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過花甲,有機緣背依青山,在馨香濃郁彌漫的百果山下,天天在案頭上如火如荼,偶爾閑暇重溫《論語》,老夫子的睿智與嚴謹仍然養眼、潤心,使人不得不高山仰止。滿眼蒼翠盈溢間,隨手拈來書中一則,竟然是弟子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問知。子曰:‘知人?!?/p>
先不闡釋意境,單單心胸之博大,語言之精煉、思想之深邃就讓人瞠目結舌。雖然預見在兩千多年以前,回望追溯,仍然心服口服。隱約悵然若失,在心中暗暗考量,今生緊追慢趕也必定望塵莫及。圣人到底不愧為千古賢哲,有些思想至今仍是整個世界為之破解、學研、踐行和效仿的。
孔子比愛人、知人更宏闊的哲學思想是“天人合一”。茫茫宇宙天地間,杏壇之下他長髯飄飄,胸有成竹地授業。發出人源于天地,源于自然的黃鐘大呂之音,隨又振聾發聵慷慨激越:“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使人不由觸目感嘆:《論語》字字珠璣,在中華民族的歷史星空中,永恒閃爍璀璨。
天地是人類生命的本源和最終歸宿,于此,人必須要“順天、應天、效天”,最終融匯于“參天”。亞圣孟子繼之進而倡導:“盡心、知性、知天、存心”,“養性、事天”。還有《易傳》中“窮理盡性以至于命”、“樂天知命”等等,都是在闡釋這二者之間的相輔相成、相通相融。
儒家這樣認為,天地造就人類,創生萬物,萬物之中人為萬物之靈,人為世界統領,自然界因為有了人才有意義,才有價值。從這種意義出發,可以這樣理解:如果自然界的生態系統一旦出現失衡,人類有責任順天而行,自覺維護生態平衡,并且要用更加自覺的態度,消除產生不平衡的現象與隱患,通過人為努力使這種自然的平衡更趨于完善。換言之,人如果為了自己的貪欲而破壞、損傷了生態平衡,那無異于違天命而飲鴆止渴??鬃又v“釣而不綱,弋不射宿”就是這個道理。
何為包容?首先要有海納百川的氣度,更要有厚德載物的襟懷。子貢問孔子日:“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孔子在《論語·衛靈公》篇中回答:“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字千金,一個小小的恕字包容如山海,包容如江河;八個字更是解釋得平實質樸,說白了,就是你自己都不想干的事,千萬不要強迫別人去干,那是不道德、不仁慈的。一個人一輩子能夠堅持這種操守,能做到這一點點就足夠了。
關于“包容”,在孔子的猶如滔滔江河的宏篇大論里滿盈滿溢。它今天已經漫溢、流淌到了世界的每一個角落,這當然無可爭辯地證明了文化的傳播包容力量。同時也證明了在一個開放、清明的社會,“包容”這種形態的不可或缺,不可替代。
今天,提倡注重生態文明建設,注重生活與自然的相互融入,重溫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學說,從中尋找生存以及“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自然規律,我們未來的生活才能“四者不失時,故五谷不絕,而百姓有余食也。污池淵沼川澤,謹其時禁,故魚鱉優多,而百姓有余用也”。