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環境的變化,正在推動著門戶網站新一輪變革升級,這其中,自然包括已經經歷15年征程的新浪。在今年4月,新浪首頁進行重要改革,打通門戶與微博兩大平臺鏈接,引發行業關注;8月,新浪在簽署NBA網絡直播、轉播協議基礎上,加強了社交化,讓用戶觀看比賽時,不僅可以看直播、轉播,還能參與競猜游戲、買彩票、NBA社區互動等,構建起連接廠商、球迷、明星(廠商的代言人)、用戶的體育消費生態圈……如今,在馬不停蹄的變革途中,新浪在9月6日“商業思想商業思想OpenDay”表示,他們正在整合多種媒體形態,打造全新數字化媒體平臺。
媒體影響力升級
媒體是這個數字化媒體平臺的核心,也是新浪不可變革的核心。
把時間迅速拉回15年前,彼時的新浪已經開始醞釀自身媒體影響力。在1998年美國對伊拉克戰爭中,新浪整合媒體報道資源,首次嘗試24小時連續報道,讓網民第一時間了解新的動態和局勢變化。隨后新浪在大事件報道上,如美國9.11事件、神舟五號發射等等事件中,充分發揮著門戶作為主流媒體作用,通過媒體運作制造稀缺價值內容,獲得主流網民關注,也贏得了豐厚的品牌廣告投入。
熱點事件一直是品牌關注的焦點,借助媒體的影響力,新浪將品牌需求融入到媒體內容中,幫助品牌提升讀者對于其認知度及企業形象塑造。作為內容和營銷的承載媒體,新浪也在不斷對媒體進行改變,它已經不僅僅是門戶。
新浪微博作為當前社會化媒體重要代表,社會和營銷作用越發得到提升。今年8月一場司法庭審,新聞當事人濟南中院的官方微博成為了內容源頭,讓用戶和媒體在同一時間,同步獲得相同信息,帶給公民群體全新參與體驗,多視角了解事件全貌,可謂帶來數字媒體里程碑上,又記了一筆。
其實,微博拉近了媒體與用戶的距離,創造品牌與受眾充分“親密接觸”環境,凸顯互聯網媒體價值。同時,新浪博客、視頻、移動APP等媒體形態,也讓新浪產生更多更豐富內容源,進一步提升媒體的影響力。新浪商業運營副總裁王雅娟表示:“新浪的商業營銷思路,是以倒推模式,依托現有新浪媒體、品牌影響力和營銷產品資源,為廣告主提供營銷服務。”
多形態營銷服務
然而,對于新浪的媒體屬性,似乎很多人在認知上,對它進行了分割,門戶、微博營銷價值被單獨拎出來計算,這在新浪商業運營總經理戴杰看來,是對新浪的誤解。“很多人往往在主觀上將新浪網、新浪微博界定為兩個概念,其實它們是同屬于大新浪范疇中的。”王雅娟也表示,新浪微博人群同樣融合在打新浪網平臺下,對互聯網用戶形成更完整覆蓋。
這個大范疇在數字化媒體平臺上。在媒體碎片化時代,新浪通過電腦屏幕及移動終端屏幕橫跨門戶、視頻、微博、移動端四大產品線全面服務用戶,形成“雙平臺+多終端”媒體優勢,讓人們在碎片化時間通過不同入口獲取實時新聞,也為品牌提供更多用戶溝通機會。舉例來說,當品牌依托新浪媒體影響力開展營銷時,并不僅局限在一個區域內,而是以全媒體傳播形式,與更多媒體內容相結合傳播,形成媒體互補,覆蓋廣告主想要影響主流網民群體,實現全方位、多維度、立體式營銷關系鏈。
新浪首席運營官兼聯席總裁杜紅表示:“媒體平臺化的豐富實現,不僅僅依靠網絡產品和技術驅動,同時媒體豐富性需要足夠媒體運營經驗和強大媒體影響力相結合。”不同的媒體形態之間,用戶需求和場景的差異化,需要媒體平臺具有不同的運營維度。對于新浪,透過門戶、微博等多種媒體形態、多終端、多產品用戶覆蓋,組成不同團隊實現商業化營銷探索,對經驗數據進行積累篩選挖掘。依托新浪網與新浪微博覆蓋中國近80%網民,與媒體影響力和媒體運營經驗融合,為品牌提供營銷服務,推動新浪數字化媒體平臺發展。
