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夏天,廣西師范大學大三女生陳悅發現,身邊加入“窮游一族”的朋友突然多了起來。
一年前,22歲的陳悅獨自一人通過沿路搭順風車的方式,歷時29天“窮游”西藏。這段經歷被她寫成日記發在“徒步旅行群”后,不少朋友坐不住了。今年暑假,她的7名同學、好友受其影響,也踏上“窮游”之旅,有搭車進藏的、有騎行川藏線的,還有坐順風車去云南的。
日漸興起的“窮游熱”
陳悅和她身邊的同學,只是近年來大學生“窮游熱”的一個縮影。每到假期,就會有大批學生選擇用這種“勇敢上路、簡樸出行”的方式,開啟一段與夢想有關的旅程。
據上海VIVA旅行家俱樂部負責人開鵬程介紹,上海有至少50家與其類似的青年旅行組織,大部分都是近兩年才興起的。這些旅行組織,每年每家均有1000人左右的“窮游”參與規模。“‘窮游’過程里的每一天,都會給人新鮮感,這會讓人上癮。”開鵬程說。
在旅游社交網“撿人網”的官方微博上,每天都有數十條“‘窮游’求同伴”的信息。比如:“我打算一路‘窮游’昆明、大理、麗江、香格里拉、西雙版納,女漢子一枚,大二。”“我開學大二,計劃‘窮游’搭車去西藏,為期一個月,求同伴一起搭車?!?/p>
媒體上,對各類“窮游達人”的報道也層出不窮。記者注意到,僅今年暑假期間,就有《90后大學生靠蹭“順風車”35天“窮游”六省市》、《石家莊大學畢業生“窮游”4國僅花3300元》、《8名大學生玩“窮游”千里,到長沙游玩4天零花費》等多篇報道,為這股大學生“窮游熱”立下存照。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當下“窮游”主體人群,主要集中在80后、90后,“個性”、“獨立”、“向往自由”等特征在他們身上體現得尤為明顯,而這恰恰與“窮游”文化契合。
林嘉麗今年畢業于廣東科貿職業學院,她并沒有選擇馬上就業,而是和父母提出希望先用兩年的時間出去“窮游”,看看外面的世界。“其實也和父母一起出去旅行過,但無非是到了景點拍個照,走馬觀花地看一圈。這樣的旅行不是我要的。”林嘉麗說。
征得父母同意后,北京、上海、廈門、海南、浙江、山東、江蘇等地先后成了她的“窮游”目的地。她還通過搭順風車的方式從云南進藏,歷時40天,花費3000元。
之所以選擇“窮游”作為自己的旅行方式,林嘉麗認為,在搭車途中遇到的人和聽到的故事,能給自己帶來啟發?!霸谝粋€完全陌生的環境,你可以放下你的膽怯,去試著對過往的車輛招手?;貋碇?,身邊的人會覺得你很了不起。這種成就感‘很贊’,這是其他旅行方式所不能收獲到的?!绷旨嘻惖南敕?,代表了許多80后、90后“窮游族”的心聲。
事實上,國內日漸興起的“窮游熱”并非新鮮事物。早在上世紀50年代,美國就出現過大量年輕人走出家門,在公路上伸出拇指、搭車旅行的盛況。像美國上世紀50年代著名的公路小說《在路上》,即講述了一群青年學生沿途搭車或開車橫越北美大陸感悟生命的過程。
“20世紀50年代美國經濟水平快速發展,推動了人們對物質的追求。在這種社會氣氛下,一批作家通過作品來表達對這種社會潮流的反感。他們通過不斷地冒險旅行,體驗各種新奇事物,來表達他們對生活的熱情渴望。當下‘窮游’受到中國年輕人的追捧,或許也與中國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有關?!睆V西師范學院研究生董興生認為。
而一些與“窮游”相關的書籍暢銷市場,更是催生了職業窮游者的出現。知名旅行者谷岳《搭車去柏林》一書在國內走紅后,去年9月,他又和伙伴們一起,嘗試“不帶一分錢的國內旅行”,用紀錄片的方式呈現在網上?!半m然紀錄片加入了一些隱形的商業廣告,但這并不重要。這個片子讓我們看到‘窮游’的艱辛和浪漫,讓我們感到幸福和希望,足夠了?!本W友“空谷”評論道。
旅行不能過度消費公眾愛心
“窮游”的誘惑,刺激著越來越多的年輕旅行者走出家門。與此同時也有人認為,一些人加入“窮游”大軍有盲目跟風之嫌。在沒有做好充分準備的情況下,這樣的行為,是對自己的生命安全不負責任,是在消費公眾的愛心。
上海險峰戶外運動俱樂部領隊陳俊認為,“窮游”旅行成本較低,雖然比較適合收入不高的年輕人實現旅行夢想,但卻不能帶來美好的旅行感受,而且存在較多意外因素和較高的危險性?!啊F游熱’需要適當剎剎車了。”陳俊說。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不少有“窮游”經歷的旅行者甚至都沒有在出發前為自己買一份人身意外傷害保險。此外,在搭車過程中,車主和搭車者間幾乎沒有任何安全協議,一旦發生事故,責任很難認定。就此,豆瓣網友“骨頭叔”建議,司機在搭人前應當做好兩件事,一是核對身份證,二是簽訂免費搭車協議,萬一出車禍,車主不用承擔連帶責任。
除此之外,在“窮游”過程中蹭車、蹭吃、蹭住等舉動被競相復制模仿,這也被認為是在“過度消耗沿途民眾有限的資源和愛心”。豆瓣網友“John”在《窮游的意義在哪里?》一文中發出尖銳批評:“你一路搭車,蹭吃蹭喝蹭住,然后為了在岡拉梅朵吃一頓藏餐,拍一張小清新的照片,向朋友吹噓,這樣的做法是不道德的?!?/p>
今年暑假,廣西南寧小伙子楊卓錦采用“眾籌”的方式,完成自己從北京出發、跨度達3000多公里的騎行之旅。記者在其新浪微博上看到,每天他都能收到數十元至數百元不等的捐款,其中最大一筆捐款達400元。他的這一舉動,被媒體形容為“化緣旅行”后引發爭議。對此,他回應道:“如果你真心想做一件事情,全世界都會幫你。大部分捐款的都是我的朋友和同學,別人愛怎么說就讓他們說去吧。”
“在不影響他人和社會的情況下,‘窮游’是值得提倡的旅行方式。但如果要搭車要蹭吃蹭喝蹭睡,就要三思而后行了?!标惪≌J為,社會和媒體要多宣傳正面知識,比如告訴大家,正確的“窮游”,是住青年旅社,坐客車,不破壞環境,教年輕人用更積極安全的方式出行。年輕人應該多出去游歷世界,但一定要明白:旅行是自己的事情,不能過度消費公眾的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