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我國零售業的全面開放,促進了國際零售巨頭制將競爭的焦點由東向西遞級推進,逐步完成了在中國的戰略布局。外資零售挺進西部,使成都本土零售的生存環境更加艱難,如何應對外資零售帶來的種種的沖擊,成為了本土超市保生存,求發展的當務之急。
關鍵詞 零售巨頭 優劣對比 連鎖經營 本土優勢 自主品牌
前言
零售業作為現代經濟的支柱性產業之一,處于商品流通的最后一個環節,直接為消費者提供生活消費品,為社會集團提供生產性消費品,商品只有經過零售階段,才算完成了流通進入消費領域的最終過程。因此,不僅是實現商品價值、保證社會再生產,還是在滿足消費者的最終需求上,零售業都極其重要。此外,零售商業還提供城市居民大量的就業機會。
隨著中國對外開放不斷深入,外資零售進駐中國。激烈的競爭由沿海發達地區逐漸向西部內陸地區轉移。美國沃爾瑪、法國家樂福,歐尚等零售巨頭紛紛進入中國西部,爭搶潛力巨大的成都零售市場,這對本土零售業意義重大,也預示著成都零售業開始步入全面開放、激烈競爭的新時期。在新形勢下,本土超市如何頂住外資零售兵臨城下的巨大壓力;怎樣與外資零售分庭抗禮?
一、成都零售業市場概述
成都作為中國西南地區的商貿、金融、科技中心。在某種意義上,其承載力、輻射力和綜合經濟實力的狀況,直接影響四川省在西南和全國的地位。因此分析成都的零售業足以預測整個西南地區的零售發展。
(一)成都本土零售蓬勃發展
成都零售業自改革開放30年以來,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社會消費品零售值不斷刷新歷史記錄,其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不斷提高。 就收入水平、消費能力以及市場成熟度而言已具備相當水平,因此零售潛力巨大。另外,消費結構也在升級,從具體產品來看,成都市民對非食品的需求增長遠遠大于食品類,2008年全市食品煙酒類的增長僅為18.8%,而通訊器材、辦公用品的增長額均大于50%。這些熱點商品將支撐消費市場持續向好,拉動全市零售長遠穩定發展。成都零售業對推動經濟增長起到重要作用,零售業已成為拉動成都經濟持續增長的主要力量,為成都發展成為西南地區零售規模、消費潛力最大的城市,起到了血脈性的作用。
(二)外資零售進駐現狀
如今,全球前50位的跨國零售企業已有一半以上進入中國并且還在如火如荼地發展。 基于成都重要的戰略地位,眾多零售巨頭涌入成都,家樂福甚至把其中西部總部從上海遷往成都。下面我們來回顧外資進入成都的歷程。96年日本伊藤洋華堂便進入了成都市場,現在在成都已經有了4家大型賣場,99年入駐成都的法國家樂福,如今已經完成了其在城市東西南北中五個區位的網絡布局,2003年法國歐尚超市在成都開設了其在中國的第六家分店,06年9月全球最大的零售商沃爾瑪也殺進四川,一時間成都零售業風起云涌。
二、本土超市與零售巨頭的優劣對比
由上可知外資已經霸占了大賣場業態。那么,究竟是哪些優勢能讓他們如此快的侵占本土零售市場呢?
(一)外資零售的競爭優勢
1、成本優勢
進駐成都的零售巨頭,采取全球化采購戰略,從制造商處大批量采購,從而最大地降低成本價格。以沃爾瑪為例,其95%的商品從廠商處直接購買,并形成35%以上的自主品牌。
2、物流優勢
外資企業的物流體系與管理上更讓本土零售無法望其項背。大部分外來零售都擁有獨立的配送中心以及衛星通訊系統。就沃爾瑪而言,從下訂單到向進送貨,僅2天,而比同行業平均水平快3天,其物流費用率比起同行業低60%。這一切都歸功于其物流管理體系,正是這樣的物流管理使沃爾瑪與其他企業拉開差距。
由于國內零售環境及配套不全的原因,外資零售的物流優勢還沒有完全顯示,但隨著我國零售環境地轉好,這一優勢定會體現。
3、顧客服務優勢
為了最大地滿足顧客的,并提供更好的服務,外資零售優化其每一處細節。例如,針對每一個中國節日,家樂福都推出相應的商品并擺放在最顯眼的位置。除此之外,家樂福還把顧客意見反饋給廠商,通知廠商進行改進和完善。簡單的措施,看似樸實無華,實則收效甚好。原因在于,零售商不僅參與到看上游廠商的生產和控制中,更重要的是可以迅速將消費者的意見反映到實際銷售中。
(二)本土零售的劣勢
隨著外資零售的進入,我國本土零售的劣勢也顯露無遺,總的來說主要有以下差距。
1、規模小連鎖程度低
與國際零售巨頭相比,本土零售在規模上存在著巨大的差距。中國零售30強店鋪總數為16665個,僅沃爾瑪全球店的鋪數就相當于中國30強總和的二分之一,而中國30強的銷售增加額加起來,也只有沃爾瑪的五分之一。
對于零售行業來說,規模優勢相當關鍵的。當年沃爾瑪依靠的就是規模優勢讓成本比“凱馬特”低2.5個百分點而最終打敗了對手。反觀成都除外來的幾家零售商有一定規模,其他零售企業規模都很有限。同時成都零售的連鎖化程度不高。雖然已經實現了業態上的連鎖化,但連鎖化程度仍處于較低水平。很多企業由于經營運作的不規范以及配送系統的不完善,很難取得規模效益。這也導致很多企業不敢采取連鎖化經營,這些都極大地限制了零售企業連鎖化的發展。