數字生態鏈建設
新浪的媒體轉型變化,是用戶越發睿智發展的結果。
隨著網民上網行為的深入,他們已經不再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更是創造者和傳播者,碎片化媒體下,他們對于信息需求更為個性化、多元化。因而,更好把握消費者需求,將其與品牌營銷目的相結合,也推動新浪必須不斷變革。“新浪為睿智用戶而變,企業與睿智用戶之間,只有一個新浪的距離。”新浪北區銷售總經理周全這樣闡述新浪的作用。
通過全面升級營銷平臺,新浪對優質資源進行整合,實現門戶與微博雙平臺多終端戰略布局,打破與傳統媒體平臺界限,讓企業與用戶之間建立多元聯系,可以說新浪為用戶和企業提供了一個多項選擇題。而想要保證答案正確,數據分析怎么能夠缺少。
說到新浪的數據基礎,怎好不提它與阿里巴巴的合作。作為國內主要的社會化媒體平臺,新浪微博為阿里的戰略合作,打通戶瀏覽行為、社交數據、購物行為等內容,透過數據挖掘,建立完整營銷分析體系,描繪網民的營銷形象,并將數據反饋到生態鏈上相關合作伙伴,優化企業營銷決策,提升推廣效率。
王雅娟告訴記者,不同品牌廣告主互聯網營銷投放存在一定差異,新浪在盡可能滿足其數字營銷多項選擇同時,借助人群覆蓋和大數據優勢,對用戶形成數據圍繞,進而開展新浪全平臺營銷選擇。其實,在新浪正在構建的媒體平臺上,消費者、品牌、數據這三者之間相互聯系,彼此互動,提升新浪媒體的影響力、洞察力和推動力,構建一個互聯網營銷生態鏈,讓媒體形態更加多元化。
媒體平臺化進行中
“15年來新浪一直在改變。”杜紅告訴記者:“從最初的體育論壇到新聞頻道到綜合網站、門戶、多終端平臺,新浪已經不是一家門戶網站,而是新的媒體形態。”在杜紅的眼中,未來的數字化媒體平臺方向,是豐富、立體、開放,這從上面新浪轉型介紹中,也可看到。
對于媒體而言,優質的內容是發展的根本。如今高品質內容來源隨著互聯網變化而變,尤其是自媒體的快速崛起,為互聯網提供更為豐富內容素材,滿足讀者多元化閱讀需求。內容傳播方式也越發豐富,視頻、圖片、文字等多樣化展現形式,也提升了用戶對于內容閱讀的興趣,讓品牌在不同終端、時間、場景下,融合新浪豐富內容,對消費者實現影響。
內容、產品的豐富,讓新浪逐漸形成的立體多維度營銷鏈上,品牌更深度與消費者接觸互動。這并不是一個簡單垂直化媒體過程,它能夠實現在滿足用戶溝通、多元商業需求提供同時,與諸如體育、旅游等領域緊密捆綁,逐漸發展成為行業中一個重要環節或紐帶,幫助新浪擺脫單一收入形式依賴,形成營收多元化。“借由微博,新浪正從門戶向互聯網平臺轉型,其中自媒體平臺、視頻、電子商務均是未來發展的重點。”
“真正意義上的開放,是媒體系統幫助平臺上各方實現媒體價值和商業價值。”根據杜紅介紹,新浪的自媒體開放平臺,將會為自媒體提供文章分析數據、評價、點贊專有工具,通過高質量內容數據分析,預測出用戶喜好度和關注熱點趨勢,不僅僅讓品牌,自媒體也可據此進行市場營銷規劃,透過平臺商業分享機制和系統,帶來營銷收益。“新浪還不完美,未來的新浪數字化媒體世界,還在不斷進行探索變革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