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構建和諧社會必須重視人內心和諧,人內心和諧是社會和諧的基礎。本文重點探討人內心和諧的提出、重要性和現實意義。要實現人內心和諧,需要學會自我調節和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相結合,加強制度建設和開展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
關鍵詞 內心和諧 現實意義 對策
一、人內心和諧的提出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胡錦濤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黨的十七大首次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正式寫入黨代會的報告中,把“積極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一項重大任務,黨的十八大強調指出和諧社會是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要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最大限度增加社會和諧因素,這將對中國社會發展產生重要而深遠的影響。和諧社會是人們共同的理想追求,既是統治階級追求的理想政治目標,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構建和諧社會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具有歷史必然性。
和諧社會包括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人內心的和諧等方面的內容,而人內心的和諧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前提和基礎,而其他方面的和諧也制約人內心和諧,正如日本教育家池天大作所說:“現在社會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和人與自身之間的不和諧,關鍵是人與自身的不和諧,而要解決這個不和諧,實現“人性革命”,而要實現“人性革命”就要靠教育,這個教育主要是人文教育,教育人如何做人,如何成為人。” 然而人內心和諧往往重視不夠,這本身是存在問題的,所以,一些人開始關注人的問題,尤其是人內心和諧問題的研究。季羨林先生所說:“我們講和諧,不僅要人與人之間要和諧,人與自然也要和諧,還要人內心的和諧。”前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認為:“人內心的和諧就是主觀與客觀,個人與集體,個人與家庭,個人與社會,個人與國家要和諧,個人要能夠正確對待困難、挫折與榮譽。”
二、人內心和諧現實意義和重要性
(一)人內心和諧的現實意義。鄧小平指出:“中國的事情能不能辦好,社會主義改革開放能不能堅持,經濟能不能快一點發展起來,國家能不能長治久安,從一定意義上說,關鍵在人。”目前,我國人民生活總體達到小康水平,但社會并沒有因為物質的富有而和諧,人們并沒有因為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幸福,社會仍然矛盾重重,并不和諧,集中表現在人與自然之間、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和人本身都存在很多問題。在人與自然方面,由于生產力的巨大發展,人類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斷增強,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在市場經濟利益的驅動下,盲目向自然索取,導致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歸根到底是人類違背自然規律,不尊重自然規律造成的結果。在人與人之間,人們彼此理解和關懷少了,而沖突和隔閡增加了,出現了信任危機。而人本身可能情況更糟糕,在文化多元和價值取向多樣化的當下,人們生活方式、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和價值取向發生了深刻的變化,許多人缺乏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引導,于是開始恐懼、浮躁、悲觀厭世、憤世嫉俗,根據最新調查顯示,中國人目前患抑郁癥數量驚人,從心理角度講,這些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如果不能及時得到解決,那么危害勢必進一步擴大,將由個人問題變成社會問題。因此,構建和諧社會必須解決人的內心和諧問題。
(二)人內心和諧的重要性。從哲學維度,馬克思唯物辯證法將矛盾分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即內因和外因,根據矛盾的轉化規律,內因是根據,外因是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構建和諧社會必須從人本身下工夫,因為人是社會實踐的主體,是物質財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和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個人是社會最基本細胞,是社會生活最基本的單位,個人的狀況是在社會環境中形成的,是他所處的那個時代和環境的一種凝聚和濃縮。個人是社會關系的總和,處于復雜社會關系之中,是社會關系之網的網上紐結,個人的存在和活動方式構成社會存在與運動的基本組成部分,不同個體之間在利益和意志上的沖突,是社會矛盾和斗爭的重要根源,因此,個人又可以看作社會矛盾凝聚點,因此,如果家庭是社會的基本單位,那么人就是社會的細胞。健康的社會需要健康的細胞,一個和諧的社會需要和諧的人。只有個人和諧了,家庭才能和諧,社會才能和諧,國家甚至整個世界才能和諧共生,共同發展。 一般認為人內心和諧就是心理健康,心態良好,有正常的倫理道德和宗教信仰,更高要求就是有理想,不怕吃苦,頑強拼搏的勇氣和信心。內心和諧主要受個人的情感、意志、思想狀況和外部環境的影響。如果個人出現問題,就很難談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人與國家之間的和諧。正如季老所說:“天人合一,人人合一,個人合一,三個層次缺一不可,而個人合一也很重要,講的就是個人修養,讀小學的時候,我就上過一門課叫修身,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中國人傳統的思想道德。”
