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根據分析哲學以及音樂現象學對表演的美學闡釋,對鋼琴演奏中的若干問題真實性演奏自我表現和音樂文本究竟誰承擔著詮釋作品的尺度和準則?鋼琴演奏的同一性問題是否存在?同一性是否能夠作為鋼琴演奏的評判標準等進行思考。
關鍵詞 音樂美學 鋼琴演奏
音樂美學是一門年輕而又古老的學科。 什么是音樂美學呢? 簡言之,音樂美學就是“研究音樂美的規律問題”的學問。其中包括音樂的起源、音樂表現的基本形式、音樂發展的歷史過程、音樂的基本規律等多方面的問題。
音樂的社會作用是多方面的。 概括地講,主要體現在審美、認識和教育三個方面。首先是審美作用。 如果音樂不能使人產生美感,不可能產生聆聽的欲望, 也就不可能仔細辨別其中的各種深意,其他兩種作用就會落空。 因此,音樂的主要魅力在于審美作用。正因如此,音樂作品以塑造完美的形式,表現極為概括性的內容,以一定的情感、氣質、情境為主,供人們自由聯想。
音樂的教育作用體現在音樂家在作品中對現實做出的情感、政治、道德、倫理方面的評價,如果這些評價被聽眾所接受,就能影響聽眾、教育聽眾。 音樂藝術的一大特點是,聽眾對于作品中的感情表現不是以純客觀被動方式來接受的,他們總是以直接主觀能動的態度來體驗的,音樂的教育作用主要來自這種可引起聽眾情感變化的力量。
應該說,音樂在幫助人們認識時代精神和人的內心世界方面,具有特殊功能。 音樂正是通過飽含聯想的音樂形象,突破了聲音的范圍,是音樂同樣具有認識作用。 當聽眾具有一副“音樂的耳朵”時,便會感到音樂中,時代的思潮和民族的風格留下了多么鮮明的印記,使人們能夠真切地體驗到人民的心聲和民族的氣質。 音樂與其它藝術結合時(例如舞蹈、戲劇、電影、電視),其認識功能達到最強。 這時兩種藝術相互補充,音樂成為另一種藝術的感情體驗,這種藝術則成為音樂的具體化,可以使人們得到生動而相當準確的印象。
毋庸置疑,在鋼琴演奏中,對于作品文本自身風格內涵的詮釋和表現,是鋼琴演奏家們極為關注的問題。不同的演奏家,因為個人音樂修養、藝術修養、人文修養及生活經驗和藝術旨趣的差異,使得對同一作品的理解也常常是各執己見的。以巴赫作品的演奏為例,有的演奏家嚴格遵循當時的歷史情景,尊奉理性與審慎的審美取向,剔除個性化的激情演奏方式,比如蘭多夫斯;有的演奏者則追求神韻,力求傳達出巴赫音樂的本質,從而又有了自由而富有活力的巴赫(古爾德)、優雅而高貴的巴赫(謝霖)、激情澎湃的巴赫(加第納)、清明淡雅的巴赫(古爾達)。凡此種種,都迫使演奏者以及聆聽者們思考鋼琴演奏中的一個關鍵問題:何謂正確的演奏?亦或正確的演奏必定就是一種理想的演奏嗎?筆者認為,理想的演奏,絕非僅僅只是稔熟的指法、如機械或野獸般強大的擊鍵技巧等純技藝的絢爛展演所能回答的。
一、鋼琴作品詮釋中的/真實性問題
所謂/真實性(authenticity)演奏,在音樂史中一般意指使用仿古樂器,并嚴格依據古老原始的音樂文獻來重建已然逝去的表演風格。這個問題在美學上便是同一性問題。英國一位著名分析哲學家阿倫#瑞德萊在其著作音樂哲學中,對該問題有著精妙的論述,不過瑞德萊顯然并不認同所謂忠實性演奏的存在,而是認為演奏是對一部已被演奏過的音樂作品的改編或演繹,它本身就像藝術品一樣,可供評價和審美欣賞。瑞德萊在這里顯然認為演奏與文本具有相同重要的價值,/演奏具有審美價值上的獨立性和超越性。筆者在此非常贊同,因為承認演奏中超越性的存在,并不意味著對原作的輕視和否定,而是意味著演奏家必須在/傳統表現慣例中,尋找充分客觀的證據以支撐自己的演奏意圖,且同時不妨害音樂演奏時由表演者自身風格所帶來的/超越性,就如同前文提到的強調文化背景對于演奏詮釋的重要性的霍羅維茲。音樂在哪里?音樂在音符的后面。音樂的意義在于:當你翻開樂譜時,你從它的后面而不是從它的這一面揭示出它的精神所在。
二、鋼琴演奏詮釋的主體性何在
著名鋼琴家克勞迪歐阿勞曾指出,技巧只是闡釋藝術的手段。首先,你必須通過研究早期的版本、手稿和摹本來做到絕對忠實于作曲家的意愿。如果作曲家注明這一段應該彈奏得強有力,那它就應該被彈奏得強有力,而不是被彈奏得極其微弱。另一方面,這種對作曲家原意的忠實又僅僅是一個基礎,在此基礎上,鋼琴藝術家建立起他自己的幻覺和對作品的理解。阿勞在此,顯然論及到了任何一個成熟的鋼琴演奏家都將重視的一個關鍵問題:對原作的解釋,其自由的尺度究竟止于何處?事實上,演奏的自主性問題,歸根結底是對音樂作品這一概念的理解問題。在此,筆者將聯系音樂現象學中對音樂作品同一性的相關理論,對其展開思考和討論。首先,同一性之所以不足以成為演奏的詮釋依據或起點,乃是因為人的主觀意圖總是貫穿于整個演奏過程。演奏即是一種理解(這是多數演奏家的硬性立場),無論是對原作的歪曲還是印證,都能帶來某種審美意義上的體驗和價值。其次,雖然同一性不足以成為演奏的起點,但是這也不能證明演奏沒有一個可以依托的價值標準,用以衡量演奏內涵的深度與豐富性。賦予演奏以/深度,這或許只能由音樂文本之外的個人經驗來承擔;如果意欲獲得/異乎尋常的深刻性,更是需要/洞見的覺察。
綜上所述,鋼琴的演奏詮釋和作品本體之間的關系應該是經驗式的。所謂/正確的演奏,絕非機械僵硬地遵從譜面或時代氛圍,而更應以虔敬和熱情,揭示人類的心靈和情感境域。音樂絕非與世隔絕的/外星來客,它在呈現形式的同時也將迸射出感情;演奏家應該關注個人體驗在音樂詮釋中的決定效力,當然體驗的重塑必須以尊重樂譜為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