣。
所以最好是從根本上忘記人際關系之說,忘記關系學。就關系求關系,只能走向窮途末路,貽笑大方,小里小氣,俗不可耐。而一個人只要專心學習,努力工作,真實誠信,與人為善,平等待人,健康向上,群眾關系、人際關系自然能好,一時有問題受誤解也不過是小小插曲小小過門。關系是副產品,是派生出來的東西,是自然而然的東西。對待關系寧肯失之糊涂、失之疏忽,也不要失之精明、失之算盤太清、太細。
(選自《王蒙自述:我的人生哲學》)
閱讀上文,回答下面的問題。
1.文題說“最好的人際關系是忘卻”,請結合文章內容分析這句話的含意。
答:
2.文章語言很有特色,試以第一自然段為例加以賞析。
答:
3.請分析第二自然段的論說思路。
答:
4.題目為“最好的人際關系是忘卻”,文中又說對特殊的人、事要“自衛反擊”,這是否矛盾?說說你的理解。
答:
5.“他人對待你的態度取決于你對他們的態度”,你在人際交往中對此有怎樣的體驗?
答:
選文2
人際交往的奧妙
□[美國]喬治·洛里默
人們總是對自己所愛的、尊敬的朋友,發自內心地關懷他們,期盼他們能安樂。如果不能秉持這種心情,你實際上也就無法取悅對方。人際關系的原則,便是這種思念對方的心情。有了這種心情后,至于該如何遣詞用字,自然也就能一目了然了。取悅人們的心情,我看誰都會有,然而,在人與人交往的實際場合,真能知曉如何取悅他人的方法者,并不多見。關于這一方面并無特別的定論,但唯一一條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原則是:投之以桃,報之以李。如果能深深懂得這個道理,只需舉一反三即可。有了這一本領,對方必然會滿心喜悅。
在眾人聚會的場合里,最糟的莫過于將所有的話題盡放在自己身上。這點應極力避免。無論多么出眾的人物,只要是談論自己,自然而然地腦海中便讓虛榮心與自尊心給盤踞了,如此一來,必將引起眾人的不快。有些人會在談話中突如其來地冒出與話題無關的只與自己有關的事,結果給旁人落得一個傲慢自大的印象。有些人則會以自認為巧妙的方式提起自己。例如:大伙兒正在批評某些不正當的行為時,他會洋洋自得地舉出自己的優點來加以比較。如,“說這種話是相當可笑的!我是絕不愿意說這種話的”“如果是真有那種事,我也說不出口”“對我來說,為了自己沒做過的事,而遭受他人猛烈的抨擊,即使是說破了嘴,我也會百般辯解的”之類的話。
事實上,任何人都有自尊心。所以,當遭受批評時,為了洗刷自己的嫌疑,往往會信口開河,這也許會發生如同上述的情景。但是,這是何等膚淺的品格呀!由于虛榮心的作祟,便絲毫不害臊、毅然決然地拋棄正義的外衣。這絕非謹慎小心的態度。也有人雖然同樣是在訴說自己的事,卻會陰險地采取低姿態的方式,這種人就更加愚笨了。首先,他表露了自己是個弱者,然后,喟嘆自己不幸的身世,并向上帝發誓。最過分的是,當他說這些話時,還表現出一副羞怯靦腆、踟躕不決的模樣。我真的不了解這種人。即使再怎么怨嘆自己的不幸,就算因而取得周遭人們的同情,也是于事無補,徒增煩惱罷了。就如同他自己說的,他真是能力不足,所以什么事也做不成。周遭的人們也無法施以援手。但是,到了這種田地,他們依然不能覺悟,盡管了解自己盡干了傻事,卻只能滿腹牢騷地怨天尤人。他們的結局就不言而喻了。
滿是缺點的人們,成功只是僥幸,因為這種人即便是想順當地立足于社會之中,也是一樁難事。因為事實無法改變,只能無助地鼓足余勇,作最后的掙扎,最后的抗爭。你或許會懷疑此事的真實性,但這卻是千真萬確的。你只要稍加留意,便會發現周遭有許多這樣的人物。
(選自《人生的忠告全集》)
閱讀上文,回答下面的問題。
1.作者為什么說“投之以桃,報之以李”是交際中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原則?