2、經營方式差距明顯
目前我國連鎖業的統一采購、集中配送率達不到規定標準,致使我國行業平均毛利率在17%左右,而平均純利不到2%(我國 500強零售企業的平均利潤率只有1.47%,前100強的平均利率也僅為2.56%),而國外大型跨國零售企業的毛利率一般都在10%左右,但純利卻有3.4%。盡管國外零售人工成本較高,但先進的經營方式和管理模式卻使其成本遠遠低于我國。同時,國內零售業沒有完善的配送中心和信息系統,有很多連鎖企業未建立配送中心,進貨成本高,流轉不暢,資金周轉困難,看似連鎖,實仍單體店分散經營的方式,其結果必然是經濟效益差。
3、服務水平低意識差
成都零售的整體服務水平較低,服務意識尚未很好的體現。很多企業僅把服務意識停留在賣商品的層次上。如此一來:顧客與商家并沒有建立起聯系,毫無忠誠度可言。隨著消費者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的理念也發生著變化,從追求“物美價廉”、發展到“快樂購物”以至于“享受購物”的高度。這種轉變下,零售企業仍只注重賣商品,不著重于售前、售中、售后、全過程的銷售服務讓消費者在購物中得到最大化的滿意度,在未來的競爭中將處于十分被動的地位。
(三)本土零售優勢
這么多年的事實證明,西部零售面對外資零售的沖擊,仍有發展空間,也存在自己的優勢。
1、本土化優勢
西部零售企業在自己的土地上經營多年,大至城市、商區,小到居民小區、等商圈,絕大部分是本土零售。更重要的是本土超市往往都是店主親自服務,直接與顧客進行面對面的交流和溝通。這樣更利于經營者與顧客之間建立起親密的關系,提高顧客的忠誠度。此外經營者還可以通過口碑傳播提高店鋪的知名度,以老顧客帶動新顧客,不斷地培養顧客群。如此一來與店大門高的大型賣場相比,經營者在與消費者的交往中更容易被認同,這種認同就表現在對服務特色的認同和購買利益的認同。
2、區位優勢
本地超市一般位于社區和主要街道上。相比顧客需乘車才能到達的大賣場,小店鋪的地理優越性顯而易見。這樣便給顧客帶來了方便、省時的購物成本。同樣的商品,顧客自然愿意就近消費。性比之下,大型賣場“攤子”大、運營成本較高。為了盡快回籠資金,他們將“優勢兵力”集中在一些利潤高、回報大的商品上,所以,也存在薄弱環節。而本土超市“船小好調頭”,經營者可以隨時根據消費能力和習慣靈活地制定的經營策略,針對大賣場的“鞭長莫及”,力爭自己的生存空間。
3、適應性優勢
本土超市對自己的文化的適應性,是外來企業無法比擬的。外資零售作為外來者,一開始在產品和服務上存在的文化差異,容易使消費者產生心理上的和文化上的距離感。這種適應上的優勢往往能為本土超市吸引一定的消費群。
三、總結
通過以上對成都本土零售業和外資零售業的發展現狀,優勢劣勢對比分析發現外資零售業利用其雄厚的資本實力、龐大的規模,以及品牌優勢迅速進入市場,并在大型門店高端市場逐步取得了主導地位,并對本土超市施加了強大的壓力。本土超市普遍存在規模普遍偏小、連鎖化程度低等問題,但同時也發現,本土零售同樣具有自身的優勢。
本土超市的生存與發展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是在連鎖化的模式下,強化已有的門店網絡優勢;二是根據自身的本土優勢,堅持本土化戰略;三是建立自主品牌,提高獲利能力;四是大力拓展電子商務,實現網上購物。綜上所述,成都本地零售企業要生存,要發展壯大,在科學管理和經營的基礎上,發展本土化戰略,開發自主品牌,拓展電子商務,走連鎖超市之路勢在必行。
參考文獻:
[1]Brown.G. Yule,G. Discourse Analysis[M].劍橋大學出版社,1984.
[2] 2008中國零售業發展報告:中國零售業白皮書.2008.
[3]中國商業聯合會.中國零售業發展的回顧與展望.2006.
[4]楊波.7—ELEVEN連鎖業真經[M].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 ,2006.
[5]馬瑞光、尹傳高.無限連鎖:快速復制企業競爭力[M].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5.
[6]周帆.場超市營銷方案與公文實戰范本[M].廣東人民出版社,2005.
[7]顧國建.超級市場營銷管理[M].立信會計出版社,2000.
[8]趙濤.超市經營管理[M].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2006.
[9]李敏.我國連鎖零售業發展現狀及趨勢[M].國家統計局貿經司,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