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打擊外逃腐敗犯罪嫌疑人以及追繳外逃腐敗資產的過程中,先用民事追訴的方式挽回因大量公共資產外流而造成的損失,再通過刑事程序追究嫌疑人的形式責任是一種節省訴訟成本同時又能及時挽回損失的有效路徑。但在具體的運作中,因各國的國際私法規范存在不同,訴訟的勝敗仍有諸多不確定因素。文章首先對刑事追訴與民事追訴這兩種不同的方式進行優劣對比,而后圍繞在民事追訴中可能存在的國際私法問題進行詳細論述。
關鍵詞 外逃腐敗資產 國際私法 沖突規范 民事追訴
一、外逃腐敗資產的定義
《聯合國反腐敗公約》規定:財產系指各種資產,不論是物質的還是非物質的、動產還是不動產、有形的還是無形的,以及證明這種資產的產權或者權益的法律文件或者文書豍。而腐敗則指官員為私利而濫用公權的行為豎。隨著時代的發展,腐敗問題的研究對象逐漸擴展到國家公共機構以外的私營領域,但是本質上,這類行為的共同點都是利用公共權力為自己謀取私利。當然,腐敗的表現形式不僅僅存在于經濟腐敗,還有政治腐敗、學術腐敗,后者不一定以獲得一定的經濟利益為目的,但與經濟腐敗相比,同樣是利用公共權力獲取自身利益的行為。文章主要圍繞謀取經濟利益這一腐敗行為進行探討。
外逃腐敗資產則指腐敗犯罪行為非法獲取后再通過各種方式轉移到國外的財產。例如將資產匯入國外賬戶;通過合法的商業活動將公共財產轉移至國外,繼而將其侵吞;或者將國內獲取的腐敗資產轉移到國外的第三人名下,從而逃避法律的追究等。由于刑法的屬地原則,一旦資產外逃到其他國家,對于本國的追訴行動將造成諸多障礙,而民事追訴途徑因其便利、舉證責任寬松以及判決的易于執行,更有利于實現對外逃腐敗資產的追訴。
二、民事追訴外逃腐敗資產中的國際私法問題
(一)權利歸屬問題
1、未轉讓或轉讓給惡意第三人:若嫌疑人將資產轉移到國外,但仍在自己名下,即沒有轉讓給第三人,或者雖然轉讓給第三人,但是能夠證實雙方存在通過串通勾結的關系,目的只是逃脫內國法的追究,而非正常合法的交易。羅馬法中“物在呼叫主人”這一法彥體現了法律對物權的保護,即使物輾轉于多少人之手,只要不是合法取得,法律均賦予物之所有人的追回權利。承繼羅馬法的大陸法系國家大多承認這一追及效力,而英美法系,即使稱之為財產權,但基本的規定并未有實質差異。在這種情況下,資產所在國的法院基于物權的追及效力,通常會承認將該資產追回國內的權利。
2、轉讓給善意第三人:若嫌疑人已將腐敗資產轉讓給善意第三人,即通過形式上的合法交易途徑,且沒有證據顯示受讓人明知其獲得的資產為非法,那么將存在贓物的善意取得的問題。對于這一問題,各國有不同的規定:有的國家規定贓物無論在任何情況下不能適用善意取得,如《俄羅斯聯邦民法典》第302條規定:“如果財產系從物權轉讓的人那里無償取得的,則所有人在任何情況下均有權請求返還該財產”。有的國家則規定只要受讓人善意,則得到法律的保護,如《荷蘭民法典》第3編第86條將善意取得制度的適用范圍擴展到遺失物和盜竊物,只須受讓方是從正常的商業渠道受讓該物的顧客。有的國家則對盜贓物規定有限制的回復制度,如《瑞士民法典》第934條第2款規定:動產被拍賣或經專營同類商品的商人轉賣的,對第一位及其后的善意取得人,非經補償已支付的價款,不得請求返還。腐敗資產作為贓物的一種,面對不同國家的不同立法例,這是在進行外逃腐敗資產涉外民事追訴中應當考量的問題。
(二)訴訟主體確認問題
前述通過民事追訴的途徑追回外逃的腐敗資產,固然存在客觀可行性,仍存在一個重要的問題:由誰作為原告來從事這一民事追訴活動?若由政府代表國家參與訴訟,則很有可能造成訴訟雙方地位不平等,因為國家不僅僅是此時的民事訴訟主體,還因其具有主權而享有一般民事主體所沒有的特權,即主權豁免的權利。根據國家的主權豁免理論,國家對于是否參與訴訟、訴訟中的各項權利以及對國家及其財產的執行,均有豁免的權利,只有在國家明示放棄的時候才能對承認對豁免的減損。隨著國家主權豁免理論的新發展,不同的國家對其有不同的規定,有的堅持完全的豁免理論,有的則開始對其加以限制。若一國堅持完全豁免理論而在另一堅持限制豁免理論的國家參與民事訴訟,不僅存在巨大風險,還可能因雙方的分歧而牽涉外交問題。因此,由政府代表國家進行外逃腐敗資產的民事追訴顯然是不合時宜的,應當由更合適的主體來參與追訴。可以在目前存在的機構中選擇一個代表機構,也可以重新設立一個專門的機構。
(三)法律適用問題
1、物之所在地法的普遍適用:對于財物的追訴,各國一般規定適用物之所在地法,這一沖突法規則有利于保護商品的自由流轉,從而促進交易,這更多是出于經濟發展的考慮,另一方面,在適用上也十分方便。但是,這一沖突規則極易被腐敗嫌疑人所利用,因為其完全可以將財物轉移至立法保護善意取得贓物的第三人所在的國家,如此,即使企圖在資產所在國進行民事追訴,物之所在地法和保護善意第三人的結合最終導致無法將外逃資產成功追回。因此,這一沖突規則的單一性極易給外逃的腐敗嫌疑人“鉆空子”的機會,固然在適用上達到統一和方便的效果,但因對于諸多現實情形缺乏考量,也導致正義不能得到聲張。
2、物之所在地法的新趨勢:隨著商品經濟的新發展以及國際民商事交往的深入,原先僵化和單一的連結點已經不適合,大多數國家立足于連結點的軟化,對于同一民商事問題根據不同的情況制定一個以上的連結因素,物之所在地法也不例外,例如在物之所在地法以外規定適用與案件有更密切聯系地的法律。對于本文討論的外逃資產的民事追訴,是有利的,也是國際私法連結點軟化趨勢的積極影響之一。
注釋:
豍聯合國反腐敗公約第2條第4款.
豎Bellow,Adam, In praise of Nepotism[M].New York;Doubleday,2003.
作者簡介:涂文影,女,1989年9月生,籍貫四川,羌族,四川大學法學院國際法專業2012級研究生,研究方向:國際經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