從文化維度,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進步靈魂和精神支柱,也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和源泉,更是民族創造力、凝聚力、生命力的重要源泉。文化深刻影響到人的行為方式、思維方式、價值取向。中國傳統文化主要是以儒家為核心儒道禪的統一體,并吸取了其他文化而形成的。究竟中國有沒有和諧文化?回答是肯定的,在某種程度上和諧文化構成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中國的和諧文化博大精深,內容豐富,主要包括和諧的理念、和諧的價值觀、和諧的辦事原則以及和諧的處世原則等等,大家所熟悉的如“人和”、“祥和”、“和睦”、“和氣能生財”、“家和萬事興”等等,中國古代和諧文化集中體現在天人和諧、人際和諧和人自身和諧等方面。
在天人和諧方面,這里的天就是自然,也就是人與自然的關系方面。中國傳統文化強調“天人合一”,主張人類應當認識自然、尊重自然、順應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莊子亦指出:“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強調人要認識自然,尊重自然,按照自然規律辦事,才能達到“天人合一” 。
在人際和諧方面,《論語》有言:“禮之用,和為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孟子提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并進一步指出人與人之間應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中國傳統文化強調在處理人際關系時要遵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原則,這就是儒家的“忠”、“恕”之道。
在人內心和諧方面,中國古代禪宗更強調人內心的修煉和自覺,慧能認為禪宗的根本是“惟論見性,不論禪定解脫”,不一定要去寺廟吃齋念佛,追求心靈覺悟,達到人內心和諧即可。
三、促進人內心和諧的途徑
(一)自我調節與外部環境相結合。人是感情動物,是一個復雜的個體,人的喜怒哀樂變化莫測,根本不好把握,別人很難知道,只有自己最了解自己。人生會遇到許多的困難與挫折,成功與失敗,無論外部環境怎么變化,都要始終保持清醒頭腦,要學會修心,學會自我調節。如果整天生活在恐懼、孤獨和仇恨之中,那么肯定很難做到人內心的和諧。同時,我們還要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營造良好的和諧氛圍,使人身心健康,身心愉悅。
(二)加強制度建設。許多問題根本上是制度問題,制度的不健全、不完善、不合理導致許多人仇視社會,對社會不滿情緒增加,將個人的不滿向他人和社會報復,尋求心理的平衡與滿足。當前,主要加強民主制度、法律制度和協調機制、收入分配制度和權力監督機制建設。在民主建設方面,民主是我黨的生命線,民主的前提是公開,所以要加強黨務公開、政務公開、司法公開和其他各領域公開,讓廣大人民擁有知情權、決策權、參與權、管理權和監督權,要健全民主體制、豐富民主形式和擴寬民主渠道,使人心中的許多問題和矛盾能夠有效化解。在法律制度建設方面,法律最基本的準則就是“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當前法律制度不健全、不完善,出現有法不依、執法不嚴和違法不究的現象比較突出,人民對這行為深惡痛絕,嚴重影響了黨的形象和黨在人民群眾心中的威信,所以必須擯棄人治,實行依法治國,真正實現好、發展好和維護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和諧社會提供法律保障。在收入分配制度建設方面,貧富差距是導致社會不和諧、不穩定的重要因素,要堅持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著力解決收入差距較大問題,繼續朝著共同富裕的方向穩步前進。在權力監督制度方面,當前我國面臨嚴重的腐敗問題,腐敗關系到社會和諧穩定,關系到黨的生死存亡。產生腐敗主要是權力過于集中,缺少有效監督,絕對權力導致絕對腐敗,反腐必須依靠人民,提高人民參與反腐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
(三)開展多種形式教育活動。制度再好,有些問題也不能解決,人內心不和諧需要思想教育,比如對待法輪功分子不能簡單采用強制措施,有的需要采用說服教育的方式,有的需要進行心理健康的教育,有的需要進行倫理道德的教育,有的需要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和引導。教育要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教育要注重針對性和實效性。
總之,構建和諧社會必須重視人內心和諧,而人內心和諧需要個人、社會和國家共同努力,否則建設和諧社會就很難實現。
參考文獻:
[1]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80-381.
[2]中國人文科學博士碩士文庫[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19-20.
[3]王思來.人性的尋找[M].北京:中華書局,2005(4):128-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