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司經營勞務派遣要跨啥“門檻”?
如果有人想開一家經營勞務派遣業務的公司,需要具備哪些條件?我們如何辨別一個勞務派遣公司是“正規”的?
修改后的《勞動合同法》于2013年7月1日起施行,其第57條規定:“經營勞務派遣業務應當具備下列條件:(一)注冊資本不得少于人民幣二百萬元;(二)有與開展業務相適應的固定的經營場所和設施;(三)有符合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勞務派遣管理制度;(四)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條件。經營勞務派遣業務,應當向勞動行政部門依法申請行政許可;經許可的,依法辦理相應的公司登記。未經許可,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經營勞務派遣業務。”
由此可知,要開勞務派遣公司必須具備上述條件,辨別此類公司是否正規,也可以從上述四點進行判斷。
勞務派遣員工受傷該找誰?
對于勞務派遣工來說,有兩個“管得著”自己的單位——用人單位和用工單位。勞務派遣員工與用人單位之間是勞動關系,與用工單位之間是實際用工、實際管理關系。在這一“三角”關系的勞動過程中,如果勞務派遣工受了傷害,應該找誰來承擔責任?
根據現有法律的規定看,被派遣勞動者在用工單位工作時受傷的,勞務派遣單位與用工單位承擔連帶賠償責任。
這意味著,勞動者在用工單位受傷后,既可以找用工單位也可以找用人單位。如果用工單位和用人單位之間有對這一責任分擔的約定,也得在向勞動者承擔責任后再去“掰扯”。
勞務派遣員工致害由誰擔責?
日常生活中,“受工傷”是勞動者自己受損,損害結果一般是由用人單位來承擔,這樣的情形大家比較熟悉。此外,還有一種情況是勞動者導致別人的受傷或者受損,如果勞動者屬于勞務派遣員工,致人損害的責任又該誰來承擔?
比如,一個物業公司將一批員工派遣到一棟寫字樓負責日常的衛生清潔,在這一過程中,有員工不慎將水遺灑在地面上又沒有作出提示,導致寫字樓工作人員滑倒摔傷。傷者的相應損失該由誰來賠償?
我國《侵權責任法》第三十四條規定:用人單位的工作人員因執行工作任務造成他人損害的,由用人單位承擔侵權責任。勞務派遣期間,被派遣的工作人員因執行工作任務造成他人損害的,由接受勞務派遣的用工單位承擔侵權責任;勞務派遣單位有過錯的,承擔相應的補充責任。
根據上述規定,由于派遣人員是為用工單位即寫字樓進行工作的,在工作中造成他人損害的,其責任應由寫字樓承擔。
已簽勞務派遣協議如何處理?
如果在《勞動合同法》修改之前已經與公司簽訂了勞務派遣協議,今年7月1日以后是應該依照新法的內容執行還是繼續有效?
根據修改后的《勞動合同法》的規定,自其2012年12月28日公布前,已依法訂立的勞動合同和勞務派遣協議繼續履行至期限屆滿,不受新修改法律中關于勞務派遣適用范圍、用工比例、勞務派遣單位資質要求的限制。
修改后的《勞動合同法》公布后(2012年12月28日)至正式施行前(2013年7月1日)訂立的勞動合同和勞務派遣協議則必須符合新法關于適用范圍、用工比例等的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修改后的法律中關于“同工同酬”的規定,自2013年7月1日起都必須執行。也就是說,盡管勞動合同和勞務派遣協議訂立于新法公布前,在繼續履行期內,如果相關內容不符合“同工同酬”的規定,也必須自7月1日起進行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