答:
2.文章第二自然段列舉一些人的話,有什么作用?
答:
3.“當遭受批評時,為了洗刷自己的嫌疑,往往會信口開河”,作者為什么認為這樣做是“何等膚淺的品格”?
答:
4.根據文意,作者認為人際交往的奧妙有哪些?請分點概括。
答:
5.“滿是缺點的人們,成功只是僥幸”,你同意作者的看法嗎?請聯系自身實際談談。
答:
選文3
論友誼
□[美國]愛默生
組成友誼的元素有兩種,每一種都至高無上,令我難分軒輊,列舉時也沒有理由分個誰先誰后。一種就是“真誠”,一個朋友就是一位我可以與之真誠相待的人。在他面前,我可以不假思索地說話。我終于來到了一個如此真誠而又如此平等的人面前,我竟然可以卸下所有那些虛偽、禮貌與瞻前顧后的貼身偽裝,而這正是他人從未脫掉過的。而且,我可以用兩個化學原子相遇時那種簡單與完整的方式來和他打交道。真摯就像王冠與權威,是最高階層的人才獲準得到的豪華,除了獲得說真話的許可外,再無其他可供追求與恪守。
每個人獨自一人時都是真摯的,第二個人一加入,虛偽就開始了。我們用恭維、閑話、逗樂以及打情罵俏來躲避和抵制同胞的接近。在他面前,我們會層層疊疊地將自己的思想掩蓋起來。對我們大多數人來說,友誼顯示的不是它的臉與眼,而是它的側面與背面。在一個虛情假意的時代,要想同人維持一種真誠的關系無異于精神錯亂,可不是嗎?我們很少昂首而行。我們所遇見的每一個人幾乎都需要某種禮節——需要迎合:他有一定的名望,一定的才能,頭腦里有某種不容置疑的宗教的或慈善的奇怪念頭。而這一切將我和他的談話攪得一團糟。但是,一個朋友卻是一個心智健全的人。他影響的不是我的心機,而是我本人。我的朋友款待我而對我沒有任何約束。因此,朋友實際上是一種悖論。我本是孑然一身,我實際上目中無人,可他的存在,我能用證明我存在的證據來加以證明。因為現在我看見了自身存在的相似物。它的高度、品種以及奇特性,都以一種異質的方式重現出來。所以一個朋友不妨被視為天性的杰作。
友誼的另一元素就是溫柔。每一種關系、血緣、自尊、希望、錢財、欲望、憎恨、欽佩,每一種環境、徽標和瑣事,都將我們同世人扭結在一起。但我們很難相信會有這么好的品行,竟至于以愛來吸引我們。難道別人會有這樣的福氣,我們竟然會這么純潔,居然能向他們示以溫柔?當一個人成為我的所愛時,我就到達了幸福的終點。我發現書上所寫的很少涉及這一問題的實質??墒俏疫€是有一句無法忘卻的名言,有位作家說:“我怯懦而又直率地將自己奉獻給那些我全然屬于他們的人。越是我深愛的,我給予的柔情越少。”我希望友情不但有眼、有口才,同樣應當有腳。它必須腳踏實地,才能直上青云。我希望它首先有點像平民,然后才能是真實的天使。
只有心胸寬闊的人,只有確信偉大、善良總是經濟的人,只有不急于干涉他人命運的人,才適合這種社交。友誼需要虔誠以待。對于一顆偉大的心靈來說,在無數具體事情上,他仍然是個陌生人。這樣,他才能在最神圣的范圍內接近你。讓姑娘們、小伙子們將友誼視作財產來對待吧。讓他們去吸吮一種短暫的、顛覆一切的歡樂,而不是獲得那種至高無上的利益。
(選自《愛默生隨筆》)
閱讀上文,回答下面的問題。
1.為什么說“真誠”是友誼的一大元素?
答:
2.文中第二自然段寫到“朋友實際上是一種悖論”,作者這樣說的理由是什么?
答:
3.文中畫橫線處引用一位作家的話,有什么作用?
答:
4.最后一個自然段中的“短暫的、顛覆一切的快樂”是指什么?
答:
5.作者認為友誼有兩大元素,即“真誠”和“溫柔”,你認為友誼還有什么元素,聯系實際談談。
答:
【徐畏軍、何小艷/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