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復仇思想受到儒家觀念的影響,人的內心沖動也對復仇心理有著催化作用,所以在中國古代“復仇為人之故情”。儒家學說對于復仇主要是贊許的態度,認為復仇是“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間的習俗觀念也是認可復仇。復仇思想作為觀念意識影響到法律的發展,在這樣的情理法共同因素作用下,導致了復仇現象頻發,復仇思想在中國古代根深蒂固,不斷延續。對復仇現象形成及其持續存在原因與危害性的探討,有利于理解歷史、為中國法治社會建設提供借鑒。
關鍵詞 復仇現象 產生及存在原因 危害性
復仇主要分為血親復仇與同態復仇。血親復仇亦稱“血族復仇”。是氏族社會中被殺害或傷害的親屬報仇的一種習俗。同態復仇則是復仇者為求得報償,以同等傷害施于對方,即即所謂“以眼還眼,以牙還牙”。但基于中國古代特有的禮制所起的重大作用,“原始性的同態復仇或同態傷害由于缺少禮的依據自然會有所滌汰”以及“國家政權對復仇行為的干預與調解”, 我國古代并沒有同態復仇的規定。所以我們通常所見之復仇即指合乎儒家道義的血親復仇。
縱觀歷史上的法律規定,我們可以得知從東漢以來的法律,除了元代之外,在整體上是從控制復仇邁向禁止復仇的。除了積極的制止復仇外,還有移鄉避仇的辦法,消極的防止復仇事件的發生。盡管法律考慮周全對復仇加以制裁,可是民間私自復仇的風氣仍然非常盛行。復仇主義的深入人心不僅僅表現在復仇者本人的行為,還表現在社會對復仇者的同情與贊揚,不但一般的大眾輿論,包括讀書人,即便是掌管禮教或司法的官員也有這樣的看法。此外,復仇者往往能得到標榜以孝治天下的皇帝的赦宥。雖然歷史上也有依律擬斷,不加赦宥的,例如唐玄宗時的張審素二子復仇案,但這只是少數,甚至當時一些學者還批評玄宗處置不當。
復仇現象如此牢固地扎根于社會,甚至國法有時亦對其無可奈何,自然存在諸多原因。在古代社會,復仇具有一定的歷史合理性。筆者認為主要可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考慮。
首先,在于人類的本性使然。朱蘇力先生在《文學中的復仇與法律》中說:“從社會生物學角度,復仇制度是人的生物性決定的,是人的一種本能,凡是沒有復仇本能,就會被淘汰。” 其認為復仇是人的自然屬性。苗鳴宇提出:“復仇這種意識并非與生俱來,而是通過后天的灌輸培養的,就好比現代人在法制觀念的熏陶之下,遇到這種事之后首先想到的是通過法律途徑來解決”。 苗鳴宇認為復仇是人后天培養出來的觀念意識,體現了人的社會屬性,這種觀點恰與前者相悖。筆者比較贊成朱蘇力的說法。通俗點來說,筆者覺得,復仇的沖動是人們與生俱來的,為受到傷害的自己或自己的親人尋求救助的一種途徑。苗鳴宇老師的觀點忽視了即使在現代法治觀念下,復仇思想亦不可能是覆滅的。
其次,長期占據統治地位的儒家思想的影響。在西漢武帝時,儒學成為國家承認的唯一的正統學說。這種官方的學術,帶來了意識形態領域的深刻變化。法家“一斷于法”的思想在政治上失去了作用。在法律儒家化的過程中,法律的制定者們日益注重以儒家的經義指導司法實例,這更為復仇主義的發展找到了一個契機。在儒家經典中復仇是天經地義之事,儒家思想對于復仇行為是褒獎的,認為復仇是忠孝仁義的表現,是任何人不可逃避的責任和義務。
最后,復仇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國家司法的缺失。復仇是一種特殊的私力救濟形式。“在一個缺乏政治力量維持公正的社會中,允許私人自行尋求賠償不足為怪。” 這體現了復仇對法制的補充作用。隨著法律的不斷發展,審判和處罰的權力逐步收歸國家。但是當事人通過法律途徑不可能得到圓滿解決,或者通過了法律途徑仍舊無法得到圓滿的結果,復仇在實際意義上就有了彌補法律不足,或者糾正司法不公的意義。同時在古代,國家司法權力的觸角若有不及的地方,人民自助的復仇不可避免。另一點可以注意的是,中國民間法的存在不容忽視,如宗法族規等,其中不乏殺人償命的規定,而且一定程度上這些宗法族規在宗族內部的威信力還在國家法之上。
復仇現象的危害性集中三個方面:首先,國法危害。復仇危害性集中在破壞法律的權威與公信力。它的目的性很強,就是私自以暴力手段要求侵害者承擔死亡的后果,這使法律的威嚴受到了侵害。復仇不僅影響國家法律價值意義,而且使得人們對法律的信心受到了沖擊。古代復仇對于法律威嚴的侵犯,使某些復仇者樹立了可任意為之的觀念,而且在價值評判標準方面出現了扭曲。所以復仇現象在其產生與發展過程中,始終是一種對國法威儀的潛在威脅。
其次,社會危害。復仇的社會危害性就體現為對穩定的社會管理體制的破壞和踐踏。朱蘇力先生認為,“復仇對社會秩序的維護有一定作用。” 我不贊同這一觀點,不受約束的復仇行為會對社會固有的秩序造成強烈的沖擊,導致社會的無序,不利于國家管理。唐玄宗時審理張審素二子報仇一案就下敕曰:“國家設法,事在經久,蓋以濟人,期于止殺。各申為子之志,誰非徇孝之夫?輾轉相繼,相殺何限?” 在復仇現象不斷蔓延的過程中,社會固有的、所期望的良好秩序就會紊亂。
最后,人倫危害。傳統社會是宗法倫理的社會,宗法倫常維持著國家的運行。宗法不僅是政治結構,也是一種人倫模式。當“有仇不報枉為孝子”成為普遍現象,人倫宗法的基本安全就沒有了保障,社會就容易出現人倫的危機。雖然復仇是“申孝心”、“申私禮”,但其危害性更指向了宗法倫常。復仇具有鏈接性,復仇者基于倫理血緣進行復仇,同時又侵害其他人的親倫關系。親屬相犯、親友相犯的復仇現象發生,比如西漢時就有兒子殺死繼母為親父報仇的案件。這類現象就會導致一系列人倫與宗法的危機。這是復仇人倫危害的真實表現。
注釋:
張晉藩,林中,王志剛.中國刑法史新論[M].人民法院出版社,1992:529.
朱蘇力.文學中的復仇與法律[J].浙江人大,2007(8).
苗鳴宇.中國古代復仇制度初探[J].中國政治青年學院學報,2002(6).
瞿同祖.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M].中華書局,1981:68.
朱蘇力.復仇與法律--以趙氏孤兒為例[J].法學研究,2005(1).
舊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