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費孝通的《鄉土中國》主要論述中國基層社會中差序格局的形成過程,而這種基層社會的研究視角與研究習慣法的社會環境相似,因此本文就選擇以此作為切入點,結合《鄉土中國》一書,從中國基層社會去研究習慣法,對習慣法的來源,適用范圍,內容等進行相關分析,最后以期對習慣法的價值及作用有初步了解。
關鍵詞 《鄉土中國》 習慣法 基層社會
一、習慣法的定義
習慣法基本上是一個法社會學領域內的概念,是從社會的角度觀察規則的產物。習慣法都具有不成文的形態,它主要是以口耳相傳的方式在民間社會自發形成、得到人們承認并遵守,具有一定強制性的行為規范。在眾多學者對習慣法的定義中,我認為梁治平先生的觀點最為恰當,其對習慣法的定義是:“習慣法乃是由鄉民長期生活與勞作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一套地方性規范;它被用來分配鄉民之間的權利、義務,調整和解決他們之間的利益沖突;習慣法并未形諸文字,但并不因此而缺乏效力和確定性,它在一套關系網絡中實施,其效力來源于鄉民,對于此地方性的熟悉和信賴,并且主要靠一套與特殊主義的關系結構,有關的輿論機制來維護。”梁治平先生對習慣法的定義把習慣法作為鄉民在長期的生活經驗中通過經驗認同的“知識傳統”,這種定義方式注重在草根文化中建立法治的本土根基,對中國人生活秩序的達成機制進行文化闡釋。
此外,蘇力先生更多在功能意義上對習慣法進行界定,將習慣法作為“法治的本土資源”。所謂本土資源既包括中國的歷史傳統,即“活生生的流動著的、在億萬中國人的生活中實際影響他們行為的一些觀念”以及在行為中體現出來的模式,也包括“當代人的社會實踐中已經形成或正在萌芽發展的各種非正式的制度”,如各種本土的習慣、慣例等。 盡管蘇力的初衷和動機是力圖借用習慣法的“本土資源說”推進法學研究的范式轉變,將研究的視野不僅僅投向流動著的歷史傳統,而且試圖挖掘習慣法在功能上的現代意義。
二、習慣法的淵源:道德觀念、地緣關系、禮治秩序
在《鄉土中國》中“系維著私人的道德”一章里論述的道德觀念實質上就是一種對鄉民的約束,在基層社會中產生的一種自然約束力,這種約束力被民眾所承認遵守,便是習慣法了。
習慣法另一個淵源是地緣關系。地緣是從商業里發展出來的社會關系,它是契約社會的基礎。契約是指陌生人中所作的約定,在訂定契約時,各人有選擇的自由,在契約進行中,一方面有信用,一方面有法律。因此,地緣關系對習慣法的形成具有重要影響。在“血緣和地緣”一章中關于地緣社會中商業的交易方式中有這么一個故事,大致是說相互挨著的隔壁鄰舍幾家人,與對方交換各自所需的物品要大老遠的走上十多里在市集上互相交換清楚之后,又老遠的背回來,他們都不愿意在自家門前進行交換,因為他們的思想中有一種觀念是在門前是鄰居,到了市集上才是“陌生人”,才能以“無情”的身份出現,在這里大家把原來的關系暫時擱開,一切交易都得當場算清。在這鄉里鄰居之間形成的規則,大家都默認遵守,于是就產生了他們自己習慣法。
三、習慣法的適用范圍:“熟人社會”
習慣法適用于一個“熟人社會”,一般而言,這個群體彼此之間是熟悉并相互了解的,社會關系比較“透明”。在這樣的熟人社會里,各人都很是顧及自己的“面子”,特別講究人與人之間的“人情”,大家都基本上能夠相互“給面子”,不愿意“欠人情”。在這樣的社會里人們能夠做到和諧相處,彼此心照不宣,很少做出“有失體統”的事來。他們都能遵守共同的規矩,形成共同的風俗,文化規范,人們都按習慣來行事。因此,習慣法在這里比國家制定法起的作用要大得多,平時我們所說的習慣法也都是針對這一熟人社會而言的。
四、習慣法在司法實踐中的運用:鄉間調解
在“無訟”一章中關于鄉村調解的論述是講運用習慣來解決糾紛的情形。“在鄉村里所謂的調解,其實是一種教育過程。” 調解都是由一位很會說話的鄉紳開口,而他的公式總是把被調解的雙方都罵一頓,接著教訓一番,而在鄉紳教訓完之后,被調解雙方總是“和解”。這種教化方式是鄉土社會中運用得最多的調解雙方糾紛的解決辦法,當這種鄉間調解失效的時候,他們就只有告到司法處去尋求公力救濟了。因此,作為習慣法之一的調解方式,主要是依靠民眾的普遍認可,依靠情感、良好的心理認同,價值利益取向的共同性和社會輿論來實施和維持,與國家法相比,不具有“強制性”,體現的是一種“同意權力”。
五、習慣法的價值及作用:在傳統的熟人社會、鄉土社會里,其價值遠大于國家法
“費孝通在《鄉土中國》一書中,把中國廣大農村基層社會稱為‘鄉土社會’,認為鄉土社會的特點是‘富裕地方性’,即是他們的活動范圍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區域間接觸少,生活隔離,各自保持孤立的社會圈子。在一個熟悉的社會中,我們得到從心所欲而不逾規矩的自由,在鄉土社會中,人們彼此之間都是熟人,信用的確立不必依靠契約的重視。” 他們追求“無訴”,公共秩序的維持無需依賴國家的法律,而是依靠“對傳統規則的服膺”,即所謂的“禮治”。他說:“鄉土社會……是一個‘無法’社會,假如我們把法律限于國家權力所維護的原則,但是‘無法’并不影響這個社會的秩序,因為,鄉土社會是‘禮治’的社會……而禮卻不需要有形的權力機構來維護,維護‘禮’這種規范的是傳統。” 在這種熟人社會里,習慣法才是規范社會的主角。“鄉土社會是安土重遷的,生于斯、長于斯、死于斯的社會。不但是人口流動很小,而且人們所取給資源的土地也很少變動。在這種不分秦漢,代代如是的環境里,個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經驗,而且同樣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經驗。”古代的大多數國家都是這樣的鄉土社會,于是習慣法在其社會控制系統中就起著中心和主導作用。
注釋:
蘇力.法治及其本土資源[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1996:14.
費孝通.鄉土中國[M].北京:北京出版集團公司, 北京出版社,2011:81.
羅家云.論習慣法的價值[J].玉溪師范學院學報,2007,23卷(7).
費孝通.鄉土中國[M].北京:北京出版集團公司, 北京出版社,201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