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收入是反映一個地方經濟和社會事業發展的重要標志,也是保障一個地方經濟和社會事業發展的重要基礎。近幾年來,沙洋縣財政收入雖然取得較快增長,但潛在的危機和壓力仍然很大,必須加快發展,采取超常規的措施抓征收,才能保證財政收入可持續增長。
一、沙洋縣財政收入的基本狀況及特點
1、財政收入總量增長迅速。近幾年來,沙洋縣大力實施“興工富縣”戰略,適時調整產業結構,著力發展工業,社會經濟進入了快速發展期,招商引資、工業化、城鎮化水平不斷提高,稅源進一步得到開拓。2008至2012年,財政總收入從20176萬元增長到56188萬元,平均增速達到29.2%。其中:公共財政預算收入由11809萬元增長到41954萬元,年均增長37.3%;稅收收入由6394萬元增長到29706萬元,年均增長46.8%。
2、縣域財政收入總量小。沙洋縣是傳統農業縣,對財政收入貢獻度不高的第一產業在國民經濟中占主導地位,第二、第三產業發展嚴重不足,工業基礎薄弱。近幾年縣域經濟雖然發展迅猛,但財政收入的來源主要依靠小規模工商企業提供,財政收入的增長仍然缺乏主導性的支柱產業作支撐。一是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納稅能力不強。沙洋縣現有規模工業企業131戶,其中涉農初加工企業47戶,占全縣規模工業企業總數35.9%。2012年規模工業企業完成稅收7856萬元,占全縣稅收的17.9%,納稅額不足1萬元的企業共有44戶,其中19戶未產生稅收。二是沒有居于行業龍頭地位的重點企業。重點企業提供稅收所占比重較輕,2012年僅占全年稅收35.9%。
3、財政收入質量不高,結構不合理。一是地方稅收占公共財政預算收入比重較低。近五年沙洋縣地方稅收占公共財政預算收入比重平均在65%左右,與湖北省縣市區平均水平74%相比差了9個百分點,與荊門市平均水平70%相比差了5個百分點。二是稅源結構不合理。三是非稅收入增長幅度大,財政收入可支配性較差。由于財政收入總量不大,沙洋縣在逐步規范非稅收入管理之后,全縣非稅收入呈不斷增長之勢,2012年非稅收入在財政收人中占比達到29.2%,由此帶來的問題是,地方財政收入總量實現了較快增長,但由于非稅收入比重過大,財政調控和可支配余地很小,尤其是因為行政事業性收費大都有專項或者固定用途,地方可用財力增長受到很大限制,地方財政收入質量大打折扣。
二、影響財政收入持續增長的長期性因素
1、促進企業發展的區位優勢嚴重不足。同周邊縣市區相比, 沙洋縣交通運輸不便,遠離高速公路、鐵路、航空等交通樞紐;工業園區建設起步較晚,工業化、產業化集成度較低;礦產資源匱乏;缺少人才儲備。在吸引投資方面,無論是從投資環境,還是投資成本上考慮,都處于劣勢,沙洋縣短期內謀求工業經濟突破性超常規發展并不現實,與之相關的財政收入也很難實現突破性的增長。
2、政策性減收因素使有限的穩定性稅源規模進一步縮小。一是“營改增”政策帶來的結構性減稅。以交通運輸業為主的“1+6”行業營業稅改征增值稅之后,納稅對象稅負普遍降低,征管主體也發生變更,減收的不僅是營業稅單一稅種,在開票時一起綜合征收的企業和個人所得稅等稅種也一并流失。二是第三產業中餐飲、娛樂服務行業稅收呈下降趨勢,且下降幅度不斷擴大。上半年餐飲、娛樂服務業營業稅減收152萬元,下降41.19%。預期今后一段時期內將長期呈下降趨勢。三是房地產政策影響。四是政策性退稅。
3、機遇性稅源將大幅減少。近幾年,沙洋縣財政收入對機遇性稅源依賴性較重,機遇性稅收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當年縣級公共財政預算收入的增幅及增加額。
4、現行財政體制對農業縣財政收入的制約。隨著農業稅的取消,國家進一步加大對涉農企業減稅免稅優惠政策,中央與地方的分稅制財政體制實際上只是對工商稅的分享,沙洋縣作為傳統的農業經濟區,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悠久的精耕細作的農耕文化,農業一直在國民經濟中占主導地位,工業和服務行業基礎十分薄弱。在現行的以工商稅為主體分稅制下,沙洋縣基本上面臨著無稅可分的尷尬局面。
綜合分析上述因素, 2014年及以后相當長一段時期內,沙洋縣財政收入實現持續增長將變得更加困難。
三、促進財政收入快速增長的對策
1、強力推進招商引資,大力扶持現有企業。一是要緊緊抓住重大戰略調整的機遇,調動方方面面力量,力爭引進一批有市場競爭力、有科技含量、有發展前景的高附加值企業。二是發揮稅收杠桿作用,促進企業健康發展。
2、加強工業園區建設,加大財源培植力度。要高起點、高標準地建設沙洋經濟開發區,逐步形成產業集群,發揮規模效應。通過政策扶持、產業引導等措施,積極圍繞工業園區做好服務工作。堅持 “以工強縣”的思路,實行“大開放、大招商、大發展、大投入”經濟發展戰略,加快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以打造現代工業園區建設為重點,加快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努力實現“產業倍增”,促進工業型經濟提質增效,推動服務型經濟提速升級。
3、加快城鎮建設,著力推進城鎮化。加快城鎮化進程是帶動二、三產業發展的關鍵,是拉動經濟增長、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加速小康建設進程的戰略支點和有效載體。以縣城建設為中心,協調發展鄉鎮建設,實現城—鎮—村經濟發展的良性互動。同時,在推進城鎮化建設中,既要加強城市“硬環境”建設,又要著力在“軟環境”建設上狠下功夫。
4、扎實做好增收節支工作,提高財政保障能力。一是要深化綜合治稅機制建設,建立部門相互協作的稅源征管聯動機制,落實協稅護稅激勵政策,充分調動各鎮、各部門協稅護稅的積極性。二是按照稅源精細化管理的要求,實施重點稅源監控。三是在抓好主體稅收和重點納稅大戶的同時,堅持“抓大不放小”的收入征管原則,加強對零散稅收和地方小稅的征管,杜絕“跑、冒、滴、漏”現象的發生。四是進一步調整優化支出結構,堅決壓縮一般性支出,繼續從嚴控制和規范各方面的經費支出,堅持厲行節約,努力建設節約型政府。
5、進一步完善涉農地區財政體制,從制度是加大保障力度。從財政發展的角度來看,調整經濟結構,大力發展第二、三產業是壯大財政收入規模的必由之路,從因地制宜利用自然資源,保護環境、保護耕地,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角度來看,卻應毫不動搖的堅持發展第一產業,農業縣的這種矛盾應從完善財政體制上來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