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資委主任、中石油前董事長蔣潔敏日前因涉嫌嚴重違紀而被查,而此前不久,中石油集團有四位高管在同一時間被查。發生于中石油集團的腐敗案件,震驚了許多人。
對于腐敗,人們一般更多關注的是政府官員,然而,人們并未注意到,國企高管的腐敗其實并不亞于政府官員。中石化原董事長陳同海創下的1.95億元受賄額,至今似乎還未有人突破。
政府官員的腐敗通常表現為瀆職受賄,或者利用職務權力牟取其他利益,而國企高管的腐敗,形式更加多樣化。除了貪污受賄瀆職外,還包括利用關聯交易侵吞國有資產,或利用證券市場的內幕交易進行利益輸送,以及各種福利腐敗等。
由此來看,中石油集團這次出現大面積腐敗,一點都不奇怪。因為作為一種高度被管制的戰略資源,其尋租的可能性比別的其他行業更大。
國企高管之所以有比政府官員更廣泛的腐敗,原因之一在于企業是一種經濟組織,有著產出和利潤的壓力,面對著瞬息萬變的市場,要提高企業的決策效率,客觀上需要一定程度的集權。
企業的性質只是為企業高管的腐敗提供了一個客觀誘因,中國式國企領導的腐敗則還有中國自身的因素。正如陳同海案發生后國資委原主任李榮融在總結該案教訓時所指出的,最重要的原因是企業規范的公司治理結構沒有建立健全,保證權力規范運作的體制機制還不完善,企業主要負責人權力過于集中,缺乏有效監督制約,容易導致濫用權力。
國有企業本身就存在著嚴重的內部人控制問題。國企的內部人控制指的是,企業經營管理層利用國企委托代理鏈冗長而導致的所有者和經營者的信息高度不對稱,將企業收益權控制在自己手上。這種內部人控制再加上不受或少受約束的權力,給了國有企業領導人對國有資產的絕對支配權。從而,使得他們輕易將國企變成企業領導的國企,而不是全民的企業。
與政府的權力結構一樣,國企的權力結構也是金字塔型的,越往上制約力度越小。雖然國企普遍意識到要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健全董事會、監事會和經理層的結構,形成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的相互制衡與協調。但在實際運作中,由于國有企業一股獨大的股權結構,企業領導人特別是董事長、總經理和黨委書記基本是由行政任命,且往往為了實現企業的決策效力,很多企業都是兩權合一(董事長兼黨委書記)或三權歸一(董事長、總經理和黨委書記一肩挑),這就導致企業內部機構虛設化和企業決策程序形式化。
可見,要解決國企的嚴重腐敗問題,就必須解決國企長期存在的內部人控制問題,和對國企領導人的權力監督問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無非是要減少所有者的委托——代理鏈條層級,建立真正的現代企業制度,落實公司化的治理結構。但這樣一來,又會遇到國家對國企的定位困擾。在中國,國企是作為國民經濟的支柱而發生作用的,因此,在關系國計民生的行業或重要產業,必須有國企的存在,國家也常用國企作為調節宏觀經濟或實行某些特殊目的的手段。這使得國家對國企領導的管理,不是采用市場經濟的辦法,而是和行政官員一樣,實行“黨管”。國企領導和行政官員的區別,不過是分工不同而已。
國企的此種特殊定位和管理模式,并不單單出于經濟的考慮。但國企畢竟是企業,所以,兩者構成一種內在的沖突。目前來看,要解開這一沖突,需要在建立健全現代企業法人治理結構的基礎上,創新市場經濟條件下對國企高管的管理方式,改變國企“一把手”集權體制,加強組織人事、經濟審計等專門監督,同時明確國企領導人員的委托代理關系,強化其職責意識,健全信息披露制度,使媒體監督、公眾監督及主管部門與相關機構的監督能夠落到實處。在做好這些事情的同時,還需要進一步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打破國企對重要資源的控制與壟斷。
(據《中國經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